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路如诗:阿尔卑斯的步行沉思录
——观看纪录片《徒步横穿阿尔卑斯山脉》
一
我本没料到 这样的纪录片 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每年八月八日, 他们从慕尼黑玛丽恩广场出发—— 目的地是威尼斯。 二十八天, 五百二十公里, 一步一步走去。
第一段—— 三十四公里, 常锻炼的人, 八小时走完。 每小时大约四点三公里。 这就是节奏, 像穿越山脉的呼吸。
一个参与者说: 走在路上, 你会开始忘记—— 那些曾以为无法割舍的事。
有一段木栈道, 收费两百欧元。 一对父子, 每人背着二十五公斤的行李, 在第三天左右 就退出了旅程。 那负重, 太沉, 沉得压过了他们的坚持。
到了第三集, 中文字幕没有了。 正好, 我开始专注地 看那一路的风景, 看那画面里 高高低低的线条与颜色。
阿尔卑斯山 一脉绵延, 一道一道地 浮现于屏幕之上—— 艰难、壮丽、 诚实无伪。 这条路 不是为了舒适, 而是刻在身体里的地图。
那是我第一次 看一部几乎 完全听不懂的德语纪录片。 但这并不妨碍 我感受到旅程、 时间、 人与山 相互渗透的痕迹。
我心里想—— 如果有人带路, 或许我也能走完全程。 我的身体, 大概撑得住。
但脑子呢? 在一整天的攀爬之后, 经过岩石、天空与疼痛—— 它还会转动吗? 还能写字吗?
我怀疑。
这些风景—— 其实我们国内的山水间, 也能找到相似的面貌。 但当它 在你的脚下展开, 混着你的汗, 在一步步沉默里延伸, 它就不再只是风景了。
二
没有配乐的激昂, 没有喧哗的旁白, 只有脚步声, 山峦, 以及那些慢慢剥落的, 我们以为 不可或缺的东西。
他们从慕尼黑出发—— 玛丽恩广场, 城市石筑的心脏—— 背向舒适, 日程, 与噪音。
二十八天。 五百二十公里。 从德国 到意大利。 越过石灰岩山脊, 冰川遗迹, 穿过雾气、 阳光, 与疼痛。
第三天, 有人退出。 一对父子, 背负过多, 掉头回返。 不是失败, 只是诚实。
这部纪录片不解释, 它只是静静地凝视。 阿尔卑斯缓缓展开—— 无需翻译。 画面以汗水与天空 说话。
第十天, 目的地模糊了。 威尼斯, 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言。 真正重要的, 只是下一步, 然后再下一步。
他们不是游客, 不是为了逃避而走—— 而是为了遇见。 每一公里, 都是与石头和风的对话。 每一小时, 都是一种遗忘, 最终化作记起。
镜头保持距离—— 而那距离, 是善意的。 它不贩卖风景, 只让风景 自行到来。
而在观看中, 我们也随之上路。 不是用脚, 而是用静默。
一个提醒—— 世界, 不是靠匆忙 就能理解的。
有些路, 只能慢慢走—— 否则, 就无法真正走过。
附:
吴砺 2025.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