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回复: 0

[散文] 黄昏的田野,大地的祷告:让-弗朗索瓦·米勒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45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5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昏的田野,大地的祷告:让-弗朗索瓦·米勒沉思录

                                                                             ——翻阅《爱与田园的画家——米勒》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我再次遇见米勒,
是在一部韩语配音的纪录片里,
荧光微闪,
随后又听到台北蒋勋温柔的声调。

他说:
亚洲游客走进奥塞博物馆,
总是急着找《晚钟》,
而巴黎人,早已无动于衷——
他们的农业记忆,
早被工业与城市
埋在百年后的水泥地底。



              二

荧幕上的那幅自画像在燃烧:
紧张的额头,咬紧的嘴角,
一个诗人与农夫的混合体,
愤怒在眼中沉默翻滚。

他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农,
那种面带皱纹、脸庞布满风霜的人。
他像一团正在寻找方向的火焰。



               三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
进过巴黎美术学院,
娶了城里女子,
住进砖墙背后的文明生活。

直到妻子去世,
他才迁居郊外,
与一位村妇同居,生了九个孩子。
最终——
他选择了土地,
也选择了画布。



              四

我出生在稻田边,
黄昏是我童年最柔软的一道光。
所以《拾穗者》
总让我久久凝视——

那三个弯下腰拾麦穗的身影,
像三句在夕阳下低声祈祷的诗;
天地辽阔,
她们却只是泥土的一部分,
美得像尘埃在光里浮动。



               五

罗曼·罗兰称他为“英雄”,
可这英雄曾写信说:
“我们只剩两天的食物,
我身边空无一物。”

他在饥饿中画下《晚钟》——
疲惫的夫妻站在田间祷告,
阳光为他们画下
看不见的光环。



               六

法国评论家轻轻放过他,
英美的普通人却视他为圣像。
他们在米勒的画里
看见自己的手掌与足迹,
看见一种
“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的勇气。



                  七

一生只留下八十幅画,
没有一张笑脸。
他相信劳动,
相信汗水是一种道德。

他说:
“人必须汗流满面,
才配吃饭。”
他说:
“我在森林中徘徊,
听树木低语,
我们听不懂,
但我相信它们从不讲废话。”



                八

米勒在画中省略细节,
只留下灵魂。
他的农民没有革命姿态,
只有劳作的沉默与内敛的尊严。

他不相信社会的进步,
只相信风吹麦浪,
日升日落,
以及一双双回家的脚步声。



             九

我合上那一百册厚重的画册,
却感到自己的人生
也像书页一样
一页页被风翻过。

我并不奢望写出《战争与和平》,
但若能书写一个普通人在
巨大时代中挣扎的一生,
便足够了。

哪怕只有一次燃烧的机会,
哪怕只点亮
一角黄昏的田野。



                十

米勒不是幻想家,
他只画他所看见的世界。
但他深深地凝视,反复地凝视,
然后在画布上挖出灵魂的根。

我也是如此。
我不会虚构,
只能写下我看过的、
触摸过的世界。

但愿有一天,
米勒的黄昏
能在我心中点燃另一束光——
那将是我唯一的春天。



                  第二部

诺曼底,
海风与白垩岩切割出的摇篮;
一个农家孩子
抬头望见辽阔无言的田野。
远处的牛低声咀嚼,像在吟唱,
天空早已像一卷经文铺展开来。



巴黎——
寒冷的画室,石膏的神像,
拉丁文在大理石上回响。
他学会了比例,
却压不下泥土与稻草的气味,
松动的泥尘仍藏在指甲缝里。



他回归泥土,
在森林与田垄之间落脚;
妻子、孩子、饥寒、信仰、画布——
冬天像债主敲门。
他写下:
“只剩两天的面粉。”
可他仍在作画。



《拾穗者》——
三个弯腰的背影,
仿佛是一个缓慢的词,
在尘土中被默默拼读。
她们的影子,
比名字还长。



《晚钟》——
暮色收起白昼;
一男一女将锄头插入大地,
向一口我们听不见的钟鞠躬。
田野吸入他们的沉默,
像种子一般,献给上天。



他的调色盘:土黄、生锈、暗金。
人物轮廓坚固如界碑,
细节被削至骨感。
他们低伏,
却仿佛背负着
整个星球滚动的重量。



沙龙评论家耸肩而过;
可在英伦与美洲彼岸,
工人们看见自己。
凡·高描摹他笔下的农人,
寻找那一粒火种,
藏在每一撮泥土里。



他不传教,也不革命,
只讲汗水的契约,
讲劳作中的诗。
他说:
“劳动既是刑罚,
也是诗篇。”



当现代灯光覆盖城市,
他的黄昏画布仍在呼吸——
邀请我们聆听麦田的低语,
在每一个平凡动作里,
重新发现世界
再次萌发的脉动。

《晚钟》中的黄昏不仅是光线的时刻,
更是他绘画中精神的入口——
一种融合了宗教信仰、土地记忆与生命本质的宁静凝视。

愿这首诗,
在你沉浸于伟大画家世界的旅途中,
也如米勒画布上的最后一道光——
点亮属于你自己的精神田野。


附:《爱与田园的画家——米勒》/何政广 主  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4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