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6|回复: 5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話說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圖)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4-30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的《中國之窗》節目,今天為您安排的是中國安徽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朱彪軍、徐國平採寫的專題報道:話說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聽眾朋友,安徽省桐城市市區是座古城,一直有著“文都”的美譽,大概是因為中國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這裡發源的緣故吧,桐城市內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隨處可見。城內有許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錢尚書巷”、“雙井巷”、“講學園巷”、“小河邊巷”等等,但最為聞名遐邇的街巷是“六尺巷”。這是一條100多米長、2米寬的小巷,鋪著鵝卵石路面。據當地的縣誌記載: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起房造屋時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地皮發生爭執,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這位大學士看後立即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應當退讓。家人看了信以後,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當於2米寬的小巷。從此“六尺巷”在張英的家鄉、現在的安徽桐城市傳為美談。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750.jpg[/img]
安徽桐城“六尺巷”

  說到張英,就是中國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說到他的兒子張廷玉就不一樣了。張廷玉,康熙皇帝時期的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康熙皇帝以後的下一代雍正皇帝時期,朝廷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張廷玉擬定。乾隆時期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張廷玉為官於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計50年。他是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英的長子張廷瓚,也是康熙時期的進士。因此在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11.jpg[/img]
禮讓牌坊

  張英在桐城市城郊兩條小河交匯之處建造了“雙溪草堂”,書齋門聯題著“儉勤自是持家本,和順端為受福基”。他強調“儉勤”、“和順”。意思是“儉樸”、“勤勞”、“和睦”、“順達”,這也是中國古來的美德。康熙皇帝還給“雙溪草堂”題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這樣說的:“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這倒也說出張家一門淡泊的、致遠的、少與人爭執的處世哲學。有一天,張英、張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花亭裏共同編撰一副對聯,這樣說道:“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紅蓮出水,倒懸硃筆點天文。”這副對聯蘊涵著務實、勤勉、志在高遠的情懷。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35.jpg[/img]
桐城文廟

  所以,“六尺巷”現在成了名勝古跡,也使遊人在這裡悟出了很多東西。如果當年張英以官勢壓人,也就沒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了。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57.jpg[/img]
桐城博物館

  不久前,記者在桐城博物館副館長張耕的引領下來到了“六尺巷”。“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張耕副館長介紹說: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們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恢復‘六尺巷’,就是為了恢復‘六尺巷’的這種精神,禮讓謙虛的這種精神,主要體現在禮讓上。現在這條巷子還是六尺寬,根據以前資料反映的,這個墻體的高度,墻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處理,就是完全恢復根據原來的面貌修舊如舊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們舊城的一處交通的通道,現在恢復過來以後,依然是交通通道,現在我們還能看到行人,來回穿梭的行人,現在依然在行使著當年方便著當地群眾的這樣一個功能。”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919.jpg[/img]
“懿底流芳”牌坊

  現在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裡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一位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當地書法家,名叫周國亮。他見證了這幾十年來“六尺巷”的變遷。

  “我小時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邊應該說是相府裏面出生的,當時裏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別多,一排一排,一棟一棟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畫棟,感覺就是深宅大院的樣子。我們住的地方離‘六尺巷’大約有100米吧。那時候‘六尺巷’基本上沒有修起來。那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六尺巷’,只是後來長大以後,重新修建以後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歲、30歲之間維修的,現在又過去十幾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這樣感覺,(印象)很模糊了。”

  周國亮說,他可能是因為受到這裡文化氛圍的熏陶,長大以後他選擇了以中國傳統藝術書法與篆刻為業。當地的大多數人們都對桐城的輝煌歷史有著自豪的認同,也都熱衷於文化事業。可以說,桐城市博物館是中國同級別博物館中最好的一家。副館長張耕介紹說:

  “我們博物館是1984年創建的,建館初期,我們博物館藏品非常少。藏品怎麼來呢,一個是靠出土文物;最多、最主要的是靠文物捐贈。我們桐城博物館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完全是依靠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企業界這些收藏家、這些熱衷於文化發展的人對它的捐贈。例如2003年我們博物館獲得了張氏家族後裔捐贈的100多件清代書畫;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獲得方氏家族捐贈的20多件清代名人字畫。”

  現在,桐城市政府正在著力構建“和諧桐城”,這項社會工程自然也能夠從“六尺巷”的歷史深處獲得啟發。最近,安徽省政府就構建“和諧安徽”的主題,組織有關人員在全省進行了調查研究。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結構研究中心主任王開玉教授參與了這次調研,他說:

  “桐城是個文化之鄉,近幾年來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快,他們一直都把'六尺巷'當作他們一種文化的展示。首先到這裡來就會感到中國的文化,也就是‘和’的精神的體現。‘和’的文化貫穿在我們的各個方面,用‘和’的文化來解決我們的比如講利益(分配)上的差距,鄰里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矛盾,就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坐標。所以歸根到底來講,‘和’也是一種哲學,是我們當前提倡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和’字。這個‘和’字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我覺得這種‘六尺巷’的精神,這種’和‘的精神通過我們在建立和諧社會必將給它注入新的內容,會閃現出新的光彩,為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當中增加一個新的平臺。”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聽眾朋友,剛才您收聽的是中國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採制的專題報道:話說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錄音合成:陳娟;播音:張霓。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5/03/25/542@492649.htm


收听地址
这个地址不行了,听shenjian的

[此帖子已被 hzjs 在 2005-5-20 4:26:33 编辑过]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8-5 1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版[size=2]【安徽台】话说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中国之窗》节目,今天为您安排的是中国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朱彪军、徐国平采写的专题报道:话说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听众朋友,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这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当地的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房造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安徽桐城“六尺巷”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康熙皇帝以后的下一代雍正皇帝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礼让牌坊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执的处世哲学。有一天,张英、张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花亭里共同编撰一副对联,这样说道:“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这副对联蕴涵着务实、勤勉、志在高远的情怀。


桐城文庙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如果当年张英以官势压人,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了。


桐城博物馆

  不久前,记者在桐城博物馆副馆长张耕的引领下来到了“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行人,来回穿梭的行人,现在依然在行使着当年方便着当地群众的这样一个功能。”


“懿底流芳”牌坊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书法家,名叫周国亮。他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六尺巷”的变迁。

  “我小时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边应该说是相府里面出生的,当时里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别多,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画栋,感觉就是深宅大院的样子。我们住的地方离‘六尺巷’大约有100米吧。那时候‘六尺巷’基本上没有修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六尺巷’,只是后来长大以后,重新修建以后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岁、30岁之间维修的,现在又过去十几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这样感觉,(印象)很模糊了。”

  周国亮说,他可能是因为受到这里文化氛围的熏陶,长大以后他选择了以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与篆刻为业。当地的大多数人们都对桐城的辉煌历史有着自豪的认同,也都热衷于文化事业。可以说,桐城市博物馆是中国同级别博物馆中最好的一家。副馆长张耕介绍说:

  “我们博物馆是1984年创建的,建馆初期,我们博物馆藏品非常少。藏品怎么来呢,一个是靠出土文物;最多、最主要的是靠文物捐赠。我们桐城博物馆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依靠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企业界这些收藏家、这些热衷于文化发展的人对它的捐赠。例如2003年我们博物馆获得了张氏家族后裔捐赠的100多件清代书画;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方氏家族捐赠的20多件清代名人字画。”

  现在,桐城市政府正在着力构建“和谐桐城”,这项社会工程自然也能够从“六尺巷”的历史深处获得启发。最近,安徽省政府就构建“和谐安徽”的主题,组织有关人员在全省进行了调查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教授参与了这次调研,他说:

  “桐城是个文化之乡,近几年来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他们一直都把'六尺巷'当作他们一种文化的展示。首先到这里来就会感到中国的文化,也就是‘和’的精神的体现。‘和’的文化贯穿在我们的各个方面,用‘和’的文化来解决我们的比如讲利益(分配)上的差距,邻里之间的纠纷,同事之间的矛盾,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坐标。所以归根到底来讲,‘和’也是一种哲学,是我们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觉得这种‘六尺巷’的精神,这种‘和’的精神通过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必将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会闪现出新的光彩,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当中增加一个新的平台。”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听众朋友,刚才您收听的是中国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专题报道:话说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录音合成:陈娟;播音:张霓。




[/size]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24

回帖

2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8-5 1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楼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6

主题

105

回帖

12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18 18: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MP=500,420]mms://media.chinaradio.cn/chinese/pth/zgzc/20050325.wma[/MP]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4-30 12: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加精!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108

回帖

12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4-30 1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