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91
- 积分
- 81
- 威望
- 58
- 桐币
- 58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18

文都童生

- 积分
- 81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8 17: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锦香院的妓女云儿
) C! Z7 [! `3 K) R9 ~ ]
2 R. p& J' v% ? 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写了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云儿是谁呢?/ t; W" Y: |( @0 ~4 D6 B
2 \2 [/ u, v7 I! b
云儿就是脂砚,就是史湘云,就是贾探春,就是贾兰。
8 E% T4 B& O+ j2 a7 ~) G! S4 A1 t) w7 h
锦香院的意思就是“金相怨”,妓女就是指记录《石头记》(金相)的女儿。贾兰在书中没有什么情节,但史湘云、贾探春都是贾兰的分身。
9 t4 S3 j* X9 D" N1 v3 Q6 s6 Y9 `! m0 R, K) y1 u8 ^) F! j
很多读者都误以为“怡红院”是曹雪芹怀念林黛玉的,并以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这叫曹雪芹、林黛玉等何时才能瞑目?所以曹雪芹最痛恨的就是红学家了,书中的多浑虫、多姑娘等人就是他们的代表。
6 F* i7 |& g( g3 j) K p2 y, _; M% j [( V
怡红院的“怡”字谐音“遗簪”的“遗”字,意思一样,红并不是指林黛玉,而是指弘历。; U+ \6 n% Y2 o% D. \7 \& i! `
3 h% T0 v- y2 K% Q1 G 《石头记》中没有淫词秽语,前面我已经说过“遗簪”、“扒灰”、“偷小叔子”是怎么回事,这次把人们认为书中的“淫词”解释一下。
6 v# i* O" ^/ e) U/ [ B, e- y9 M- o
宝玉去赴宴时,批书人就说了。【甲戌眉批: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作者的三昧在兹,批书人得书中三昧亦在兹。壬午孟夏。】+ k+ I5 u3 c5 [( ]1 o) k4 ~
7 k* y! V% a( O2 ~& B5 [6 R ?
冯紫英说完酒令后,就该云儿了。; E: K! Q" s3 W. N' T9 F
+ S9 z& T7 n* r9 l 云儿便说道:“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甲戌侧批:道着了。】
! n# u" L: F) y9 X: q+ F6 A- i5 U% k1 ?3 G7 b. e& c# v6 z5 b( u
史湘云(贾兰)的母亲林黛玉早死了,王子的身份也被宝玉剥夺了,他只跟着曹雪芹过着艰难的日子。
% h: b) ?: C5 C H 8 S( ^) l' Y8 B& {$ H3 r
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甲戌侧批:双关,妙!】
$ `9 P7 ?/ G& K/ J7 h G, u/ z J% K! h* Z3 X+ {
读者都以为这是一首“淫词”,作者反复强调过《石头记》没有淫,有的只是一些人的意淫。这首词双关在哪里?妙在哪里?古典诗词戏曲中淫词有的是,比这一首妙多了。! Q+ M4 a8 s* h7 f
$ a9 A% v; \8 u; G) l& J
豆蔻开花三月三,人们便把美好的青少年时期称作“豆蔻年华”,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v% M( T; I) m$ H1 r: _
! N0 n% F: U5 D/ C& a
这里的“豆蔻开花三月三”指美妙佳人,暗藏一个“佳”字。- \0 G5 n( Z5 j9 v, E
- b0 I. s& ~! N; W5 `
整首词为一个字谜,这个字就是“蠖”。你看这个字,有花儿(草字头),有“又”(像不像打秋千)字,有佳人(豆蔻开花三月三)。
! Y8 _; N* `+ W5 E( W' Q# Q( P- ?" b& G
这个字的读音念“货”。是一种虫子,宝玉的一家子在曹雪芹的笔下都是虫子,云儿虽然跟着他,也不例外。7 Z6 j6 m; |2 ]
3 \- w1 D, ]: _9 t; x 蠖,即尺蠖,形容物体形状弯曲。《易·系辞》:“尺蠖之曲,以求信也。”信为伸展的意思,意思是尺蠖屈身,是为了向前伸展。在《石头记》中,出自《易·系辞》里的典故很多。1 m* c: Q' e! Q$ h* b
5 X& y' z$ h: f! _, {2 I6 {7 b 这个字谜的意思就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宝玉在己卯年(1759)(见晴雯之死)烧毁了《石头记》后,要对贾兰下毒手了。
' R* P$ v8 |0 z7 P
+ l2 g0 e$ g7 P0 T 兰儿唱毕,饮了门杯,说道:“桃之夭夭。”令完了。8 k5 ~. J1 L. `; u- l U9 t
4 m6 s. m# Q1 M
“桃之夭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e5 m4 ]" S0 i* \9 R* i2 L' c1 G* o- c& m) d
因为谐音的关系,人们把桃之夭夭比作逃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