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之外:在真实与创造之间
——观《【审美提升】德国摄影师 Marvin Kuhr(风光篇)》有感
一
这位洋人的镜头 拍下的风光—— 纯粹, 极致的纯粹。
一眼就能看出是德国人: 一个人背对着我们, 凝望云海—— 这是他们标志性的挚爱风景。
画面锐利得 像用高山清泉 洗过眼睛。
第一帧—— 朝阳染亮远方的雪峰, 粉白之中泛着红。 下方—— 黑色山岗,白色云带, 浅黑的山脊, 宽阔山谷的淡雾, 墨色的人工林, 一幢孤房, 与微绿的山坡。 黑、白、粉红, 仿佛都经手雕琢—— 一种诞生于自然 却带着超现实色彩的风景。 极简的色带 托出上方的粉白与光。
第二帧—— 黑色的斜坡, 坡上的树林, 将画面劈成两半。 上方—— 黑蓝色的天幕, 半轮灰白的月亮 从坡后探出。 也许是合成的, 却依然—— 用极简的线条 呈现夜的静谧。 若挂在房间里, 意境便会生长。
另一处—— 晨光抚过铁锈色的群山, 山谷阴影中—— 一条白色的曲线公路 像蛔虫般蜷向画面底部。 灰色的天空 安静得像屏住了呼吸。 这是无人机的馈赠。
海浪如双层蕾丝—— 透明与重锈色交织, 微蓝, 铺在黑蓝色的沙滩上。 一群白鸟, 细小如米粒, 洒在阴影里。 大自然 创造了大自然中 从未有过的美丽。 沙滩被调成黑蓝色—— 天才的构想, 深邃得像宇宙。
一白一黄的皮划艇交错, 像钟表的指针 贴在蓝黑色的皮革海面。 无人机升起—— 带来新的视角。
U 型的暗色水面 托住日照的金色山峰 与它的倒影。 这样的构图已常见, 但水面上的圆环涟漪—— 此时无声,胜过一切言语。
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峰, 一半明亮,一半沉暗, 天空被人工 化为蓝黑的空白—— 他独有的创造。
四层浅色水墨山影, 与水面倒影 织成菱格的图案。 两只黑色的小船—— 像蚂蚁一样 爬上画面, 仿佛东方山水画的幽魂 潜入了摄影师的身体。
在某个瞬间, 我几乎看见 马克·罗斯科的幽灵 在画面中呼吸, 为寂静染上色彩。
二
一位孤独的身影 立在云海之前—— 不是偶然, 而是安静的视觉构筑。
这是一种德国的凝视: 精准如罗盘, 丈量的不是距离, 而是空间的重量。 在这里,大自然不再是荒野—— 它被提炼, 被打磨, 直到每一道山脊, 每一缕云丝 都显得必然。
清晨让雪 化作粉色, 化作白色, 化作红色—— 天空被简化为 单一而大胆的色面, 仿佛画家的手 抹去所有杂音, 只留下 必须存在的部分。
在真实 与创造之间, 潜伏着一种张力—— 一股暗流 贯穿每一帧画面。 我们看见场景的真实, 然而 又感到艺术家的手 像一口气 在玻璃上轻轻呼出。
极简的形体占据舞台: 色彩的带状, 黑色的斜线, 孤独的几何。 无人机将世界托起, 将海岸线压平成蕾丝, 将皮划艇化为钟表的指针, 让湖泊怀抱 属于自己的金色王冠。
色彩不再是记录 而是领域: 黑蓝色的海滩, 银色天空下的铁锈山峰, 水面折叠着墨色的群山。 在这里,马克·罗斯科的幽灵 用情感 涂抹整片画面; 在这里, 中国水墨的山水 在像素与光中 获得第二次生命。
最终, 它既不是纯粹的观察 也不是纯粹的创造—— 而是一种编织。 极简的纪律, 浪漫的戏剧, 东方的克制, 交织成一种语言, 它同时诉说着 此刻 与悠长的 观看史。
附:
吴砺 20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