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叉与火之间:威尼斯至拜占庭的味觉诗篇
——观看纪录片《里克·斯坦美食之旅》第一集
一
几年前, 我吹过一个牛—— 要发明一百种美食小巧思。 做到第七十六个时, 头脑却突然变得 空白, 像一锅没煮开的水, 一缕蒸汽都升不上来。
于是我开始 向遥远的厨房求助。
那些美食纪录片, 过去我嫌它们太慢, 如今却觉得, 每一帧都像热油中炸响的香料。
他们说, 叉子这种优雅的小工具, 是拜占庭的发明。 一千年前, 某位王子把它带到了威尼斯—— 从贵族的唇边、 旧铁的寒光中, 悄悄改变了我们吃饭的方式。
在威尼斯, 他们吃 cicchetti—— 小盘小吃, 像一幅用饥饿拼贴的马赛克。
在锡米岛: 蟹肉团子, 用面粉和土豆粉混合, 加蛋液裹住, 炸得金黄酥脆。
蛤蜊用白葡萄酒煮, 拌意面, 撒上乌鱼子粉—— 那是晒干的鱼卵, 被磨成细末, 像阳光下飘落的雪。
提拉米苏, 像一段 柔软的回忆。
还有煮牛肝: 切洋葱, 倒入白葡萄酒炖软, 加入碎肝翻炒—— 一种温柔的方式, 让肝脏在锅里叹息。
海鲜炖饭: 洋葱末炒生米, 再加白葡萄酒、鱼高汤、章鱼块、淡菜、黄油—— 一道一加, 像在奏一首 层层推进的乐章。
和我们中国的做法不一样—— 我们先煮熟米饭, 再下锅炒蛋、肉丁。
这里, 烹饪是个渐进的故事。
解说员轻声说: “日出是浪漫, 日落是深情。” 多么诗意, 像一道菜里突然藏了柠檬皮的清香。
我爱这种风格—— 没有喧哗, 只有耐心展示一道道菜的过程, 一个个地方的温度。
它唤起了某种感觉, 让我相信—— 那二十四个未曾实现的创意, 也许正藏在 威尼斯与伊斯坦布尔之间的锅盖之下, 等我揭开。
二
这一切的开始, 不是一道菜谱, 而是一段记忆—— 一座如梦的城市, 它的水路 承载着千年的味道。
威尼斯—— 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汇, 早在人们用这个词 说得滥熟之前; 而那把叉子, 不仅是工具, 更是一场 带银齿的革命。
里克·斯坦走在街头, 不是厨师, 更像探寻者, 他倾听石板路, 厨房里的回声, 还有那些 前人留下的沉默盘子。
锡米岛的蟹肉丸子, 蛤蜊配白葡萄酒与乌鱼子, 提拉米苏,如童年之吻—— 每一道菜 都是一个注解, 讲述着我们是谁, 当我们用时间 去烹饪记忆。
牛肝洋葱, 朴素,却诚实。 海鲜炖饭—— 一首缓慢的祷词, 轻轻搅动, 不急不躁。 在这里,烹饪不是为了果腹, 而是为了传承。
然后, 一句轻声道出的诗句: “日出是浪漫, 日落是深情。” 仿佛整顿饭, 本身就是 一首瓷盘上的诗。
里克没有在教授, 他在回忆。 他的语气温和, 充满好奇, 仿佛食物是一把钥匙, 每一口, 都打开一扇 久闭的门。
这不是电视节目。 这是翻译—— 把土地译成菜肴, 把历史译成滋味, 把文化译成温度。
在叉与火之间, 他教我们的 不仅是如何烹饪—— 更是如何 再次去感受。
附:
吴砺 2025.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