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回复: 0

[散文] 在自由的阴影中,自由的建筑师:哈耶克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35

主题

190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3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6-5 1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自由的阴影中,自由的建筑师:哈耶克沉思录

                                                                    ——观看纪录片《哈耶克的一生及其思想》

            第一部

            一

看了一段短视频,
关于哈耶克的思想。
我立刻想知道这个人是谁,
他的生命
是否如他的理论一样,
经历过火的淬炼。

一个人,
用一生来证明
“共产主义行不通”。

不是出于仇恨,
而是基于理性。
不是要打碎梦想,
而是要问它:
你能不能站得住脚?

 

他出身奥地利贵族,
两个哥哥是学者,
堂兄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我在别的书里
读过他的名字。

小时候喜欢科学,
青年时沉迷于
“人为什么会这么做”的问题。

然后——
1914年,
世界被战争撕裂,
他的人生也改变了方向。

 

战后,
他也被社会主义吸引,
那时,它像是对不公的回答。
他崇拜费边社,
温和的改革者,
不是拿起枪的那一类。

 

进入维也纳大学,
遇见了亚当·斯密的回声——
自由交换、个人选择、
价格作为信号。

卡尔·门格尔说:
只有双方都得利,
交易才会发生。
而要判断得利,
你必须知道你在干什么。

这个强调“个人的知识”,
后来成了哈耶克
整座理论大厦的地基。

 

            二

他拿下两个博士,
法律、政治经济。

接着遇到米塞斯,
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
也是燃烧的灵魂。

米塞斯写过一本书,
书名简单得惊人:《社会主义》。
他说社会主义失败,
因为它废除了价格,
废除了信息,
就像灭了灯之后,
还想在屋子里跳舞。

 

1929年,哈耶克出书了,
开始与两个对手冲突:
一个是计划经济,
另一个是凯恩斯。

他提出“知识分工”,
价格是人类智慧的共鸣。
计划经济太粗暴,
凯恩斯太温柔,
而真正的秩序——
必须自发生成。

 

1931年,哈耶克迁至伦敦,
与罗宾斯成为朋友,
像米塞斯一样,
召集信徒秘密讨论,
构筑另一种可能的思想共和国。

他说:自发秩序。
不要命令,
让秩序自己长出来。

一个波兰学者反对他——
计划可以精准计算,
只要我们足够聪明。
我们让经济学家替代国王,
不是也很好?

哈耶克淡淡一笑。
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三

1946年,凯恩斯去世。
仿佛胜负分晓,
哈耶克输得一干二净。

罗斯福采纳了凯恩斯理论,
美国的干预主义
拉起了穷人的生活。

但哈耶克看到的,
不是温柔,
而是阴影——

极权的阴影。

希特勒,
在哈耶克眼里,
否定了
人的差异、人的自由、人的想象。

 

法西斯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而是它的死敌。

 

哈耶克转向政治哲学。
1944年,他写下《通向奴役之路》,
这本书就像一声惊雷——
告诉世人:
经济干预的尽头,
是专制的铁门。

这本书让他声名大噪,
但也被学界排斥。
他们说他是
反理想主义的老古董。

那时,整个世界
都在尝试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
哈耶克仿佛被遗弃。

他决定做一件新事:
组织一群自由主义者——
朝圣山学社诞生。

 

          四

看完这部片子,
我开始理解
整个二十世纪的脉络。

那句名言我记住了:
“热爱生命,远离政治。”

哈耶克去了芝加哥,
研究心理学,
写《感觉的秩序》。

他说:
一个只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家,
不是合格的经济学家。

这话,真知灼见。

他写《自由宪章》,
他讲“试错”与“纠错”。
他说:
我们不能“制定”法律,
我们只能“发现”法律。

法是生长的,
不是制造的。

法律的任务,
不是告诉你能干什么,
而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他写《法律、立法与自由》,
写到1971年,
陷入深度抑郁——
觉得自己的一生,
不过是徒劳。

 

1974年,
他突然获诺贝尔奖。
和一个社会主义学者共享。

多么讽刺,
又多么完美。

这个奖
让那个“怪人”
成了“大师”。

他身体恢复,
写下更多著作。

1988年,出版《致命的自负》。
那时,世界又一次
回到了他的轨道上:

撒切尔、里根,
甚至邓小平——
都在某种程度上
实践了他的理论。

 

             五

一个学者在镜头前说:
二十世纪,
有四个篇章:

列宁的革命,
希特勒的战争,
凯恩斯的干预,
哈耶克的二十五年。

我信了。

哈耶克不仅是经济学家,
他是一个
关于自由的哲学家。

他没有问社会主义好不好,
他只问——
它,能行得通吗?

如果不行,
后果是什么?

他相信自由,
不是作为理想,
而是作为
人类生活的结构。

 

现在我知道了,
现在,我看见了。
我想说:

知道得不早,
但不晚。

因为——
比起不知道,
知道永远是更好的开始。

 

从此以后,
我将走在哈耶克的身边,
在这条不通向奴役的路上,
慢慢行走。

                 第二部

他不是一个
挥舞旗帜的英雄,
也不是一场革命的名字,
他只是一个
不停发问的人——
而且,始终保持谨慎。

 

他出生在一个
有书本与礼法的家庭,
学习法律,逻辑,自然科学,
但他始终绕回那个谜题:
人是如何生活的?
又如何选择?

 

他曾相信
社会主义的承诺,
不是它的愤怒,
而是它的温柔——
一个更公平的世界,
由人的双手
温和排列。

 

直到他遇见
米塞斯,
遇见奥地利学派,
遇见价格
不是数字,
而是信号的低语。

 

他意识到:
秩序
无需命令而生,
自由
不是混乱,
而是无声的舞蹈——
千万个头脑
各自做出决策,
无人能全盘掌控。

 

“自发秩序”,
他在每处看见它——
语言中,市场中,
习俗的形状里,
它像珊瑚一样生长,
一层一层,
从不喧哗。

 

他们嘲笑他。
说他是个化石,
是个抱怨者,
是理想主义的敌人。

 

当凯恩斯用明亮与秩序
安抚全世界时,
哈耶克站在一边,
低声说着
那些看不见的代价,
那些隐藏在善意背后的
自由的脆弱。

 

他写下《通向奴役之路》,
像对一位已经中毒的朋友
发出的警告。

 

但世界并不听。
他被忽视,
被讥讽,
坠入沉默,
坠入疾病。

 

直到——
诺贝尔奖。
他的声音
又回来了,
不是凯旋,
而是静静的火焰。

 

他说:
我们无法设计社会,
无法像写诗一样制定法律。
我们必须“发现”法律,
像从泥土里
挖出化石那样。

 

法律,
他说,
应当告诉我们
“不可以做什么”,
而不是告诉我们
“必须做什么”。

 

在他的时代,
他被视为过时之人。
但时代——
奇妙地,
又回到他身边。

 

里根、
撒切尔——
甚至,也许还有邓小平——
都在用行动
回应他早年的告诫。

 

而现在,这部影片——
是一扇窗,
打开一场几乎被遗忘的争论,
不是左右之争,
而是——
我们究竟知道多少?
我们应该做什么?
又何时该退后一步,
让自由自己
说话。

 

哈耶克不是救世主,
他是一个
学者,
哲人,
在一个充满喊叫的世纪里,
发出谨慎之音。

 

他提醒我们:
自由不是天赐的,
而是生长出来的。
而它——
永远
都处于危险之中。

附:


【哈耶克的一生及其思想(完整版)-哔哩哔哩】 https://b23.tv/zO6hEk6


吴砺
2025.6.5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