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441
- 积分
- 3861
- 威望
- 2346
- 桐币
- 967
- 激情
- 319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3861
 鲜花( 8)  鸡蛋( 1)
|
发表于 2009-8-4 21: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8-4 21:44 编辑 " W# F( @: z5 T/ P
9 M$ y5 L7 T {) R+ q( \% m# l
(转帖) 说 桐 城
/ X8 P. Y7 u j; ~
! {! |/ o) h) X5 M, v; j5 w
, E6 @ T/ \8 R+ l, e' M
% {( E, [! G* E. b; X2 `2 `5 F, e夏、商、西周———桐城属扬州。
" ~6 s5 C. A1 W( Y. l+ R: ~) I+ o) E- p' M: c& g( j
春秋———为桐国,属楚,后属越。& @# ^ Z6 F4 y
' [- y& _4 {, a1 Z4 M) k战国———属楚。) h+ R/ ~$ ]9 \* j0 f8 j) x6 `9 G* d
. ~8 W+ i7 b$ i T2 q秦———秦分天下为四十部,桐城属九江郡。0 i; _1 J5 v( ?& C- P; ]
" \" k/ a: V. u' k2 l西汉———属庐郡,《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领县十二,内有龙舒、枞阳二县。
$ u# T+ {7 k, {3 d, C: X
6 y/ V7 \$ U5 _1 z- u- o3 Q, O东汉———《为龙舒侯国,属庐江郡,隶属扬州刺史部。
% ^: e( a5 R: |8 D( y1 O4 R
$ }- a1 E+ D& {" z三国———为舒地。初属魏,后属吴。6 t2 _% ?: ?! U4 q+ V( i
8 u( }( f6 t5 j; |4 ?西晋———复名为龙舒,属扬州庐江郡。1 d/ C9 n e" E, Q2 C6 q' o
4 t# d/ O& e( S; t
东晋———改龙舒为舒县,初属豫州庐江郡,继属豫州晋昌郡,后属豫州晋西郡。
+ d( `7 G2 x! x, c5 d/ j% P/ {( a; T1 M7 K
南北朝———宋、齐改舒县为阳安县,后为吕亭左县,复为舒县,属庐江郡。梁、齐,改舒县为枞阳郡,同时恢复西汉枞阳县,先属南豫州,后属晋州,北齐时改为江州,周、陈,废枞阳郡,属晋西郡。- n- f" P2 H8 j2 a9 |
9 w4 T2 I. q8 z! G- l! O! z隋———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同安郡,大业九年筑同安故城于县郭东门外(今市治)。' Q* t6 l6 L$ |& e# m7 b4 C; K
. k; ?/ W/ X- d$ f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
- _ o. i! O6 g" x4 N, x5 X& \% B' U
五代———属南唐舒州。
8 c6 v* T) N% w/ y8 `' F0 j) z7 u( S8 S2 E! l7 H, p: }" s4 k/ {
宋———北宋先舒州,后属德庆军。南宋先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
% R, d. |) [$ A/ m1 R( E6 L2 ?+ i. f c/ _0 P
明———先属江宁府,后属安庆府。* I5 Z4 [" B5 S C: \7 U* }* `
/ W7 u2 w7 h+ ^* f" c# `清———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后属安徽省安庆府。2 l2 r) u/ f s5 F- E
, Q! o9 }: b) l) Y+ H8 N; g中华民国———初属安庆府,继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第一行政察专员公署,抗战胜利后属安庆专署。$ A; a% a7 Q5 @
+ i' \# s$ W; [1 ^. X: I: s
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皖北、皖南两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公署,后属安庆市,现属省直辖市,暂由安庆代管。原桐城县疆域:东界无为、东南接贵池,南接怀宁,西接潜山,北界舒城。解放后,皖北行政公署划桐城东乡和南北乡相连地区为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划桐城大枫、罗塘、花山、杨桥四公社归安庆市管辖,独改罗塘公社鲟鱼大队为鲟鱼管理区(镇),仍属桐城。
/ t3 r# {* G3 D5 |& A6 B- g4 B" h! M7 `* u0 c' o
桐枞一带引江控湖连山,鱼米之乡,该是适合生殖繁衍的处所,但是这种沿江过渡地带又是兵战之地。不知道,也许当初我们那地方正经归桐国,后被楚国灭了?那时候,纺织业不发达,打起仗来,小国连旗子怕都摇不起几面,也不过就几架牛车,一些粗制的弓箭铜戈,擂几下鼓,吆喝比划一阵,就结了,比社戏也壮烈不了多少。后来,到孙权跟曹阿瞒对峙时,就不一样了,吕蒙的水军驻到孔城,大小关、黄甲一线山上峰火台林立,都叫什么来着?--望曹尖,对不?三国两晋南北朝下来,中国人民十室九空,桐城也好不了。后来金南宋对立,又是兵荒之地。再到元明更替之交,元军加上徐寿春、陈友谅、朱洪武,几路大军,纵横驰骋,交相杀伐,桐城人丁枯竭,元气耗尽。明定天下后,只好由江西老表们填充过来。瓦屑坝该是多少迁客们的起始或集散之地吧。后来,明末张献忠攻桐城,不下而去,期间必有杀伤,但流寇所过,毕竟不如其盘踞地四川的杀戮之重 (当然流寇杀几多,清兵杀几多,是永远算不清了), 所以有湖广填四川,未再闻某地填桐城。据老人们说长毛跑反时,太平军占据安庆,桐枞地界也是湘淮军与太平军撕杀之所,人民死伤逃散亦多,事后也有些人口迁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