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回复: 0

[散文] 哪个吉米?——来自普莱恩斯的沉静之人

[复制链接]

8265

主题

190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6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6-2 08: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个吉米?——来自普莱恩斯的沉静之人

                                                                         ——观看纪录片《美国经历:吉米·卡特(上集)》


            一


我始终相信——
要理解今日的世界,
就必须理解美国的成长之路。

而最快的捷径,
是去看那些
曾住进白宫的人。
他们是一面镜子,
一张地图,
一个时代的化身。

这就是我为何走近卡特。

他在败选后说:
“一个全新、不想要、
也许是空虚的人生。”
语句清晰,
心境明白。

他写了三十三本书。
在宝座之前与之后,
他都用文字
为自己建造灵魂的住所。

从一个无名农夫出发,
他带来了我们想听的故事——
普莱恩斯的泥土,
普世的信仰,
简朴的希望。

专家说:
“他聪明,
但信仰使他骄傲,
又过于谦逊。”
一个好人,
但未必适合那台
叫“政治”的复杂机器。

我曾喜欢他,
在中美建交的电视画面里,
他面孔清澈,
没有阴影。

他说,
父亲的坚定与自知,
让他从未迷失方向。
这份清晰,
代代相传。

厄尔·卡特——
种族隔离的坚定支持者,
三百五十亩农场,
五户黑人家庭为其工作。
小吉米小时候,
常去他们家吃饭、过夜。

南方的习俗是:
十岁前,黑白孩童可以同玩,
十岁后,
一道无形的墙
便落了下来。

母亲是护士,
无偿照料邻里的病人——
她是南方少数
仍尊敬林肯的人。
这让我讶异——
内战过去了一百多年。

母亲的善良,
深深刻进了卡特的骨血。

父亲严厉,
从不夸奖,
惩罚却毫不迟疑。

但吉米,
年年全A,
十八岁进入海军学院。

婚后服役,
六年后成为潜艇艇长。
一年后,父亲病重。
他辞军职归来,
接手濒危农场——
几乎毁了婚姻,
却让他回到了土地和人群之间。

1954年,
最高法院裁定种族隔离违宪。
南方震荡。
卡特夫妇拒绝加入白人俱乐部,
失去客户,
却守住自己。

厌倦了农场,
他在1962年竞选州参议员;
1966年角逐州长,
全家出动,
却以0.5个百分点之差败北,
欠债六万五千美元。

他开始重新审视信仰——
决定基督徒第一,政客第二。
但信仰要求卑谦,
政治要求自负。
这是一场持久的内战。

1970年,
他再次参选,
这次更专业,
也更现实。
他试图吸引隔离主义者,
虽然自己并非其信徒。

1971年,46岁,
他成为州长,
推行改革,
而后望向白宫。
他原本只想争取副总统职位,
但尼克松的崩塌,
让人民渴望改变——
机会来了。

1974年,
他参选总统。
“哪个吉米?”
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认识他。

但他出发了——
十一位家人奔赴十一州,
草根竞选,
将梦想种进泥土。

他的支持率从5%,
跃升到70%,
成为民主党候选人。
这是美国梦的注脚,
一个奇迹——
在美国并不罕见,
但总令人动容。

他的弟弟
每天读一本书,
家中藏书两万册。

从无名小卒
到入主白宫,
仅十二个月,
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越战、尼克松、骗局之后,
人民疲惫,
他们想要真诚、纯粹,
卡特,
正好在那个时刻出现。

可当“真实”走进华盛顿,
撞上了制度的钢墙。

他压缩政府预算,
触动了既得利益。
兰斯事件爆发,
支持率从51%升至70%,
再跌至25%。

但无论如何,
他遇见了邓小平——
那是中国的幸运。

他们都在试图
简化治理,
回归人间烟火。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这是邓的逻辑,
某种意义上,
卡特亦然。

纪录片的第二集尚未上线,
只能等待。

而我,在情绪低落之时,
总会回到这些传记与影像中——
那些不完美的人,
在不可能的年代中,
以信念与善意
缓慢行走于尘世。

他们提醒我:
要继续走下去。




           二


他不是凯旋而来——
没有礼炮,
也没有
权力之都的掌声。

他走出乔治亚红土,
一个空气中
交织着恩典与罪的地方。

他是那个孩子,
和黑人孩子一起玩耍,
直到某天,
那道“不可逾越”的线
被无声画下。

他的父亲——
骄傲、寡言、冷峻;
他的母亲——
一位愿为所有人服务的护士,
一个在南方
仍尊敬林肯的女人。

他在矛盾中成长——
信仰的谦卑,
南方的野心,
道德的光亮,
政治的阴影。

他学会驾驶潜艇,
学会在水下沉默指挥。
然后他回家,
面对亏损的农场,
和内心隐隐作痛的缺口。

政治找上门来,
出于责任,
而非欲望。

他拒绝加入
白人俱乐部,
失去支持,
却守住灵魂。

水门事件后的美国,
开始问:
“哪个吉米?”

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他赢了。

十一位家人,
奔赴十一州,
像推销信仰一样
挨家挨户
传播“正直”。

不是靠魅力,
而是靠稳重;
不是靠权势,
而是靠希望。

这个农夫,
这个藏书如山的家族,
那个一天读一本书的弟弟……

一年之内,
他成为总统。
因为人民厌倦了谎言,
厌倦了阴影中的男人。

他们渴望一个
治理前先祈祷的人;
一个会为穷人流泪的人;
一个读圣经,
却不将其当作武器使用的人。

但华盛顿不是教堂,
而“真相”
从来不是一个好政客。

他试图削减、
简化、
净化体制——
而体制,
报之以冷笑。

一桩丑闻,
一次跌倒——
他的支持率,
如南方的暴雨,
迅速崩塌。

但他会见了邓小平,
打开那扇
三十年来紧闭的大门。

卡特从不咆哮,
也不征服——
他只是服务,
像一个
古老教堂中的守夜人。

他是一个诚实之人,
身处一个
不诚实的城市。

不是圣人,
也非失败者——
而是一种更罕见的存在:

一个相信善良
仍能在权力世界中
保有位置
的人类灵魂。

附:


【美国经历:吉米卡特 1/2 哪个吉米? (2002) 水山汉化-哔哩哔哩】 https://b23.tv/j39DSMx



吴砺
2025.6.2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