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藩:雾与几何,失落的远方
——观《认识100位摄影师 4/100》
一
他们说—— 何藩,1933–2016, 生于上海, 1949年迁居香港。 摄影家,演员,导演—— 香港街头摄影的开创者, “一代宗师。”
1958至1965年, 他打破传统, 用新的目光看世界, 八度荣获 美国摄影学会“世界十杰”, 累计超过二百六十次大奖, 写下《街头摄影丛谈》, 写下《现代摄影欣赏》。
我从未想到—— 香港竟有这样一位 光影的诗人。
——
一根无叶的枝条 斜伸向雾气里的湖面。 戴斗笠的渔夫 撑着小舟缓缓而行, 水面倒影摇曳。 远方的山影—— 像水墨的笔触, 却带着水墨画 无法拥有的真实气息。
——
雾中的五柱孤崖, 如竹笋般挺立, 由近至远, 由高至低。 一位斗笠妇人站在小舟, 两个孩子依偎船中—— 自然竟如此构图, 恍如命运雕刻的幻象。
——
香港的街道, 晨雾与光线里宁静。 石阶之上, 工人的饭盒静静放着; 电车铁轨旁, 拉车的身影匆匆而过。 即便是这些—— 在何藩的镜头中 都有淡淡的诗意, 一种城市的浪漫, 大陆的黑白影像里 未曾出现过。
——
V字的街道通向海边, 晨光洒在墙面、路面、海面。 一个推车的人 走向镜头—— 画面忽然把我们吸入其中, 带入这座城市的心跳。 这是罕见的城市之美, 屏幕溢出 对生命的热爱。
——
他的黑与白 更倾向于明亮, 他的眼睛 永远向外,向上—— 一份乐观 化作光影的构图。 简洁的黑白块面, 流畅的线条, 都是一种阳光。
甚至在拱形石门下, 一个年轻女子 裸露半身,举手贴墙, 身体的曲线 宛如童话里的美人鱼—— 同样带着抒情。
——
我不得不承认: 这是我所见过的 最具天赋的中国摄影。 我感受到了诗意—— 却仍觉得有所缺失。 也许因为 他最璀璨的年华 被困在狭小的香港。 大陆无数的山河景致 未能进入他的镜头。 这,不能不说 是世界的一种遗憾。
二
他的影像像电影般呼吸, 又像绘画般静静停驻。 雾气,阳光, 台阶的坚硬脊梁, 电车轨道的脉动, 渔夫的斗笠—— 都被化作城市的抒情。
他选择白的明亮, 黑的柔和, 让光与影 成为视线的建筑。 拱门、斜线、门框 搭起骨架。 而忽然闯入的身影—— 拉车的人, 女孩的侧影, 工人的停顿—— 使精确与偶然 像呼吸与心跳般交织。
这些并非中立的纪录。 它们经过匠心, 经由暗房的炼金术—— 对比被提亮, 光影被简化为块面, 线条被磨成优雅。 每一张照片 都印着他内心的阳光。
他属于一个谱系—— 卡蒂埃-布列松,凯尔泰斯, 斯特兰德与韦斯顿, 几何与决定性瞬间的交汇。 然而他又独自站立, 比森山更柔和, 比土门更明亮, 更接近水墨,而非粗粝。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 世界的交汇: 东方的感性, 西方的纪律。 雾气与留白 唤起山川的寂静, 锐利的对比与秩序 回应现代主义的眼睛。
因此他的照片 承载香港的现代灵魂, 也承载失落风景的回声。 一座雾与几何的桥梁, 横跨东西之间, 横跨绘画与光, 横跨真实与梦境。
附:
吴砺 2025.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