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485
- 积分
- 1910
- 威望
- 207019
- 桐币
- 0
- 激情
- -2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3-1
桐网贡生
- 积分
- 1910
鲜花( 0) 鸡蛋( 0)
|
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的《中國之窗》節目,今天為您安排的是中國安徽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朱彪軍、徐國平採寫的專題報道:話說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聽眾朋友,安徽省桐城市市區是座古城,一直有著“文都”的美譽,大概是因為中國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這裡發源的緣故吧,桐城市內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隨處可見。城內有許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錢尚書巷”、“雙井巷”、“講學園巷”、“小河邊巷”等等,但最為聞名遐邇的街巷是“六尺巷”。這是一條100多米長、2米寬的小巷,鋪著鵝卵石路面。據當地的縣誌記載: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起房造屋時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地皮發生爭執,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這位大學士看後立即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應當退讓。家人看了信以後,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當於2米寬的小巷。從此“六尺巷”在張英的家鄉、現在的安徽桐城市傳為美談。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750.jpg[/img] 安徽桐城“六尺巷”
說到張英,就是中國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說到他的兒子張廷玉就不一樣了。張廷玉,康熙皇帝時期的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康熙皇帝以後的下一代雍正皇帝時期,朝廷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張廷玉擬定。乾隆時期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張廷玉為官於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計50年。他是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英的長子張廷瓚,也是康熙時期的進士。因此在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11.jpg[/img] 禮讓牌坊
張英在桐城市城郊兩條小河交匯之處建造了“雙溪草堂”,書齋門聯題著“儉勤自是持家本,和順端為受福基”。他強調“儉勤”、“和順”。意思是“儉樸”、“勤勞”、“和睦”、“順達”,這也是中國古來的美德。康熙皇帝還給“雙溪草堂”題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這樣說的:“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這倒也說出張家一門淡泊的、致遠的、少與人爭執的處世哲學。有一天,張英、張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花亭裏共同編撰一副對聯,這樣說道:“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紅蓮出水,倒懸硃筆點天文。”這副對聯蘊涵著務實、勤勉、志在高遠的情懷。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35.jpg[/img] 桐城文廟
所以,“六尺巷”現在成了名勝古跡,也使遊人在這裡悟出了很多東西。如果當年張英以官勢壓人,也就沒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了。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857.jpg[/img] 桐城博物館
不久前,記者在桐城博物館副館長張耕的引領下來到了“六尺巷”。“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張耕副館長介紹說: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們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恢復‘六尺巷’,就是為了恢復‘六尺巷’的這種精神,禮讓謙虛的這種精神,主要體現在禮讓上。現在這條巷子還是六尺寬,根據以前資料反映的,這個墻體的高度,墻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處理,就是完全恢復根據原來的面貌修舊如舊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們舊城的一處交通的通道,現在恢復過來以後,依然是交通通道,現在我們還能看到行人,來回穿梭的行人,現在依然在行使著當年方便著當地群眾的這樣一個功能。”
[img]images/upfile/2005-4/200543093919.jpg[/img] “懿底流芳”牌坊
現在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裡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一位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當地書法家,名叫周國亮。他見證了這幾十年來“六尺巷”的變遷。
“我小時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邊應該說是相府裏面出生的,當時裏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別多,一排一排,一棟一棟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畫棟,感覺就是深宅大院的樣子。我們住的地方離‘六尺巷’大約有100米吧。那時候‘六尺巷’基本上沒有修起來。那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六尺巷’,只是後來長大以後,重新修建以後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歲、30歲之間維修的,現在又過去十幾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這樣感覺,(印象)很模糊了。”
周國亮說,他可能是因為受到這裡文化氛圍的熏陶,長大以後他選擇了以中國傳統藝術書法與篆刻為業。當地的大多數人們都對桐城的輝煌歷史有著自豪的認同,也都熱衷於文化事業。可以說,桐城市博物館是中國同級別博物館中最好的一家。副館長張耕介紹說:
“我們博物館是1984年創建的,建館初期,我們博物館藏品非常少。藏品怎麼來呢,一個是靠出土文物;最多、最主要的是靠文物捐贈。我們桐城博物館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完全是依靠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企業界這些收藏家、這些熱衷於文化發展的人對它的捐贈。例如2003年我們博物館獲得了張氏家族後裔捐贈的100多件清代書畫;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獲得方氏家族捐贈的20多件清代名人字畫。”
現在,桐城市政府正在著力構建“和諧桐城”,這項社會工程自然也能夠從“六尺巷”的歷史深處獲得啟發。最近,安徽省政府就構建“和諧安徽”的主題,組織有關人員在全省進行了調查研究。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結構研究中心主任王開玉教授參與了這次調研,他說:
“桐城是個文化之鄉,近幾年來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快,他們一直都把'六尺巷'當作他們一種文化的展示。首先到這裡來就會感到中國的文化,也就是‘和’的精神的體現。‘和’的文化貫穿在我們的各個方面,用‘和’的文化來解決我們的比如講利益(分配)上的差距,鄰里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矛盾,就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坐標。所以歸根到底來講,‘和’也是一種哲學,是我們當前提倡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和’字。這個‘和’字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我覺得這種‘六尺巷’的精神,這種’和‘的精神通過我們在建立和諧社會必將給它注入新的內容,會閃現出新的光彩,為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當中增加一個新的平臺。”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聽眾朋友,剛才您收聽的是中國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採制的專題報道:話說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錄音合成:陳娟;播音:張霓。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5/03/25/542@492649.htm
收听地址 这个地址不行了,听shenjian的
[此帖子已被 hzjs 在 2005-5-20 4:26:33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