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回复: 0

[散文] 一首偏执之歌:1970年,两个世界的回音

[复制链接]

8599

主题

193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832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昨天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首偏执之歌:1970年,两个世界的回音

                                                ——观黑色安息日《Paranoid》1970年现场演出有感

        一

他的嗓音——
简单,
像随口哼出的旋律,
仿佛梦中编成的歌,
醒来还能记得。

鼓声一阵阵落下,
紧凑、单调、重复,
却像催眠,
像中毒,
像某种节奏
抓住你耳朵最软弱的地方。

歌词也一再反复,
仿佛这个世界
必须被不停提醒:
偏执,
从不悄然离去。

但让我惊异的——
是他唱歌时的眼神,
那神情
不属于舞台,
不属于观众,
甚至不属于他自己。

他不在场。
仿佛被某种比烟更浓的雾包围,
被无形之手牵引,
走进一个
只有艺术家与
心碎者才知的所在。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
贾尼斯·乔普林。
他们一样,
神情恍惚,
狂热投入,
仿佛已被撕裂,
又在撕裂中
放弃了恐惧。

他们唱歌的样子——
像已经走得太远的人,
再也回不来了。

他们说《Paranoid》——
只是为了填补
唱片剩下的四分钟,
不到二十分钟写成。

却成了历史。
成了重金属的基石,
一枚铁钉,
钉入摇滚的喉咙,
再也拔不出来。

那是1970年。
人类历史上,
最奇异的青年时刻之一。

在英格兰,
他们插上电吉他,
在地下室烟雾中
炸响灵魂。

而在中国——
列车拉着青年远行,
插队落户,
学农学工,
学着将梦想
埋入泥土。

两个世界,
同一年;
两种沉默,
两种呐喊。


          二

这首歌,
原本不该重要,
只是唱片里的一块补丁,
缝在一张
本就半沉入黑暗的专辑上。

可它走进了
数十万颗灵魂。

那段吉他——
不优雅,
却像钢铁打结,
从废弃钢城的幽灵中
扭绞而出,
一圈一圈,
勒住你神经的轮回。

鼓声像工厂的蒸汽,
机械、冷硬,
没有装饰,
只有某种
从内部慢慢崩解的声音。

而Ozzy的嗓音——
不圆润,
不受训,
却真实。
一声直白的喊叫,
来自被自己脑袋
逼入死角的人。

他不是在唱这首歌,
他住在里面。
他的眼神早已飘走,
神情的一半,
被某种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悄然带走。

我见过那样的神情。
Janis也有——
那种带着幽灵气息的优雅,
仿佛艺术
是他们唯一
还能呼吸的地方。

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被附身。





可就是这样一首歌,
成了圣歌。

不是因为设计,
而是因为偶然,
就像雷电击中
一处本无风暴的空地。





1970年。
一个世界,
地下俱乐部回响吉他怒吼;
另一个世界,
列车载着青年
驶向遥远的田野与工厂。

一边在歌唱,
一边被迫沉默;
一边放大,
一边被埋进
泥土与意识形态。

但那疼痛,
那困惑,
是一样的。





“你能帮帮我
填满我的大脑吗?”

这句问话还在空中回荡——
像演出后的回音,
在灯光熄灭之后,
久久不散。

附:

【Black Sabbath《Paranoid》黑色安息日1970年现场-哔哩哔哩】 https://b23.tv/DBoB0au





吴砺
2025.7.30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