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汉

[桐城文] 桐城人文漫谈(二)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00: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蛰龙 于 2010-1-17 23:00 编辑 1 c% P; v  i2 `1 }) w9 ]4 D
! P9 ?2 X' U4 ~% x7 s2 k0 K# y
17# 201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07: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的“桐”是个什么“桐”?
; s6 `# k0 L2 ^; b5 r- B
. {  _/ K) [* ?' X% T6 \  N* [ 全国有好几个地方叫桐城,还是那个桐城派的“桐城”要出名些。它现在是一个县级市,而山西翼城县“桐叶封弟”的桐城只是一个村,福建宁德地区福鼎市的桐城只是一个乡。1 O! L4 R4 k" f& O7 h
+ z* X* [6 R5 b% Z
桐树的种类很多,起码有梧桐、泡桐、油桐三大类。桐城的“桐”到底是个什么“桐”呢?本文专门来考证一下桐城派那个“桐城”的那个“桐”。3 W/ e& a% }0 w

5 M) n& }# |* v小时候,家门口村旁、宅旁、路旁、渠旁不规则地长有很多油桐树,开花时节蔚为壮观,结的果子可以榨桐油,小孩子也可以制成陀螺来玩耍的。于是,很自然的认为,桐城的“桐”就是这个油桐了。  + O" k: V0 f8 ~, ^6 U, ]4 g- o
% q* n* n2 ]; \7 q* U! k- r  V& @
后来,毛主席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又开始大面积种植泡桐。这种树是当年焦雨禄在兰考喜欢种的,生长迅速。现在,当年那些油桐树被砍得差不多了,到处是这种见风长的泡桐,于是,不自觉地把桐城的“桐”改成泡桐。
3 c5 Q  h$ S) ~- b% u& C5 F# X  g
70年代到县城上高中,第一次见到街道两边整齐划一的高大梧桐树,不由得呆傻地看了半天。待到在课文中遇见“凤凰落梧桐”的句子,就以为凤凰是落在这种梧桐上。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这种树叫法国梧桐,凤凰落的是中国梧桐,又叫青桐或桐麻。可想而知,在我的脑中,桐城的“桐”又变成中国梧桐。
+ [8 i8 y3 p' F( t) }/ \  @
2 k* {" [9 U$ n& t* d& C3 H. h这样,三个“桐”就打起架来。查《桐城县志》,好象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解释。不晓得是不需要解释,还是不知道解释。; l& D7 f5 [1 Q, ~1 j& B$ N4 c

1 ?; l- F$ h" p0 b+ d全国叫“桐”的地方很多,似乎指的都是中国梧桐。浙江桐乡置于l430年,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镇),此“桐”明显是指梧桐;浙江桐庐置于225年,据《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一般来说,桐木指的也是梧桐;著名“桐叶封弟”的故事,那个桐叶估计也是梧桐的叶子。
' a/ R9 e* S. Z1 [' C* z& X' ^- M7 J  {$ T; {6 e: O
不过,桐城的中国梧桐树并不多,而且,别的地方指梧桐,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指梧桐。这时,我突然想起来,桐城有一个地方叫“桐梓”,就在县城的旁边,桐城的“桐”应当就是指这种“桐梓”。可是,查《安徽植物志》发现,所谓的桐梓是一种俗称,又叫黄揪树,学名叫檫木,樟科檫木属。严格说起来,它属于樟树类,而不是桐树。那么,是不是指“梓树”呢?查,梓树俗名黄花楸、木角豆、木叶梧桐,紫葳科樟树属。可见,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树,但应当是同源进化。
5 l; N4 D: J# p8 R5 U4 X0 g5 [
8 u- [; b$ X4 J1 C 以桐梓作地名的绝不只桐城一处,贵州有一个桐梓县(1601年置),还有一条桐梓河(仁怀市),湖南长沙有一个桐梓坡,宁远县有一个桐梓坪,四川成都有个桐梓林,重庆武隆县有个桐梓镇。而这些地方的桐梓树,绝对不是指梧桐树。在没有其它更可靠的考证说法之前,我宁可相信,桐城的“桐”不是梧桐、泡桐、油桐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指桐梓树(檫树)或梓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次考证《桐城的“桐”是个什么“桐”》,引来网友很多的补充材料和善意的质疑。遍查相关记载,见到桐、空桐、有桐等多种说法,但至今没有发现一处明说这个“桐”是个什么“桐”。* l. p' H3 j# R" H( O9 m& }4 ?
6 _7 v, o: f  t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事物的名称不言而喻、人人皆知,就用不着多解释,有时还习惯用简称。古代人每每提到桐城、桐乡、桐亭、桐庐、桐国、桐树、桐叶,从来就不具体解释这个“桐”到底是其中的那一种“桐”,这就说明,他们肯定有一个不言而喻的所指。而桐树有油桐、泡桐、梧桐、桐梓多种,本来是应当从命名上加以区分的,现在既然不加区分,只能证明,在当地,只有其中的一种“桐”,或其它的“桐”有别的名字,并不叫做“桐”。这样一来,就给我们后人造成了一个麻烦:由于时代变迁、物转星移,当年不言而喻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到底指什么了。
& c# O  L# _0 a$ R& k+ [5 J) Y/ {) k* f. W% ^8 _. c4 U5 W5 C# D
现在我们来考证,说老实话,也只能推理加猜测了。我的推理猜测结果是:桐城的“桐”是指桐梓。5 C  b4 g6 W+ L: S+ \8 J% a
, j: k# I7 ?) J5 b0 _/ S8 }
1、全国有很多的地方叫做“桐”,但并不是指同一种“桐”。浙江桐乡置于l430年,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镇),此“桐”明显是指梧桐;浙江桐庐置于225年,据《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一般来说,南方人说的桐木指的也是梧桐;著名“桐叶封弟”的故事,那个桐叶估计也是梧桐的叶子。可是,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叫“桐梓”,贵州有一个桐梓县(1601年置),还有一条桐梓河(仁怀市),湖南长沙有一个桐梓坡,宁远县有一个桐梓坪,四川成都有个桐梓林,重庆武隆县有个桐梓镇。而这些地方的桐梓树,绝对不是指梧桐树。既然全国的“桐”并没有统一的所指,我们就不能断然说桐城的“桐”到底是指什么,需要进一步考证。
5 U9 ~$ Q' k  X7 L; p2 p& e+ ^' _( _* O4 R4 p$ o1 H
2、桐地古置有居巢,虽然这个居巢是不是有巢氏的发源地、是不是指《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的那个地方尚有争论,但桐城古代有一个地方叫居巢则是肯定的。什么叫“居巢”呢?古代北方人掘地穴而居,南方人搭鸟巢而居。鸟巢是一种“干栏式长屋”,以桩木做基础,上架横梁,架空于地面,作墙盖顶成为茅屋。可想而知,那个做基础的桩木一定是很牢固、很粗壮的。它可以是任何粗壮的树,但桐城既然叫“桐”,桐树一定是最多的,经常用来当作这个桩木。如果真是这样,首先要排除泡桐和油桐。泡桐本来在桐城就不多,是近代引种的,而且它很不结实;油桐因为要采集桐籽,一般养成灌木状,长不成大树的。而且,在第一点里已经说明,全国所有的“桐”中,很少有指油桐或泡桐的。剩下的梧桐和桐梓都有可能,而桐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桐梓属樟科,长得更粗壮些。) ?" H+ E1 C3 A  b! @

& n* J0 P3 t( ?) y3、桐城当地的老百姓普遍认为是油桐,一方面是听老人这么说的,另一方面过去桐城的油桐的确很多。问题是,春秋时就有“桐”的称呼,至今超过了2000年,无论再老的人说的话也不足信。同时,也根本不能根据现在桐城境内各种桐树的多少来进行判断,因为“桐国”得名很早,当年“桐国”所指的“桐”现在一颗都没有了也有可能。我也不是说,就完全不可能是指油桐,而是说,老百姓的这种推理是不成立的。
/ _) \* v5 G1 H. H6 Z2 ?1 b4 q6 K  U7 s+ l
4、在古桐国起源的考证中,经常会提到桐国与商代有紧密联系。一种观点认为:桐,古国,偃姓,皋陶之后,在今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另一种观点认为:桐国、 空桐为同姓之国,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后裔。商代桐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南5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以我粗浅的考证能力判断,古代叫“桐国”的应当不只一处,就如同古代叫“居巢”的不只一处一样。见到古籍中的"桐",就认为与桐城有关系,然后人为加上自己的猜想,这种考证思路是不对的。请问,“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这种说法有什么正史根据?如果谁真的能找到正史根据,那么我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桐城的“桐”肯定是指梧桐了。
/ t1 x6 W0 g5 z( t$ m
1 P6 h7 j( F  T( L! C# \/ b- ]9 t5、文化有很强的顽固性,往往时代变迁已久,很多文化现象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所以我主张,如果古籍中没有确切的说法,还不如从当地的文化、风俗中去寻找线索,这样可能更准确些。大家都知道,桐城有一个地方叫“桐梓”,而且就在县城的旁边,桐城的“桐”应当与这个“桐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个现成的证据,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如果有人非要否认这个证据而主张别的说法,起码得回答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桐梓因何而得名?什么时候得名?与桐城的“桐”为什么就没有一点关系?/ U/ U4 g( N; b6 u$ [
* v" V% l" I& O! m' i- E3 Y
我爱桐城所有的“桐”,但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之前,我宁可相信这个“桐”指的是“桐梓”。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法搞清楚了,我很是主张干脆就以“桐梓”说为准。陈所巨先生很早就说过,“桐城是桐梓之国”,看来,我的主张并不孤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8-5 08: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听课,谢谢前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1

主题

1382

回帖

3190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190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08: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每每 于 2009-8-5 08:11 编辑
1 j5 Q' L9 \5 j1 D6 n
/ F! I4 P1 L, D看过一个清末的书橱,上面写着:敦诗悦礼4 {7 ^  {; Q, v7 Q  O
落款:桐子国**
7 w& N7 X; n' G" I我还认为是桐子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6

主题

6711

回帖

7868

积分

桐网贡士

Rank: 6Rank: 6

积分
786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08: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听课,了解历史,9 E5 p7 T5 M' o& ]
认清自我,发奋图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1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蛰龙 于 2010-1-17 22:59 编辑 6 S# W0 O# c, l. Q3 ~
  V; _5 F! ?( r, v& F1 g" G9 Q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存文化,
5 T. t! b$ [# m7 Q' t
+ U7 ^! a1 ^6 L$ }6 c6 u3 S. {! h& t! {5 V( O$ a
编辑加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6

主题

1004

回帖

3335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3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老龙也真是条龙了,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我也佩服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5 13: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荷笑话俺了!有两句俗话:一曰腰里无本不怕输;二曰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指的不是年岁,而是知识。. O5 g: @: m5 U. X: z& t' X
故而老蛰斗胆在此浑说胡侃一通,并不怕人笑话。若再立新规设资格限制,届时再滚蛋不迟!{:2_365:}{:2_332:}
4 l8 Y; H+ z6 N& ?  看晓荷紧紧摁住自己荷包的样子也很可笑。因此揣测到里边硬通货不少,生怕有所闪失!其实不敢在这里说也没关系,换个地方也想见识一下晓荷的识见。太过谦虚则有悭吝之嫌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8-5 13: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存文化,传说偏向于油桐是理所当然的事。+ i: e# K: I+ T* N1 @" h
    桐城叫桐梓的地名不知道有几个,其中一个可以明确在孔城。位于孔城老街北面约五里路处,今天是否叫桐梓村不知道,公社化时为桐梓大队。并有桐梓中学 ...
" o) L1 g5 h2 |( \5 l0 D, \8 v: \蛰龙 发表于 2009-8-5 12:32
6 i0 L+ s' O! P$ y0 Y( m

* {0 ]* ~) u, Z- {: X1 k  d我不知老祖宗从那哪来滴 所以吵死吵活啃啃家谱 什么“志”其实跟庶民家谱一个道理 老汉前辈语论小子就爱听 试找一下 吾辈有几这样辛苦过 不谈所谓‘学问’了、、、, F1 d, \; L& Z4 O1 V0 A  V5 u: a
- x% A; R8 A7 {
一句 “别来桐花半桐叶 别来桐树老桐孙”$ v* Q9 P& I, y% ^

, k+ J& M. \! M* q8 j! t怕怕拍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