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回复: 0

[散文] 裂缝之中,有光照进来

[复制链接]

8623

主题

193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857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前天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裂缝之中,有光照进来

                                        ——观“杨振宁谈费曼为何在中国会出问题”视频后

       一

我偶然点开那段视频——
只是片刻,
杨振宁先生平静地说:
“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比如费曼,
要是在中国,
会出问题。”

我想起自己,
九十年代末来到美国。
朋友Jimmy对我说,
美国的高中生里,
最差的,
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
因为在这里,
学习是靠自觉的,
没人逼你。

但他也说,
在硅谷,
大陆来的学生
从不垫底,
大多是中上水平。
可那种真正优秀、
有全局视野、
脑子里有地图的人——
是美国人。

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明,
而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条路。
他们可以做任何事,
但他们选择了科研、
选择了工程。
是出于热爱。
而热爱,
才是全部的差别所在。

而在我们那边,
教育从不是出于热爱,
而是高压,
是喂食,
是流水线。
你不想学?
也得学。
不想专?
也被迫专。

于是,一批又一批
“专才”被训练出来,
不是因为喜欢,
而是因为系统。

中国用四十年时间,
培养了一支
世界最大、最听话的
“工程师军队”,
他们勤奋,
擅长“抄作业”,
在西方公司的培训中成长,
成为巨大的制造力量。

可自1949年以后,
在大陆接受高中教育的人,
没有一个
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不是偶然——
这是这个系统的极限。

不过,
这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诺贝尔奖,
不是生产力指标。

但它至少让我们看清,
文化底层的隐性缺陷。
我们如何把异类
变成问题,
把火种
熄灭在规矩中。

所以,未来的中国,
必须与西方和睦相处。
不是出于弱,
而是出于智慧。
让我们始终有人可学,
始终有“作业”可抄。
只要如此——
只要勤劳如旧,
老百姓的日子,
就不会比西方差。

但千万不要学俄罗斯。
那是一块被诅咒的土地,
一百多年,
血雨腥风,
人民几乎没有
哪一天
是真正平静地
活过的。



            二

他说得很轻,
仿佛在说一场天气的变化:

“最聪明的人
在美国容易发展。
比如费曼——
如果在中国,
会出问题。”

就是这一句话,
让表面开始出现裂纹。

这不是讽刺,
而是一面镜子,
照见文化,
体制,
与沉默。

在美国,
古怪不是病。
想象力
不是威胁。
你可以造奇怪的机器,
说矛盾的话,
挑战规则——
有时候,
他们甚至会倾听。

费曼不仅聪明,
他桀骜不驯。
他与原子开玩笑,
与公式共舞,
他拒绝敬畏。
美国没有制服他,
而是
让他成为自己。

但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
教育变成
一条单一的走廊。
你通过考试,
像闯关一样前行。
你学会服从,
早于学会思考。

他们训练出一支大军——
不是思想家,
而是执行者。
精准,
高效,
不知疲倦。

照图施工,
复制模型,
优化,
扩展,
但不要问
模型从何而来。

然而——
这个模型有效。
工厂轰鸣,
GDP腾飞,
桥梁拔地而起,
手机批量出口,
卫星升空。

可那些全程在这走廊中
受教育的人里,
没有一个
拿到诺贝尔科学奖。

为什么?
因为天才需要空气,
不是指令。
因为远见,
往往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杨先生的语气
不是愤怒,
而是平静。
是一位科学家的口吻——
读取数据,
不抱怨,
只陈述。

如果中国的崛起
不只是钢铁和速度,
还包括灵魂与火花,
那么它必须学会
去爱那些难搞的人——
那些异类,
那些不守规矩的脑袋,
那些不肯
乖乖上色的笔。

让偏离
有空间。
让教室
有裂缝,
光可以从那里照进来。

不是每个孩子
都该适应模具。
有些,
就是来打碎它的。



附:
【杨振宁: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比如费曼,要在中国会出问题-哔哩哔哩】 https://b23.tv/trLY5AE



吴砺
2025.7.31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