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书页:一个相信书籍却不读书的民族
——看饶毅短视频有感
一
我无意中刷到一个短视频。 我并不知道那个说话的人是谁—— 饶毅, 但他的视频标题让我一震: “中国人相信读书重要, 但其实读得极少。”
我信了, 真的,毫不犹豫地信了。
在古代, 能读到书的人有多少? 想读书, 却无书可读—— 就像在沙漠里口渴, 连一滴水都找不到。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老百姓也没什么条件读书。 唯一的例外, 是山西那个军阀阎锡山, 强制推行小学普及教育, 一根微弱的火柴, 在黑暗中点燃了希望。
然后呢?
1949年到1978年之间, 书不是稀缺, 而是太多被禁止。 知识,被扫荡; 尤其“文革”中, 更是高喊“读书无用”, 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
再后来,改革开放, 一夜之间, 书多得像洪水。 印刷机昼夜轰鸣, 各种书堆得比人还高。
可怪就怪在这里——
如今人们高中毕业之后, 除了工作需要的专业书, 除了打发时间的武侠小说, 谁还读书? 谁还在阅读之外活着?
几年前有记者说, “中国人年均读四本书。” 我不信—— 那肯定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本, 和一整柜的考试资料, 都平均进去了。
你只要上网, 看看那些网络评论, 看看“网红大V”们的高论, 你就知道了——
我们这个民族, 对世界、对现代文明的理解, 早就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 甚至已经比那时 更退步了。
我们口口声声说重视读书, 却极少真正去读; 我们赞美知识, 却很少追求它; 我们说爱真理, 却在每一次滑动手机时把它忽略。
所以,或许真的—— 我们是世界上最相信书籍的民族, 也是读书最少的民族。
二
从前, 在帝国的殿堂里, 书是神圣的。 一卷卷竹简, 在士人的掌心磨旧, 决定着王朝的命运。
少数人读书, 多数人, 在图书馆的门外 沉默守候。
然后,风暴降临。 革命, 制服, 口号比思想更响亮。 书不再稀少—— 它们变得危险。
三十年间, 读书, 是一种冒险; 思想太深, 便可能被抹去。
而那些未曾被翻动的书页上的沉默, 依旧留存。
后来,门打开了。 改革。 印刷。 理论上的自由。
书涌入了—— 一排排崭新的封面, 一吨吨进口的思想。 但谁在倾听?
大学生终于自由, 却不再读书, 除非为了考试; 上班族在工时中挣扎, 不问柏拉图在想什么, 只关心算法推荐了谁。
数字在撒谎。
他们说人均一年读四本书—— 可那是把教科书、 辅导书、 无人真正喜爱的手册, 全都算了进去。
而在以色列, 那里每个人 每年读六十七本书—— 不是为了升学, 不是为了升职, 只是为了活过一个肉身之外的 更多人生。
在别处, 书不是工具。 它们是窗, 是火炬, 是镜子, 是铁锹。
它们挖掘存在, 焚烧虚妄, 映出未说出的真相, 照亮下一个问题。
可在这里—— 我们在滑动。
我们说我们热爱知识, 却远离它; 我们说我们尊重真理, 却无法安静地 听它开口。
我们是 跪拜在书前, 却从不翻开的民族。
而这, 才是真正的悲剧—— 不是我们没有书, 而是我们已经 忘记了 如何阅读。
悲剧不在于中国人不会读书, 而在于他们已经不再读—— 尽管他们仍然口口声声说: 书是神圣的。
吴砺
2025.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