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颗钻石:法国的层叠书卷与光之讲述
——观看【从巴黎到罗马 1/4 (2022) 水山汉化-哔哩哔哩】
一
我曾见过她—— 主持人贝塔尼·休斯, 总像正午的阳光, 总是笑得明亮, 没有一丝阴影。
如今她再次出现, 似乎丰腴了些, 但笑容 比以往更加灿烂。
“仿佛走进一颗钻石。” 这是纯粹的诗句, 仿佛从未有人 想过踏入一枚宝石之中。
如何介绍巴黎? 并不容易。 她选了王尔德住过的旅馆—— 一个沉重的记忆之地。 一个流亡者, 在英国无以为居, 却在巴黎 找到最后的归宿。 这也是 巴黎的馈赠—— 她拥抱陌生人。
她忆起青春时光, 徘徊于博物馆, 又提起当年的贵族 跨越海峡来欧洲旅行。 米洛的维纳斯—— “她吸引你, 如飞蛾扑火。” 两百多年前, 从希腊小岛的灌木中被发掘。
启明之城—— 他们如此称呼巴黎。 我直到此刻才知道。
咖啡馆, 双叟的名字。 早餐的牛角包与咖啡。 路易十四, 金碧辉煌的宫廷, 时尚的开端。
她走访 “鞋中王”, 克里斯提安·鲁布托。 她说, 工作应是乐趣, 旅行教我们 理解他人的灵魂。 不仅要活着, 还要热爱生命。
巴黎的午餐, 在瓦伦丁兄弟的餐馆。 法语“restaurant”, 原意是“恢复”—— 恢复身体, 恢复灵魂。
生活是美丽的, 犹如天堂。 “巴黎在白昼已很美丽, 而当太阳落下, 她更是如此。”
塞纳河上, 与一位老友同游, 一位法国导演。 “我们一定在恋爱”—— 那是法国式的幽默, 法国式的浪漫。
阿尔卑斯山中, 皇宫酒店, 维多利亚女王曾在湖畔停留, 为它写生。
普罗旺斯, 田园与小屋, 主持人追寻 百年前姑母的陶瓷店。 偶然之间, 遇到当年 曾租房给姑母的后人—— 两家子孙, 百年之后再度相逢。
然后是尼斯: 松树、橄榄树, 茉莉的芬芳, 海湾蓝得如玻璃, 阳光像钻石般闪过。
两千五百年前, 希腊人在此定居。 马蒂斯曾作画, 丘吉尔也在此挥笔。 玫瑰酒, 与一位女品酒师的笑声 在阳光中交织。
这是英国人制作的节目, 却在法国每一处角落, 都唤回英国的身影。 短短四十二分钟, 我们遇见了 那么多有趣的人, 那么多标志性的风景。 走马观花, 却已充实, 却已愉快。
我热爱这样的旅程。 尽管工作使我无暇, 今天, 我给自己 放了一次假。
二
一次旅程, 仅仅四十二分钟, 却仿佛层叠着几个世纪—— 巴黎,普罗旺斯, 阿尔卑斯,尼斯—— 历史与偶然的相遇 携手而行。
宏大与细微 交织: 路易十四的金碧宫殿, 清晨的羊角面包与咖啡, 一间重寻的陶瓷小店, 两个家族 百年后的再会。 法国在此展现的 不仅是丰碑, 更是记忆的亲密, 一部被不断书写与擦除的书卷, 生命的重写本。
在这一切之中 总有英国幽影归来—— 流亡的王尔德, 手持画笔的丘吉尔, 维多利亚描绘的湖水。 法国成为一面镜子, 映照英国的怀旧, 它的渴望, 它双重的目光。
而在中心—— 贝塔尼·休斯, 总是微笑, 总是明亮, 一位历史学者, 却以隐喻言说: “仿佛走进一颗钻石。” 她把知识 化为体验, 把事实 化为光芒。
她的声音是温暖, 她的风格是包容。 她不站在高处, 而是走入其中, 忆起青春的博物馆, 自嘲外貌的变化, 轻轻地 将自己融入风景。
影片的成功 正是这种结合: 法国的多层图景, 与一位主持人的光彩, 让学习 化为喜悦。
不只是看见, 而是感受 一个国度的层叠之美, 以及那位讲述者 自身的光。
附:
吴砺 202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