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盘上的四季,一餐如梦:京都料理沉默的飨宴
——观看纪录片《京都料理 四季的飨宴》
一
我们这代人, 已经习惯 通过屏幕看世界。 短短一两周, 就能对日本的风土人情 生出些微熟悉之感—— 不用走进土地, 只靠那一方发光的窗。
松下奈绪的声音, 像春日第一根拨动的琴弦, 柔软, 却能穿透心脏。
和食被列入“非遗”, 因为它让季节变得可入口—— 京都的怀石料理, 人们说, “最高级的享受, 不是吃, 而是在脑海中画画。”
那些小巧的食盒, 颜色之繁复, 仿佛村庄里旧时的绣花枕头—— 太精致了, 有点累。
春宵一刻值千金, 但或许, 忘记这根弦, 对活着的人, 更轻松一些。
岁月老去得太快, 让人措手不及。
“通过食物感知四季”, 是料理人的世界观。 “日本人活在旬里。” “他们享受季节的恩惠, 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
吃饭, 不仅是摄取营养, 而是 与自然对话。
春天,樱花、竹笋、海鱼, 纷至沓来。 日式料理偏素雅的色调, 中国菜更浓烈。 我们要的是味道, 不是图案。
我过去总是 在周末急吼吼地看纪录片, 一口气看完。 可要写点什么, 就必须慢下来。
现在回头看—— 如果花了大把时间, 却什么也没留下, 那就白过了。
不是为了看而看, 而是为了创造而看。
“每一个季节, 都预告着下一个的脚步。” “像自然的辽阔, 和时间的深远。”
日本人说的“款待”, “一期一会”, 在料理中也能体现。
连海鳗的细刺, 都被一毫米一刀地切断。 我想, 中国的河鱼也可以试试这么对待吗?
他们有五种高汤: 海带、干贝、香菇、鲣鱼、沙丁鱼—— 鲜味被调制得 一丝不苟。
昆布与鲣鱼的组合, 让味道提升七八倍。 “高汤是料理人的生命。”
外国人喝海带汤, 觉得腥; 日本人却觉得安心。
那种温润、细滑的味道, 是鲣鱼的回声。
海带在海底 要长两年, 仓库里再风干两年。 鲜味—— 是日本料理最深的执念。
连碗的材质、颜色与季节, 都讲究。
他们的新年年菜, 漂亮是漂亮, 却冷静得 像是忘了人间烟火。 少了热锅的蒸汽, 我觉得, 生命也少了什么。
九十分钟的纪录片, 我花了大半天, 慢慢看, 慢慢写。
茶、年糕、年菜…… 这些词本身就带着疏离感。 我始终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一种 生命短促的异国之感。
和食是风雅至极的文化—— 极简, 优雅, 安静。
而高汤, 是它的心跳。
中国的北方人, 在追寻高汤这件事上, 其实也是一往情深。
这部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的片子, 让我想起了时间、人生与老去, 也让我 稍稍悲伤了起来。 二
一餐如季节般悄然褪去: 京都,在碗与沉默之间。
这不仅仅是一道菜, 而是一个季节 被轻轻按下了暂停键—— 一瓣花 在高汤中舒展, 一段记忆 被包进米粒的温热。
在京都, 他们料理的, 不是饥饿, 而是时间。 一餐, 是一首诗。 一道菜, 是一笔画。
主持人的声音 像古筝轻轻拨动—— 她不是在介绍, 而是在聆听, 聆听味道之间 那些安静的空隙。
他们说的是“旬”—— 味觉与时令相遇的刹那, 在消逝之前 被悄悄抓住。
每一棵蔬菜, 每一尾鱼, 都不是因为熟透才被选中, 而是因为它们低声说出—— 此刻我们 在一年中, 在人生中, 正处于何处。
鲣鱼与昆布—— 大海的灵魂, 被风干、 刨成薄片, 再耐心地 缓慢释出。
高汤不是汤, 是呼吸, 是一种 海洋与时间的香气。
器皿随季节更换, 碗里盛着雪、 樱花、 还有秋日的薄雾。 连漆器 也知道此刻是几月。
“一期一会”—— 一场相遇, 永不重来。 一顿饭, 是一场告别的仪式, 只是假扮成了午餐。
然而—— 对外人而言, 这一切也许太过洁净。 热气在哪里? 锅铲的撞击声呢? 那种生活本身的嘈杂、混乱与快乐—— 都去哪儿了?
但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 温柔地握住时间, 像掌中之鱼, 然后悄悄放手, 不惊动水面。
烹饪, 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为了记得。 吃饭, 不是为了摄取, 而是为了相遇—— 与季节, 与沉默, 与内心深处 那个自己。
附:
吴砺 2025.5.29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