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中低语:商博良兄弟的回声
.——观看纪录片《破译埃及象形文字:商博良兄弟》
一
1822年, 一套密码被破解—— 一种沉睡在石头中的语言 重新开口说话。
但旅程的起点, 远在破译之前。
1801年3月, 尚-弗朗索瓦,十一岁, 离家去寻找 他年长十二岁的哥哥—— 雅克-约瑟夫。
哥哥既是兄长, 也是父亲的替身, 更是引路人。
那时他已是富里叶的秘书, 一个被理性点亮的名字。
他带弟弟进入一个世界—— 残垣断壁的世界, 沉默神祇的世界, 那些刻在神庙阴影里的 古老文字。
象形文字, 王与神的语言。 而钥匙, 却藏在更幽远的地方—— 科普特语, 埃及基督徒代代相传的低语, 早在十七世纪 就已归于寂灭。
1809年, 尚-弗朗索瓦毕业。 一个来自彼岸的对手浮现—— 英国人托马斯·杨。 破译之争,悄然开启。
罗塞塔, 阿布辛贝, 一门新学科应运而生: 埃及学。
1830年, 他从尼罗河归来, 心中满载阳光与尘土。
却未过两年, 命运悄然落幕。
1832年2月29日, 他中风, 数日后, 沉静离世。
我在极度困倦中 看完纪录片的后半段, 半梦半醒之间, 仿佛和尚-弗朗索瓦 并肩行走在热浪与石碑之间, 用疲惫的眼睛 试图解读神明的笔迹。
我想起多年前 曾看过另一部有关他的纪录片, 但记忆早已风化。 而这一次, 记忆重新归来。
一个人用尽一生, 去解开 两千年沉默的秘密——
那是另一种天才。 他的名字刻入历史, 而他自己 被彻底燃尽。
二
他们出发时, 并不为成名。
一个是男孩,十一岁, 肩上背着一袋问号。
另一个—— 年长、沉稳, 一位公务员, 带着学者的目光, 和兄长的温柔。
他们不是征服者, 而是 尘土的阅读者。
他们一同走向 一个噤声已久的世界。
象形文字—— 不是词语, 而是刻在沉默里的图像。
他们寻找的, 不是宝藏, 而是意义。
而他们真正找到的, 不在石头中, 而在逐渐消逝的科普特语里—— 一条 濒临熄灭的声脉, 他们却仍倾听到底。
直到有一天, 1822年, 石墙终于 低语开口。
这部纪录片娓娓道来, 不喧哗, 不炫耀。
它描绘了两条生命, 像遗忘织物中的双线, 彼此牵引, 共同穿越时间。
雅克-约瑟夫—— 那沉静的力量, 给予弟弟时间、 庇护, 与坚定的信念—— 相信沉默 终将被打破。
尚-弗朗索瓦—— 是一团燃烧的火焰, 将自己燃尽, 只为让过去 再一次呼吸。
他们的工作, 不是征服, 而是复活。
神明归来, 王者重现, 一座死去的文明 睁开双眼。
而代价, 是他们的一生。
尚-弗朗索瓦—— 一位被记忆与石头吞噬的灵魂, 在他的回声抵达世人耳畔之前, 便已悄然陨落。
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 这是一首无声的赞歌, 献给那些 穿越世纪倾听的人,
那些 用一生换来理解, 而非荣耀的人,
那些步入废墟, 不是为了占有, 而是为了让古老的声音 再次响起的人。
附:
吴砺 2025.6.4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