|
噪音中的图案:流行的未知科学
——观看纪录片《流行音乐的神秘科学(2016)》
一
这个题目, 本身就像一段副歌—— 为什么有些歌 能像野火一样蔓延全球? 为什么另一些, 像风中低语, 一瞬即逝?
一定有规律吧? 节奏中藏着线索, 副歌里藏着公式, 流行之所以流行, 不是偶然。
科学家们分析了 一万七千首歌曲—— 五十年的噪音、旋律、 节奏与欲望。
六十年代, 英国点燃了第一次音乐革命。 关键词:激情。 高亢、性感, 甚至连和弦也被抛弃。
而披头士? 被数据排除在外—— 在统计上毫不起眼, 却无法被遗忘。 科学叹息道: 最“平均”的歌, 往往最受欢迎。
这令人沮丧—— 流行的魅力, 竟藏在平庸里。
但我们这一代, 拥有前人无法想象的宝藏—— 每一首歌, 每一次失手与成功, 都被完整保存下来。
1975年,另一场地震—— 音乐再度变形, 节奏更快,打击乐更密。
朋克? 很小, 小得几乎微不足道, 只有68首被记下。
到七十年代末, 英国流行转向美国—— 迪斯科的镜球旋转, 舞池的合成节拍传来回响。
然后, 机器出现了。
八十年代没有革命—— 至少不是轰鸣的那种。 但那场静默的革命, 早已接通了电流。
数字的时代到来, 无人演奏, 只有采样与节拍。 DJ,循环, 上百、上千的人 为空气中的音符起舞。
科学家尝试 破解流行密码—— 他们建立模型, 排列组合旋律与情绪, 从1780首自荐曲中 挑选出一首 送上舞台。
实验成功了一半—— 观众喜欢, 但它 始终未能进入排行榜。
因为科学可以 预测趣味, 却无法点燃 人群的心跳。
艺术, 从来不肯 被公式囚禁。
——
我想, 现在的中国电视台, 是否能拍出 这样一部 轻盈、俏皮, 又敢于失败的纪录片?
也许能, 但大概要 再等五十年。
二
他们以为 能解码渴望—— 找到旋律的数学, 热门之歌 隐藏的几何构造。
一万七千首歌, 五十年的心碎与闪光, 被送进算法, 像黑胶被针尖轻触。
他们发现的, 不是魔法, 而是模式。 节奏浮现, 音调如季节流转, 时间与口味 悄然更替。
六十年代炸裂而来, 带着原始的热烈—— 没有和弦, 只有饥渴与性感, 一场披着声音的革命。
但披头士呢? 太普通了, 在数据眼中毫不起眼—— 却让历史哼唱他们的名字。 数据茫然, 无法理解天才的轨迹。
朋克? 只是曲线中的一根小刺。 迪斯科? 从海对岸掀来的一道波浪。 机器? 悄悄登场, 却重构了整个世界。
八十年代, 吉他已非必需。 无人之手, 节拍流转, 人群在电流中起舞。
科学家试图 用数字构建一首歌—— 挑出那首 模型“最喜欢”的。
它成功了—— 几乎。 人们跳舞, 但排行榜 一动不动。 因为 心的节拍, 不是小数点能计算的。
而艺术, 无论你写下多少代码, 永远不肯 服从。
所以,是的—— 他们找到了科学, 却未点燃 那火花。
而那火花, 也许正是 值得我们起舞的 谜。
附:
吴砺 2025.5.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