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机器与长长的山路
——观《日本人是怎样采茶的?没有大型机械,依然精细高效》后
一
几年前, 我走过西湖龙井的村子, 看见村民雇来 外地的中年妇女, 在坡地上 一片一片地 用手摘茶。 那是背脊弯成弓的工作, 烈日从不留情。
不久前, 我看见一个短视频: “饿了么的四百万骑手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十七万; 研究生及以上——七万, 是华为的八倍。” 而这——只是一个送外卖的公司。
如果再加上京东和其他平台的骑手, 那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 会不会有五十万? 想象一下—— 如果把这些人聚在一起, 去造日本人那样的小农机—— 他们造不出来什么?
中国的茶园 多在山坡。 为什么不去研发 能爬坡的采茶机器人? 技术总有办法—— 只是, 当意志躺平, 机器就永远只是梦。
这里, 人们为下饺子般下水的军舰 而兴奋不已, 却无人关心 那些田间的小机器。 福州的城市公园里, 大爷大妈 还在用竹扫帚 清扫落叶。
如果把现有人才组织起来, 坚持二十年不松手, 我们的农村机械化 完全可以追上荷兰, 甚至以色列。 但那需要几十年—— 一种缓慢的耐心, 正如茶树 才能明白的耐心。
二
在静冈的山坡上, 茶叶依然由双手采摘—— 但这些手 有小小引擎的低鸣指引。 机器轻得 像抱着一个孩子, 却锋利得 不在茶树上留下伤痕。
日本熟知这样的地形—— 陡峭、固执的坡地, 犁无法攀登, 收获只能行走 在窄窄的梯田上。 他们的回答是—— 工具顺着土地的形状诞生, 机器随着山势倾斜, 如同身体 倾向风的方向。
半个世纪的耐心—— 不是一瞬的灵光, 而是政策与技艺 缓缓编织的长绳:
研发补助, 如年年落下的雨水; 零件能嵌进 另一台机器的骨架; 原型机直接 放进农民的手中试用; 低息贷款, 让钱留在土地里; 乡镇里的技术员 教人修补 田野磨损的齿轮。
由此形成 一个安静的循环: 机器减轻了劳力, 劳力流向新的工作, 稳定的需求 养活了那些 仍在梦想新机器的小作坊。
在中国, 山也多, 茶也绿, 双手同样灵巧—— 却少了机器。 我们有人才, 太多的人 在送面条, 却本可以送来 一台有钢铁双腿、 能爬坡的机器。
需要什么? 一份长远的眼光—— 二十年,三十年 不丢掉线头。 在云南试, 在浙江试, 在福建试—— 直到每一片山坡 都有自己的答案。 工厂与田地 绑在同一条命运的线上, 设计师的骄傲 以收获的行数来衡量。
否则, 我们将继续弯下脊背, 在别人 已经让机器低头的地方。 而日本已经证明—— 一台小机器, 放在对的手里, 在岁月里坚持不弃, 足以改变 整座山的重量。
附:
吴砺 202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