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多头的引擎:毕卡比亚的诗性肖像
——读《达达与超达达的画家:毕卡比亚》有感
1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二十世纪的画家为何砸碎镜子。 色块、线旋、光的碎屑 不是“图像”, 而是一场将意义掏空后 仍能刺亮双眼的焰火。
2
毕卡比亚低声纠正我: 美,可以是苹果、花瓣, 也可以是齿轮、螺丝。 思想不必化妆, 赤身便可上场。
3
1917,《情爱的表演》—— 电路做舞台, 火花塞跳探戈, 让欲望在铜线间放电。 唯一的宣言: 解放表达,让意念呼吸。
4
翻开画册第一页, 1920 的自画像 是一团烟雾、一阵笑声、 一个为午夜而生的人。 下一页写他: 精力过剩的花花公子, 勤奋得像台机床。
5
再往前,1905 的马恩河晨雾, 莱茵岸的绿色几乎炸裂。 印象的翅膀停不住, 中国的山水,从未如此鲜烈。
6
后来—— 水泉与舞者被打散成飘带, 《UDNIE》《EDTAONISL》 像谜一样起舞。 祖父告诫: “像照片那样画,毫无前途。” 他便改画 大地无法临摹的梦。
7
银匙出身,哈瓦那血统, 巴黎空气混着松节油。 七岁,他用玩具天平称阳光—— 发现特权无重量, 于是换来速度。
8
十五岁,作品偷送沙龙即入选; 十八岁,闯进女人的迷宫。 战火间隙, 他是蔚蓝海岸最炫目的面具。
9
画风如变色龙: 点描、野兽、立体、达达, 再到风情万种的西班牙女郎。 1916,他投身杜尚的“黄金分割”, 达达爆破, 艺术自我拆解,看能荒唐到几何。
10
他的信条—— 完成一种风格,就点火焚烧。 矛盾是唯一画室, 自我否定是签名。
11
战争年代, 欲望焊进活塞; 火花塞调情,齿轮打暗语, 图纸成为情书。 巴黎咆哮,苏黎世大笑, 《391》翻着跟斗。
12
二十年代末,画面薄如轻纱: 透明少女,文艺复兴圣人, 鹿影与神话同床共梦—— 历史像玻璃重叠。
13
三十年代末, 色线交缠如蔓, 意义死去,美感起舞。
14
四十年代,搪瓷女郎闪着廉价镀铬光, 他故意俗气, 抢先预告波普将至—— 在那里,魅力只是商标烙印。
15
他是达达引爆器, 波普远方的教父, 观念艺术寄来谜语的叔叔。 每个流派都拾起他镜子的碎片, 都自以为看见全貌。
16
你说他像变色龙, 可变色龙只是隐藏。 毕卡比亚更像实验室: 烧杯爆裂,公式被划掉, 现代主义在他体内 试验多少身份 可以闪现、熄灭, 直到黎明擦净黑板。
尾声
我合上画册。 眼帘之后,齿轮旋转, 薄雾游走, 机械的维纳斯旋舞不歇。
若艺术只是优雅的呐喊, 便让它继续—— 直到呼喊震动空气, 空气也开始跳舞。
附:《达达与超达达的画家:毕卡比亚》/陈英德,张弥弥著,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1(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吴砺 2025.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