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4|回复: 11

关于黄梅戏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6 09: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梅戏

--------------------------------------------------------------------------------

   

  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现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桐城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微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在节日期间通过化装演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独脚戏、两小戏、三小戏。黄梅戏中有些传统小剧目如《苦媳妇自叹》、《绣荷包》,就是将当地流行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的;有些剧目则是以民歌小调为表现手段,反映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如《打猪草》、《卖大蒜》;还有些是从大剧种移植过来的,如《钓蛤蟆》、《双怕妻》。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产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每个小戏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冠上一个总名放在一起演出。如以《三担谷》为总名的一组“串戏”,包括的小戏就有《报灾》、《逃水荒》、《闹店》、《李益卖女》、《闹官棚》、《告坝费》。这组小戏是先后由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编演的,有的用民歌小调表现,有的则是根据说唱脚本改编的。风格也不一致,有的以歌舞为主,有的则偏于说理斗争。但其内容,却都是反映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梅县发生大水荒之后,各阶层人民在天灾人祸之下所受的苦难。“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黄梅戏发展到演出本戏为主,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逐渐积累了一批剧目。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其中还有一些是揭露官场黑暗、草菅人命的公案戏,如《乌金记》(又称《桐城奇案》),这件将无辜的穷秀才诬陷为杀人凶犯的冤案,发生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直至嘉庆三年(1798年)才真相大白。因为这些本戏反映的内容与观众自己息息相关,甚至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所以使观众感到非常亲切。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这些歌颂善良、勤俭、帮助他人的美好情操,和对好吃懒做和弄假欺骗的行为进行了无情嘲弄的剧目,反映了观众的爱憎,也受到他们的欢迎。

  早期黄梅戏积累的曲调,有民歌体的“花腔”一百多种,大都是专曲专用。如《蓝桥会》有它自己专用的花腔,《补背褡》也有它自己的花腔,各剧的花腔互不挪用。花腔形式活泼,有七字句、五字句,也有长短句,几乎每一句都有虚声衬字。花胜多用于歌舞小戏。一般都有健民朴实、明快、优美的特点。另一种是属于板腔体的“平词”类唱腔,有〔平词〕(又称〔正板正唱〕、〔火攻〕、〔二行〕、〔三行〕、〔仙腔〕、〔阴司腔〕等。这些唱腔多用于表现故事性强的大本戏,上下句反复,一般是比较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这类唱腔品种不多,但表现力强。如〔平词〕,既有叙事的功能,又长于抒发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有与〔平词〕联接的男女对唱或一人唱半句的〔平词对板〕,它活泼、优美,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唱腔。介乎〔花腔〕和“平词”类唱腔之间的,有一种[彩腔〕,又称〔彩调〕或〔花鼓歌〕,相传是从花鼓灯的灯歌演变而来的,本是向观众讨彩钱时的专用曲调。但也被《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等剧目所采用,多用于兴高采烈的时候,又能表达滑稽幽默的情趣。此外还有从青阳腔和徽调移植来的〔节节高〕、〔点绛唇〕、〔高拨子〕等曲调。这时用打击乐器,人声帮腔,没有丝弦乐器伴奏(最初是一个人敲锣兼打鼓)。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着重自然生活的模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个别戏中(如《天仙配》的《分别》)有些跌扑动作,则是移植剧目时从青阳腔和微调中搬过来的。当时黄梅戏演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一位前辈艺人蔡仲贤就是制砻(碾米工具)工人。他学会了黄梅戏,并在太湖、望江两地授徒传播。演出活动,是业余性质。劳动之余,几个人凑在一起就敲锣打鼓唱了起来。直至清代末期,才出现利用农闲活动的季节性半职业班社。班社成员很少,一般是“三打七唱”(三人操打击乐器,七个演员)。演出场所,或依坡地,或用几辆牛车拼成简易舞台。服装道具和锣鼓也是临时拼凑,往往是演到那里就向那里的观众商借。这一阶段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春天安庆解放。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辛亥革命时期,安庆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个比较固定的黄梅戏班社,如潜山的长春社、望江的合意堂、怀宁的白云芳班。这些班子有自备锣鼓和简单的服装道具,人员仍然很少,一般是三打七唱、箱上箱下十二人。“箱上”是指管服装道具带检场的人;“箱下”是负责饭堂和茶水的大师傅。通过这些班社,从农民和手艺人中产生了一批职业的黄梅戏艺人。他们热切盼望到城镇剧场演出。1926年,当时在桐城、怀宁一带演唱的著名旦角演员丁永泉和小生曹增祥、小丑丁和寿等所在的班子进了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活动,到居民的堂屋里清唱,后来争取到市区中心的吴樾街公开卖票。这是大革命高潮中,黄梅戏艺人在进步力量的支持下与封建残余势力较量的结果。安庆的清康熙元年(1662年)到抗日战争开始,一直是安徽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梅戏在这里演出,扩大影响,对其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几进见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不仅有了两家固定演出黄梅戏的剧场(新舞台和爱仁戏院),并在市区培养了新的演员,其中艺术上比较突出的有蔡天赐、潘孝慈和潘泽海。此后,黄梅戏不仅在安庆市区扎下了根,还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带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唱多年,直至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庆。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黄梅戏在解放后的大发展。建国初期,黄梅戏还是流行在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受到热烈的赞扬。专家们认为看过黄梅戏的演出后,“仿佛闻到农村泥土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1953年春天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年秋天黄梅戏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黄梅戏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由于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显示的特色,引起广泛的注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很快地成了安徽的地方大戏。

  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地方戏曲的重视,陆续派了一些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具有专业才能的文艺工作者参加黄梅戏的改革工作;他们与老艺人密切配合,使黄梅戏的舞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荆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音乐方面有很大发展:经过改革充实,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曲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编创了一大批与传统曲调协调的新腔。其伴奏,不再是“三打七唱”时的三种打击乐器,也不仅仅加上丝竹之声,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舞台美术亦有所丰富。表演艺术方面,保持了载歌载舞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色。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其他表演艺术之长,提高了表现能力。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航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五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安徽艺术学校和安徽黄梅戏学校,在培养黄梅戏的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39

回帖

14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4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6-25 01: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黄梅戏

支持个.......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37

主题

2808

回帖

318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86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6-25 09: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黄梅戏

这么晚还在奋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539

回帖

541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6-25 10: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黄梅戏

其实在民间喜欢黄梅戏的人还是很多的,不仅仅在安庆一带.毕竟黄梅戏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嘛

只不过,在全国的范围来讲它无法与京剧相抗衡罢了,同时,与昆剧之类地方戏的,在宣传上也不是很到位.这与地方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文化这东西也要物质来支撑着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0

主题

189

回帖

21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19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7 0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中央11台,在播放黄梅戏的历史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46

回帖

4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4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7 0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喜欢看黄梅戏吗?
可是在我感觉黄梅戏也就我们安庆那快地方人能够听懂,出了安庆我们就只能够去剧院、戏剧学校看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太小了。依我看主要原因是黄梅戏里搀杂了太多的桐城话抑或安庆方言吧。要想使黄梅戏走向更高层次,能够象和京剧相媲美的话,唱戏的人得好好摸索一下普通话的并且能够把普通话融入安庆方言并使之发扬光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46

回帖

4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4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7 0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而言,我感觉黄梅戏的曲调很美,但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却不会一两句黄梅戏自己也感觉很好笑。希望在这方面的有志者能够继承先人的遗志把黄梅戏发扬光大啊!
拜托了![em40]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7-7 0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说啦,嘿嘿,我一个朋友,温州的,黄梅戏唱得特好,每次大家一起唱歌,她那温州人黄梅戏唱的那么好搞得黄梅戏家乡(桐城)的我汗颜。
也是,桐城人该搞点乡土教育了,黄梅戏是桐城的,好申遗了。
桐城人不会黄梅戏的现在估计也不少,可是嵊州人不会越剧的可不多。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29

回帖

3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3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7 1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年轻人,好象都不太喜欢戏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29

回帖

30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3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7-8 1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