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的色彩,螺旋的艺术:当相机开口,而画家回应
——观 Vishal Marapon《几何色彩》后
第一部
水泥的纹样, 阳光与阴影—— 再加上一个身影, 一点人的气息—— 忽然一切变得重要。
起初我疑惑: 哪里会有 如此鲜艳的水泥墙? 直到现在才明白—— 这是数字时代的数学, 是软件叠加的色彩, 甚至连粗糙的墙面质感 都是幻象的雕刻。
曾经,色彩需要滤光片, 玻璃板折射光的角度。 如今—— 只需一次按键, 色调便可随意改变, 仿佛意念在操控。 这一组几何的色彩 只是冰山一角。
摄影的新平台 让绘画再次醒来—— 相机与画笔 融为一体。 当相机初诞生时, 画家们曾哀嚎: 艺术已死。 然而,少数固执者 舍弃细节, 追逐色彩的流动, 开启印象派, 开启抽象, 开启一切形态的革命, 让眼睛的世界 无比丰盈。
谁能想到, 在数字的螺旋里, 绘画重生—— 借摄影, 借软件, 又一次燃起 无限的可能。 门槛降低: 人人都能影像, 人人都有机会 成为画家。
人们常说: 历史是螺旋上升。 绘画的历史 正是最明白的证据。
第二部
一
水泥的墙面, 影子如刀锋般坠落, 一块红, 一片蓝—— 几何的沉默 化作音乐。
没有多余, 每一道线条都是刻意, 每一处空白 都比石头更响亮。 极简之美并非空虚, 而是清晰, 是空间的冥想—— 仿佛世界本身 忽然抽象。
二
当相机出现之时, 画家们颤抖。 哪支画笔能够抗衡 玻璃与银版, 捕捉每一道光的皱褶?
然而,危机孕育丰收。 少数执着的人 放弃精确, 追逐空气的闪烁, 色彩的颤动, 目光的一瞬。 印象派开启自由, 立体主义打碎凝视, 抽象唱出 镜头之外的深度。
摄影并没有杀死绘画—— 它为绘画插上翅膀。 从相似的桎梏里解放, 画笔发现了新的声音。 艺术扩展了, 在螺旋中上升, 进入现代。
三
如今,镜头与画布 不再分属两界。 软件的色彩 像画家的颜料, 画布的构图 学会了取景框的语言。
有些人 在影像上作画; 有些人 让画面吸纳投影; 更多的艺术家 跨越界限, 在两种方式之间 自由行走。
未来将更进一步—— 人工智能, 生成的幻象, 增强的现实—— 艺术家成为 视觉系统的指挥, 而非孤独的匠人。
在这新的场域里, 摄影与绘画 不再是两个名字, 而是一体的呼吸。 几何与色彩 将继续作为通用的语法, 锚定人类最古老的渴望—— 平衡, 明晰, 以及美。
附:
吴砺 20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