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祈祷化为人潮:一首摇滚的现代仪式
——观邦乔维《Livin’ on a Prayer》现场有感
一
曲子很简单—— 旋律甚至不是那种 一听就抓住你的类型。
可歌词—— 它赤脚走在 和我们一样的街道上。 它懂得房租的到期日, 懂得十二小时劳作之后 那双酸痛的肩膀。
这就是为什么 一首歌能成经典—— 就像一个姑娘, 不会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却懂得倾听, 懂得在对的时刻 说出你一直等的话。
它为未来做梦—— 它说: 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的路, 剩下的, 用今后的日子去争取。 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对吧?
为祈祷而活—— 像一个祷告者那样活—— 在无数平凡的生命里 点燃热血的火焰, 让我们不回头地奔跑, 相信明天一早 一切都会变好。
祈祷的场地 已不再是教堂, 而是体育场 那片人海, 在灯光下齐声呐喊着希望。 今天的歌手—— 是古代的通灵者, 是中世纪的神父和牧师, 只不过站在 电子祭坛的中央。
它讲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故事, 却足够宽阔, 能让成千上万人 一起唱出来。 也许这就是 现代流行音乐 奇特的力量。
看多了演唱会的视频, 你会开始以为—— 现代社会 好像只剩下一种活着的艺术: 流行音乐和歌曲。
在车里, 在商场, 在年轻人的耳机里。
博物馆太冷清。 电影院半空着。 书—— 更少有人碰了。
只有流行音乐, 只有歌, 能随时随地 抵达所有人的耳朵。
二
体育场在呼吸—— 不是一对肺, 而是成千上万对肺。
双手举起, 不是为了看不见的神, 而是为了那首歌—— 它同样神圣。
舞台,不再是舞台; 它成了讲坛, 镶着钢弦, 连接着整座城市的心跳。 灯光如祝福般落下, 洒在一张张泛红的脸上—— 那些面孔放下了各自的重负, 融入共同的呐喊。
抓住你的, 不是旋律—— 旋律足够简单, 像一条笔直的街—— 而是歌词。 它赤脚走在你的人生旁边, 懂得房租的期限, 懂得一天过长时 肩膀的酸痛。
歌在说: 我们已经走到一半, 剩下的—— 用余生去争取。 我们会成功的, 对吗?
此刻, “为祈祷而活” 就是像祷告者那样活—— 让平凡的生命里 涌进比血更炽热的东西, 一种承诺: 清晨来临时, 我们依然完整。
这是新的教堂: 不是石墙,不是彩窗, 而是灯光下的人潮, 唱得像夜晚需要它 才能存活。
今天的歌手—— 是旧世界的通灵者, 是中世纪的神父与牧师, 只不过站在 电子祭坛的中央。
在这人群里, 一个小家庭的困境 成了一首 足够百万人高唱的赞歌。
而在我们的时代, 流行音乐 已经接管了 本属于多种艺术的领地。 它取代了诗歌, 压过了电影的声音, 用口袋大小的机器 闯进每一只耳朵。
博物馆变得安静, 剧院渐渐暗下, 书无人翻动—— 只有歌, 可以随时随地到达, 让陌生人 唱得像亲人。
附:
吴砺 202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