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91
- 积分
- 81
- 威望
- 58
- 桐币
- 58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18

文都童生

- 积分
- 81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8 1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谁?
" x" d% |* Y$ I 贾宝玉是我在读《石头记》时第二个破译出来的人物,有些红学研究者以为这个人就是曹雪芹。书中第二回中,庚辰本写道:
4 B9 [4 |8 G3 ^3 B
4 Y' ^9 a/ |7 F0 r8 }, h4 t 子兴道:“依你说,成者王侯败者贼了。”$ U/ M$ t' _' |3 i) ?
; r- J" b7 D$ R [( f" ]" Y) S$ y
这句话在戚序本则是:“依你说,成者公侯败者贼了。”
9 `$ Q e/ \% k# Z' Z6 R5 ~- N8 l, K0 L4 r# f9 H. I
作者为什么把人人皆知的“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句话改为“成者公侯败者贼”,有些人凭借这句话认为曹雪芹想造反,因为他们以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我当时想,曹雪芹一介书生,一无实力,二无兵权,他凭什么造反?( k9 W0 h, F4 y0 J
& g3 W4 W) V1 G+ ]
在《石头记》中,有许多难以理解之处需要拆字才能解释,贾宝玉是板儿,但却做了皇帝。“公”字可拆为“有言成讼”,把“王”字换成了“公”字,就是说在王这个问题上已经成了有争议的事了,成了一件案子了。
, H u [; U8 l
3 L7 f- Q5 `! C. c; t+ F: F 我们仔细看过了书中有关贾宝玉的文字,就会发现贾宝玉的身分:: W" O# D- ^0 a3 ^
4 O9 w- e2 y- E& h3 | 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称其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贾母称其为“蠢物”。(第三回) 1 ^: c) V. ?3 t7 t5 i# s
* C9 T& }5 J( q# c/ ?& C 偏生的【庚辰双行夹批:三字不可少。】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老嬷嬷走进来。(第二十四回) v: ^9 G4 k% d0 P* @ M
- Q4 [) w j1 j. p: T 作者为什么把“偏生的”的三个字提炼出来呢,因为宝玉是板儿,不是正当的。
. W% L3 K/ P& K `+ c) R) x( m" J1 M, T* m% H" G5 E6 w
赵姨娘说“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第二十五回)
" t7 c$ W8 d# K4 a6 S+ C' p* Z, d" C) l- N7 Y
% E4 z4 R5 U7 }) r- b6 y
贾政说其“杀父弑君”。(第三十三回)+ ~$ ?" V# F5 o: S8 V, M
9 Q9 M3 |. _6 B* ~3 k6 f 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庚辰双行夹批:直欲喷饭,真好新鲜文字。】(第三十七回)4 ]5 |2 O! j9 V& Z$ G7 s' |% W
3 R' P2 x) L; \+ q' i
请注意“自蒙天恩”四个字,这不是分明指宝玉就是皇上吗?
8 |6 x& w2 Q) j) r) E C; `, F
% ?. r4 B4 g# D4 f; r" ]8 s
9 a+ | {) g+ A7 ? 老姑子见了宝玉,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来的活龙一般”。(第四十三回)
% R- w5 @+ @( w2 {. i& Q9 k7 O A; T) s: a4 b2 z4 p L, B
# }, `7 B+ S8 N& e' e% b3 f; V
这样的明示还有很多,这些明示说明宝玉是一个王,是一条龙,他还曾经“杀父弑君”。尤其是“天上掉下来的活龙”这一句,乾为天,这不是明示宝玉就是乾隆吗?7 t& u5 Q: |! S2 I) u `
6 \; R, o: ]/ V8 |+ l" Z$ c
6 q% P G8 S1 d3 }
书中的暗示呢,也有很多。宝玉初进大观园,“或读书,(脂砚斋在后批曰:“未必”)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一致描鸾刺凤。(脂砚斋又在这两个个字后批曰:“有之”)我们如果里知道王熙凤就是雍正,“刺凤”二字就不难理解了。; v: A% {8 Z) I- P& W0 A2 x, [( N
6 j0 I+ R& v" n3 ?! B
& Z7 u3 k9 ^& E$ ~0 w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试图破译宝玉的生日,果然,贾宝玉生于一七一一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就是四柱中的“四正”日,所以宝玉就是乾隆皇帝。(破译生日见最后一章)# o1 h8 Z ?9 Y4 ?" a" `
- w2 ?# V3 C8 g$ c( N& }! R
2 o# W, c G' @" l f+ } 一 从贾宝玉的名字、出身来分析
2 r, _! S# c& Q1 O3 B, w0 Q0 r: _
4 {9 `7 V) m% g2 s- l
8 a, H# k z! e8 T' C- z5 h 我们来分析一下贾宝玉的名字,在《石头记》一书中写着,当日宁荣二公在世,一名贾演,居长;一名贾源,居次。这是“水”字辈,他们的名中必须是“水”字旁,而且是三点“水”。第二代是“代”字辈,如贾代化、代善、代儒、代修,这“代”字必须居中。第三代是“文”字辈,他们名中右旁必须是“文”字,如贾敷、贾政、贾敬、贾赦、贾敏。第四代是“玉”字辈,“玉”在左旁,如贾珍、贾琏、贾瑞、贾珠、贾环、贾璜等人。贾宝玉属于这一辈,应该是单名,但却取了双字,含“玉”字。宝玉的双字名显然区别于其他人。这说明这个人是玉中之宝,王中之王。贾字呢,假的。因为第一回里已经说过:“假作真来真也假”。加上分析秦可卿的身世,由此可以断定,贾宝玉就是板儿,在幼儿时他和巧儿被调了包。2 D- b. R1 t4 u7 o" f
# P d+ p+ g5 P9 |' k
7 d$ A+ g7 ]# i W8 L/ c
作者在书中暗示出贾宝玉的名字的出处,那就是唐代岑参的一首《送张子尉南海》:“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1 R+ M8 r! y3 S2 l7 S
7 B d9 \5 r) U0 C- j/ B( ~
* y K" {2 x$ N8 t% m5 a 作者在书里所有引用古人的诗词中,上一句和下一句都联系在一起的。“此乡多宝玉”中的“此乡”说明了宝玉的出处,我以为这里指的是浙江省的青田。作者不可能诠释的那么详细,这里的意思是指宝玉是浙江人,和第一章中我说明的贾蓉出身海宁暗合。“慎勿厌清贫”这一句的“慎”字是指胤禛,“贫”拆为“分贝”。暗指雍正并不知道板儿(乾隆)和巧姐掉包了。5 q- V8 P1 a0 R0 p
$ U( Y) ~- ~# O$ {
P7 U, w" G' r! ~& t 书中第一回说道,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完全不同的空间,有一座赤瑕宫,里面住着个神瑛侍者,他要下凡到人间去。这个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他跟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那块石头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块石头指的是《石头记》这本书。(详见《玉石之谜》), N5 a) v+ U+ O1 o; _' j
3 u0 r* M' ], B" n- j3 u+ `/ K1 z
" i# P2 H# x& ~( ]" Z
甲戌有眉批曰: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这里点明贾宝玉并不是什么宝玉,而是病玉。我们在读《石头记》这本书时,一定要记住作者专门提醒的一句话“满纸荒唐言”,千万不要被书的正面所迷惑。
, |* L9 B P$ r0 U9 I4 M' y6 e( B3 I( S1 Y$ M y
) h; ?) M4 z" a 在宝玉参禅一节,黛玉问他:“至贵为宝,至坚为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同样是这个意思。宝玉这个玉是假的,是调了包的玉,这个玉说的是金枝玉叶。8 b; L5 u( ~+ w& S5 L, z
! C' `, p# G5 f6 p: i" k 二 从贾宝玉的出场分析
) ^9 r. i9 a: K; w3 Y/ K) e6 O
) e/ l9 F1 J2 N, B3 Q; t
: l/ z/ o3 t. T 在第三回,林黛玉进了贾府,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宝玉的形象从着装打扮的外形上有十分具体的描述。
5 {+ ^! }) n2 R- |4 c" Z0 O0 \" I" c4 Y) e, F1 [, a! @
- Z; ]2 Z# i, X7 ]6 O
书中写着,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 v1 ]3 S( T- C J S3 i$ _0 \% B$ `& t% w" e4 |' v: c
# X/ J( R) ~4 f0 x6 z& _3 ?$ g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甲戌眉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色如春晓之花。【甲戌眉批:"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甲戌侧批:真真写杀。】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9 Q& g3 v, P/ l( ~
0 C. [" L6 v; T6 F
, t7 D4 x; F! f% v0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