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回复: 0

[散文] 雕刻灵魂与石头的人,凿入永恒:米开朗琪罗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69

主题

190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73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昨天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刻灵魂与石头的人,凿入永恒:米开朗琪罗沉思录

                                                                          ——翻阅《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黑白肖像中的人

他总在那里——
在教科书里,在博物馆手册中,
是人类编年史上无法跳过的名字。

我早早就认识他,
从《大卫》《摩西》《酒神》的雕像照片中,
但直到现在,
我才第一次望见他的脸。

第一页翻开——
不是大理石,
而是阴影。

一张黑白画像,
泛黄如旧纸,
不像欢迎,
更像撤回自己。

他眼中几近黑洞,
只有一侧的眼白闪出一丝人性,
另一只沉入深渊。

侧身,消瘦,
胡须杂乱,手掌粗大,
那只扭曲的手指,
是长年凿石的遗迹,
还是少年时打架中破碎的骨?

我见过千次大卫,
却从未望见这位
沉默如山的人。



              二、少年让大理石呼吸

二十二岁,
他让酒神从石中跌出——
不再是神,
而是醉意微醺、神智迷离的青年,
傻傻地站立,
却活得真实。

二十四岁,
圣殇出现在尘世——
而我们哭了。

那年纪,
他如何懂得
那样古老的悲伤?

圣母无声坐着,
如泰山;
耶稣的尸体,
轻如羽毛,
悄然落在她膝上。

她太年轻,
美得像梦。

她的左手摊开,掌心朝天,
让我想起《最后的晚餐》里耶稣的手势——
仿佛米开朗琪罗
曾默默注视达·芬奇的画布。

她比命运更沉静,
比儿子更年轻。
无泪,
却深不见底。



             三、大卫与青春的精神

然后是《大卫》。
手自然下垂,
仿佛呼应他自己肖像中的手势。

肌肉紧绷,
眼神锐利,
一个尚未成为男人的男孩,
却已越过恐惧。

二十九岁——
他雕出了男性之美的顶峰:
超越形体,
凿出傲慢、愤怒与光辉。

即使他三十岁便去世,
也已注定永恒。



四、画顶的肉体与信仰

然后是那片天花板——
四年仰躺,五千平米。

他用整个人
将神话与血肉画在穹顶上。

那些缠绕的肌肉、翻卷的动作,
像戏剧,像庙会的红绿喧哗,
又像民间木偶的颜色与情绪。

我一张张看那些照片,
仿佛看见他瘦小的身影
一次次伸展进宇宙的深处。

《最后的审判》,《摩西》,
一件件巨作像山压在他胸口。

我忽然想,
这些真的重要吗?
人类因它们而改变了吗?

但——
我们终将消失,
而他凿下的石头,
将继续凝视我们的后代,
直到世界的尽头。



              五、爱与失落的回声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三人都早早失去了母亲。

而《圣殇》不正是
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回望?

艺术,
不过是真情假戏;
但那些假戏,
仍能让我们流泪。

雕像不语,
我们却听见他们的哭泣。



               六、手指之间的秘密

后来我听说,
他爱男人。

于是我恍然——
三巨匠中有二人
守着古希腊的秘密。

他不用书信表白,
他用雕刻发声。

一个肩膀的弧线,
一张怒目的脸。

他剥去肉体的伪装,
让灵魂裸裎。

他没有逃出宗教的桎梏,
却在其中
凿出了一座以肉体为教义的堂宇——
一座由肌肉与信仰支撑的穹顶。



              七、那一刻,神指触人

我终于明白,
《创造亚当》在讲什么。

亚当瘫在大地,
是一具空壳。

直到神伸出手指,
将魂魄注入他体内。

那即将相触的一刻——
是“成为人”的一瞬。

这让我想起狼孩的故事。
孩子出生时是空白;
谁来养他,
就决定他将成为什么。



              八、永恒的名字

提香让女人褪衣,
米开朗琪罗让男人褪衣。

两人都活得漫长,
但作品活得更久。

他晚年说:
“直到临终时,
我才懂得如何在石头中
雕出人的思想。”

他不是为形式而生,
他要寻找石中之火。

恐惧、倔强、欲望、愤怒——
他用凿子
一刀一刀
刻入永恒。

这,才是
不朽的意义。




                     第二部


他不是由大理石诞生,
但大理石早已在等他。

卡普雷塞,托斯卡纳——
一个由尘土塑成的孩子,
形体之神早已在他指尖低语。

他不是选择了艺术,
是艺术选择了他——
就像引力选择了山脉。

年少时,
他在石中看见人,
不是象征,
是事实。

他从废弃的大理石中唤醒了《大卫》,
不是以王的姿态,
而是一个紧绷的少年——
站在抉择的边缘。

你能感觉到那一刻的静止,
弹弓尚未出手,
世界尚未改变。

那就是米开朗琪罗:
一场风暴,藏在一个呼吸之中。

然后是《圣殇》。
一个二十四岁的手,
雕刻出的千年之痛。

圣母的脸
太年轻,配不上死亡;
太平静,不容愤怒。

她怀抱的沉默,
像一座刚刚崩裂的山。

耶稣的身体,
如光一般落下。
没有血肉,
却沉满悲伤。

他成为画家,仅因教皇之命。
但当笔触触碰湿灰,
他让天穹裂开。

西斯廷天顶——
一座肉体之教堂,
轰鸣、纠结、如预言者一般。

不是被画出来的,
是被召唤而来。

当神的手指
即将触碰亚当,
历史开始了——
不是巨响,
而是一点火光。

他的世界不温柔。
不是拉斐尔的优雅,
不是达·芬奇的雾。

米开朗琪罗给我们
的是重量、是拉扯、
是挣扎中升起的辉煌。

他的艺术不在平衡,
而在张力之中。

《最后的审判》中,
灵魂向上挣扎,或坠入火焰。
救赎是肌肉的呐喊,
拯救,是一种抗争。

他相信身体
是真正的经文——
不穿外衣,
而是裸露,
如神。

不是为了诱惑,
而是为了揭示。

他说:
“灵魂是什么,
身体会显现出来。”

晚年时,
他让形体不再完整,
仿佛连石头
也厌倦了完美。

《隆达尼尼圣殇》,
几近虚无,
却因残缺而神圣。

他不再雕刻人,
而是让时间本身
说话。

米开朗琪罗给予我们,
不仅是美,
还有美的代价。

他的艺术不是宁静,
而是被撕开的灵魂,
拒绝安静死去。

尽管他早已化为尘土,
他的凿声仍在回响。

直到今天,
石头
仍然记得他。


附:《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7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