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汉

[桐城文] 桐城人文漫谈(二)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3: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曾是侨置阴安县的区域,是否有影响很难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4: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闲人兄的指点。: k9 T& P1 l7 J: b$ `
桐人的外迁肯定有战争的因素,但这么整建置地迁移,总是让人生疑。而且,县志里特别提到平成,这是在宋朝以前的,所以我特别怀疑平成前后发生了什么事,不是天灾就是人祸。3 F( X/ d: o. \1 b# j' q' y0 Z
有一点闲人兄说得很对,桐城先民中肯定有许多北人,具体情况我不是太清楚。
/ Q; T  m' Q' `* r% x' L至于姓地不符问题,我觉得不太可能是长毛的原因。因为,我老家周边好多地方都是这样,如果说是长毛的原因,那么,我们家族为什么不迁走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这么普遍呢?而且,从家谱中可看出,早在长毛来之前,这些地方就已经被我们家族占领了。所以,我怀疑事情的起因时间可能更早些,早到五代十国期间。但这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后面这么长时间,这些村庄的名字不会改变。
. S9 y2 r9 k. d9 T好在,这些问题现在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现在的桐城人大多是明初移民的后代。在第三集里,我认为,桐城人文蔚起的起点是明朝,不知道闲人兄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4: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初移民改变了桐城,如果不是此次迁移,桐城依然不会摆脱“行问啬夫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的人文窘境。期待第三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8-4 14: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祸、移民?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就曾“日战鄱阳、夜宿兰溪”。皖北更安全点,有可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1

主题

1382

回帖

3190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90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7: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桐城境内大量出土的石斧,石夯,青铜礼器。
+ D  j9 _9 O% a, x) M) _% q还有分布在各河流沿岸的古文化遗址,它们在呼唤原土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蛰龙 于 2010-1-17 22:57 编辑
, H9 [. s; c5 i  J6 p5 Z) }; d6 U" g+ H  l4 g& d8 |  Z* x1 ~
茶楼前两天贴过一篇文章《假如丘处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41

主题

601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21: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桐城县志》,不管是什么版本,明朝以前的事情大多都说不清楚。最突出的表现是,桐城的“桐”是个什么“桐”,到现在都没有整明白。

- H& K- b* B/ H5 ^' u, i9 d# s+ R# @3 |$ [: |$ s
关于桐城的“桐”,好像闲人兄还是哪位在桐网有一篇考证,谁能帮忙翻出来看看?找了一圈没找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1

回帖

13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21: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这些漫谈,倒蛮有意思。只是真的要寻找今天与过去某种“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就有些免为其难了。
5 R% ?8 ~) ]  K3 K对比一下,感觉桐城人的道德缺失较彭泽人是很明显的。我常臆测,是否与桐城人大多是原徽州移民,因受程朱理学影响有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8-4 21: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8-4 21:44 编辑
8 B# X& u. B3 t9 D% F) N0 e3 e$ ?
5 @  t! s! T& t+ O(转帖)                                           说 桐 城& w2 H3 x$ C2 e! a9 b1 Q; ]# B' y
7 U3 L$ i3 L3 X; E0 _8 g
2 o- V! i# ]$ ]& m0 J9 P' a

3 `/ v# ?+ _, H, j  a3 ]夏、商、西周———桐城属扬州。, D2 _) `1 U  d* ?; f
# k0 U8 e, q: \+ i( S# j
春秋———为桐国,属楚,后属越。
6 p. J( P- S# d" {9 V
' Q/ @6 K) q2 \# [战国———属楚。
3 x4 a( \- \! X
$ A9 ~" Z8 T  ^  v0 J# [3 V4 {" O. [. w秦———秦分天下为四十部,桐城属九江郡。
7 W  A5 t9 f+ E# o
) G; L1 S: ], k0 \西汉———属庐郡,《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领县十二,内有龙舒、枞阳二县。
& Z+ M" C) h* F/ A0 F- u" H( q7 J3 C( T! A. o1 G9 v9 `
东汉———《为龙舒侯国,属庐江郡,隶属扬州刺史部。* K! ^$ P; C( h6 T1 r
3 r1 x" v1 c4 X- W6 `
三国———为舒地。初属魏,后属吴。
3 D: R! \$ x# i; M) R4 ?! h7 T
西晋———复名为龙舒,属扬州庐江郡。: w) K& D% z4 _& u2 \& q
4 j2 s1 `  Y3 }/ ?0 x
东晋———改龙舒为舒县,初属豫州庐江郡,继属豫州晋昌郡,后属豫州晋西郡。
; A3 F3 ]+ k9 s6 s- {' d# o5 ]& B4 H" V# B. Z- R
南北朝———宋、齐改舒县为阳安县,后为吕亭左县,复为舒县,属庐江郡。梁、齐,改舒县为枞阳郡,同时恢复西汉枞阳县,先属南豫州,后属晋州,北齐时改为江州,周、陈,废枞阳郡,属晋西郡。
) m& \' i. }( X& p% g0 G  {" `% k5 N, R2 G
隋———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同安郡,大业九年筑同安故城于县郭东门外(今市治)。
# h1 m3 c9 J% N2 V0 r$ t/ t& ^2 Y. I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
5 S% C: ]0 i7 p+ a& n
, x+ F1 J8 H% h* O! o. E& H五代———属南唐舒州。/ D1 A  w$ k% o. F4 N! ?. j

9 }$ x' ~5 ]) `9 q. E: d宋———北宋先舒州,后属德庆军。南宋先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 a4 X# P; L! D$ C' G
# m3 {/ V, Z! |+ Q  |2 l) K  h
明———先属江宁府,后属安庆府。4 C3 D0 `: p$ I3 N& W1 Y
  v9 T, R/ e* p4 o; }6 P4 c
清———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后属安徽省安庆府。
' y9 Q0 m! U( i/ p# S$ T0 O6 P! O2 ?" S: h5 r
中华民国———初属安庆府,继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第一行政察专员公署,抗战胜利后属安庆专署。
( m5 S: @# D- m7 n, A+ ]% I
/ n6 e& a, d0 P5 z7 j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皖北、皖南两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公署,后属安庆市,现属省直辖市,暂由安庆代管。原桐城县疆域:东界无为、东南接贵池,南接怀宁,西接潜山,北界舒城。解放后,皖北行政公署划桐城东乡和南北乡相连地区为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划桐城大枫、罗塘、花山、杨桥四公社归安庆市管辖,独改罗塘公社鲟鱼大队为鲟鱼管理区(镇),仍属桐城。
: o) ~: ^4 n6 x) o$ L( _+ [8 g/ _: K+ U
桐枞一带引江控湖连山,鱼米之乡,该是适合生殖繁衍的处所,但是这种沿江过渡地带又是兵战之地。不知道,也许当初我们那地方正经归桐国,后被楚国灭了?那时候,纺织业不发达,打起仗来,小国连旗子怕都摇不起几面,也不过就几架牛车,一些粗制的弓箭铜戈,擂几下鼓,吆喝比划一阵,就结了,比社戏也壮烈不了多少。后来,到孙权跟曹阿瞒对峙时,就不一样了,吕蒙的水军驻到孔城,大小关、黄甲一线山上峰火台林立,都叫什么来着?--望曹尖,对不?三国两晋南北朝下来,中国人民十室九空,桐城也好不了。后来金南宋对立,又是兵荒之地。再到元明更替之交,元军加上徐寿春、陈友谅、朱洪武,几路大军,纵横驰骋,交相杀伐,桐城人丁枯竭,元气耗尽。明定天下后,只好由江西老表们填充过来。瓦屑坝该是多少迁客们的起始或集散之地吧。后来,明末张献忠攻桐城,不下而去,期间必有杀伤,但流寇所过,毕竟不如其盘踞地四川的杀戮之重 (当然流寇杀几多,清兵杀几多,是永远算不清了), 所以有湖广填四川,未再闻某地填桐城。据老人们说长毛跑反时,太平军占据安庆,桐枞地界也是湘淮军与太平军撕杀之所,人民死伤逃散亦多,事后也有些人口迁徙。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8-4 2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这些漫谈,倒蛮有意思。只是真的要寻找今天与过去某种“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就有些免为其难了。7 B) N* g& ?) ^- r$ B5 E
对比一下,感觉桐城人的道德缺失较彭泽人是很明显的。我常臆测,是否与桐城人大多是原徽州移民,因受程朱 ...$ ]0 `3 D4 T! N9 r5 M
蚊子 发表于 2009-8-4 21:35
" B% E9 y6 b& h4 P: C: n
什么谬论 丫知道什么必然决定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