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桐城的小地名与姓氏的问题,我也很早留意,以我家乡为例,小的自然村地姓十之八九不符,除了某些叫老屋的除外。我个人认为这些多半是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的结果。在我老家附近,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无人庄落,而这些姓氏,我们周围数十里都不曾有。这些人去了哪里?或许江南或许陕南吧。我还曾多次看到偏僻野外发掘出大量的砖头瓦片,这些曾经的居民去了哪里?附近的人家偶尔还会挖出古代的石碑,我曾见过多块,其中有一方巨碑印象很深,上书“朱氏先茔”,左侧刻有大明嘉靖年间的字样。这块碑被人挖出之后,弃置于我家祖坟边的荒野,每次回老家做清明都会特意去看两眼。因为日晒雨淋的缘故,字迹渐渐班驳了。我前面说我家祖坟,其实我家的祖坟又何止一处呢?我如一路东向寻找,会找到孔城北边一个小山村,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道光时期的石碑依然挺立如昔,继而东向会寻到南乡境内。我曾以为我们一家是特例,其他或许会是北乡土居吧?但事实不是这样,古时的北乡中心已经显见北乡土著了。北乡的土著居民去了哪里?, \7 l `0 l7 ~8 Y
其实这些消失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著,明末战乱,北乡人四散而去,邑中耆老刘元勋结庐孔城,民往依之,渐复旧状。而四散的前北乡人就是土著了吗?宋末之乱,桐人被迫南迁,这其中就涌现象左光裕这样的著名人物。依据元封九域志,宋代的桐城,广有今桐城、枞阳全境,怀宁大部,安庆市区全境,这样一个庞大区域,九镇中至少有三镇在今北乡区域,比如孔城、铜镇、北峡关,除了孔城一直名存于今,北峡关一直保存到清代,后来被更名为大关,铜镇成了甑山的一个小山村。三镇一线,可以想见当时三镇之间是一条繁华的驿路,三镇肯定也是桐城人口密集之地。再往上溯,南朝时,北乡是吕亭左县的通知中心,所谓左县,今人多回避不谈,其实左县类似今日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换句话说,吕亭一带是群舒蛮人所居之地。考虑汉代舒县桐乡的缘故,加之桐近舒县县治,当不是蛮荒之地。蛮人或是自西被俘迁来,束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