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笑声中重返人间的诗人:当但丁与孩子们同唱
——观《安团〈但丁与神曲〉》视频后
一
你看—— 一群意大利的小孩, 唱着《神曲》, 用童音取笑那位 几百年前深情而忧郁的诗人。
这画面, 多么有趣, 又多么合适。
在我记忆中, 但丁一直是个古板的影子, 脸像石雕那样沉默, 在地狱里徘徊, 只因单恋了一个 只见过两次的少女。
可在这孩子们眼里, 他不再高不可攀—— 他跌跌撞撞地, 回到了人间, 不是因为神力, 而是因为笑声。
他们唱他的痴情, 把那终身的执念 当作游戏一样轻轻唱出, 像玩一个 七百年前的笑话。
而这首儿歌, 就这样—— 把他从时间的深井中拉上来。
这就是儿歌的魔法—— 它让时间失效。
孩子们笑着, 唱着, 对他的失恋毫无敬畏, 却又那么真诚地喜欢旋律。 而我们这些成年人, 却在这轻快中 忽然心酸了。
这就是“老少咸宜”吧? 在天真与怀旧之间 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据说—— 这是意大利第58届金币节的参赛曲, 向“语言之父”致敬, 用最简单的童音, 演绎最宏大的作品。
但丁, 那个为爱写书、为爱流浪的人, 为一个早逝的女子 写下《神曲》的那个人—— 如今,被一首儿歌 轻轻唱成了笑谈。
视频里, 孩子们走进博洛尼亚 文艺复兴最美的宫殿之一—— 十五世纪的 Ghisilardi 宫, 在雕塑与壁画的注视下, 在阳光下, 跳跃着唱他的名字。
旋律轻快, 容易记住, 仿佛在耳边画圈, 一听就忘不了。
而我—— 看完以后, 脑海中就再也挥不去 他们明亮的眼睛、 毫无防备的笑声、 还有—— 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但丁, 忽然有点可爱了。
二
在一座石砌的宫殿里, 空气中仍回响着 文艺复兴的旧日气息, 一首歌开始了—— 不是拉丁语, 也不是庄重的佛罗伦萨诗句, 而是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笑声, 一声声跳跃。
他们不是学者。 不需在大理石雕像前低头。 他们唱歌。 他们调侃。 他们笑着唱但丁。
是的—— 就是那个但丁。 那位旅者, 那位被放逐者, 那个曾为一个女孩 穿越地狱的人—— 只见过她 两次。
贝亚特丽切—— 一个影子, 一个缪斯, 一句未曾说出口的梦, 却在他无尽炽热的心中, 被加冕为天堂之王后。
可这些孩子—— 他们并没有爱上谁。 他们活着。 而在他们的旋律中, 但丁不再是预言者, 而是一个 心太小,爱太大的男孩。
他们不是嘲笑, 而是欢喜。 在这童音之中, 意大利笑看自己的背影, 那笑,带着一种 伪装成欢乐的崇敬。
这正是秘密—— 笑,是一种桥梁。 史诗 也能被跳绳歌唱。 当纯真开口时, 几个世纪 也会弯下身来。
而我们—— 读过太多注释的人, 在韵脚背后的痛感中停步, 静静站在房间一角, 倾听—— 看但丁又一次复活, 不是在讲道中, 而是在 歌声里。
附:
吴砺 2025.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