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距离,影子的长路
——观《为什么中国的牛肉和牛奶产业干不过外国》有感
一
一个小小的视频, 一扇窄窄的窗, 透出去—— 是西方田野的巨大机器, 像钟表般运转—— 钢铁的手臂, 自动的手掌, 成千上万头牛, 由一个守望者 细数看护。
五年前,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读到: 中国的农业, 落后西方 六十年,七十年。 到二〇三〇年, 最好, 也许只能站在 他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起点—— 而这 仍需稳健的手去抵达。
差距不只是数字。 它藏在饲料的纹理, 冷库的呼吸, 在从牛棚到市场 不曾结冰的公路上。 它织在看不见的丝线里—— 法规、 记录、 不眠的网络。
而我们—— 田野依旧依靠劳力弯曲, 他们的田野 却靠资本倾斜。 我们的牛群不大, 链条在酷热中断裂, 种子走得 比知识更远。
二
然而网络上的喧嚣 又让人想起改革开放前—— 那时我们对外面的世界 一无所知。
当年的墙是彻底的, 我们被关在黑暗中。 如今, 世界透明在屏幕之中—— 却有人选择视而不见, 甚至说: “都是假的。”
狂热与偏见 能让睁眼的人 变成瞎子, 这是必须铭刻在当下的警告。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 应当用手、 用脑、 用耐心去做事—— 别让世界以为 我们正在变成 地球上最大的空话贩子。
三
从西方传来的建议—— 安静, 却清晰: 让规模生长, 让零散的地块 跳动同一颗心; 跃向传感器与卫星, 跳过中间的台阶; 用自己的土地 喂养自己的牛群; 让牛奶从黎明到黄昏 都保持凉意; 让握犁的手 既能读懂数据, 也能读懂天空; 用一部法律治理, 而不是许多阴影; 让科研 像水一样流动 在国与国之间。
追赶 从来不是弯道超车的戏法—— 而是一条漫长的路, 用耐心铺成, 由缓慢的灯光 一点点照亮。
附:
吴砺 202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