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31|回复: 46

[桐城文] 桐城人文漫谈(二)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坐禅苦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08: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谈论桐城人文,必须首先弄明白两件事情:桐城是个什么地方?桐城人是什么样的人?
: j8 \. L( B( t* [& _; K
1 A* f9 l6 i# e2 ]: J本来,这是同一个问题,因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再反过来塑造什么样的环境。但是,桐城的情况格外特别,大多数桐城人并不完全是桐城现在的环境造就的,所以必须话分两头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I0 `  q) }( \3 f& M+ D0 l( A
" I0 B2 W# R4 |- i# F1 |
大概90年代的时候,舒芜先生提出一个问题:桐城地处江淮不起眼的丘陵地带,为什么明清时期人文蔚起,造出这么大的动静?带着这个问题,我有幸与舒芜先生通信交流过几次,谈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老先生有臧有否。
! b! E; F+ Y3 H' D. \1 `* d5 S5 C: e* R, a
从表面上看,桐城有山有水有河流,是个沿江大县,条件是相当不错的。历来,人类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水,而桐城并不缺水,跨流域的水系有长江,流域内有四大河道与两大淡水湖,山涧小溪更是不计其数。所谓山区也只是大别山余脉,海拔并不高,山峦起伏之间还有广阔的平畈地带。而且交通比较发达,一条大马路直接把县城与省城(安庆)连接起来,几条纵横交错的官道将二十多个铺保贯通起来。这样的条件,虽说不上人间天堂,却也绝对不是穷山恶水。
4 E& z# g- Y9 d' N. T* U7 n
: \- X6 ], y& \7 j, V! ^问题是,这样的自比自划一点意义也没有。它忽视了两个最为重要的情节,其一,我们现在听到看到的,甚至在县志上查到的,都是桐城相当晚期的情况,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发展线索。确切地说,考证桐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我们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古代虚无飘渺的东西,现在听到、看到、查到的东西用处反而不大;其二,桐城的环境条件到底好不好,不是小姑娘照镜子孤芳自赏,而是要与别的地方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是得不出任何正确结论的。
9 y" J' a- z0 y: B8 y  [+ S
- L4 {. _3 E+ U; g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桐城县志》,不管是什么版本,明朝以前的事情大多都说不清楚。最突出的表现是,桐城的“桐”是个什么“桐”,到现在都没有整明白。这不由得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代的桐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2 A% R* a9 `, v8 ^) h
& X  D7 {; t4 p& ]9 l
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想象。比如,黄甲等西乡山区大概是没有居家的,连接铺保的羊肠小道肯定还没有动工,诺大的门口塘那时还只是个阳沟宕,现在许多的良田那时还是个陡坡。我的老家地处挂镇与青草交界的丘陵,田地的高低层次虽然没有梯田那么明显,却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每层的交接处,是高达2米多高的田硬。土层也不厚,一锄头下去就能见到颗粒状的麻石骨。更特别的是,村边有不少奇异的大树,一棵黄粟树老得不结果实,一棵猫玉刺树桩能当切菜板,一棵张鱼刺粗得让你以为是刺槐。有些人家起屋基的时候,总是巴望着能挖到什么古董,结果除了黄泥巴,就是麻石骨。这些情况都表明,在相当晚的时期,这里都没有人居住。事实上,家谱上写得很清楚,我们家族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迁移来的,定居现在这个地方不超过200年。* v, X; h0 h! j5 `# [

- o4 X9 d) G! ?- O& X; j由此让我们想起来,现在大多数的桐城人并不是桐城本地人,而是从外地移民而来。如果精确统计一下,我想,属于移民的恐怕不会少于80%。从这些移民的线索中,我们感兴趣的是两件事:$ U2 h3 H7 c9 O# \5 T
" h+ u6 f/ s6 J# a- T5 s
(1)原来土居的桐城人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说全部死了,未免有点让人不可置信。更大的可能是,留下一部分、死了一部分、移民一部分。我们关心的不是他们移民到什么地方去了,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移民。因为,这个问题直接与桐城的生存环境相关,而生存环境又直接与人文发展相关。也就是说,如果批量移民的确是客观事实,那就表明当时桐城的生存环境比较差,而差的生存环境与好的生存环境,当然会塑造不同的人文景观。我一直在注意桐城的一个细节,有些村庄叫唐庄、郭庄、洪庄、夏庄,但里面一个姓唐、姓郭、姓洪、姓夏的都没有,不是现在没有,是活着的人记事以来就没有。这只有一种解释,这些人要么全死了,要么全走了。我不断地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要走?走了为什么不回来?可以肯定的是,大概在五代十国到元朝期间,桐城一定发生过什么地动山摇规模的天灾人祸。灾祸以后,桐城的人口好比透析一般,基本上全部换成新来的,由此桐城的人文现象也焕然一新。恳求哪个有心的桐城文人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研究的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 S# I7 F0 n/ R0 g% [: Y
! y3 s% A" K, F  c% k5 h(2)桐城的移民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问题异常重要,因为移民带来的不仅是新的人口,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传承。今天我们看到的桐城人文景观,实际上就是移民来源地文化与桐城新环境融合的结果。比如,桐城人将“他”读作“渠”,将叔叔称作“椒椒”,明显是拿来的产物。相比较而言,弄清移民的情况要容易一些,你去查一查家谱便可。家谱虽然有不少夸大其词的东西,但主要情节大体上还是可信的。问题在于,好多家谱中将移民的来源地讲得过于笼统,不是江西瓦霄坝,就是山西大槐树,要么就是徽州婺源。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移民的中转站,并不是真正的来源地。这样,文化的追根溯源到这里一下子断了线索。要命的是,这个线索是万万不能断的,断了我们就不能解释桐城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别。比如,桐城人称呼父亲,有的地方叫大大,有的地方叫伯伯,有的地方叫爷爷,有的地方叫椒椒;又比如,并不是所有的桐城人都将“他”读作“渠”,城关一带就读作“他”。这给我们提了个醒:假如我们反过来,根据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去追寻准确的来源地,是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呢?一个现成的例子是,桐城人非常特别地将叔叔称作“椒椒”,而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这起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考证的线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徒劳地去查证祖籍地,只要弄清准确的移民来源地即可,因为经过不断的移民,祖籍地的文化影响因素已经很弱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 +4 收起 理由
尚古桐城 + 3
晓荷 + 1 学习+佩服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欢迎光临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255029103

心若改變,態度就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
習慣改變,人生就改變。

156

主题

1004

回帖

3335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335

娱乐之星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08: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听课,谢谢老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681

回帖

86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0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最新论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6

主题

6711

回帖

7868

积分

桐网贡士

Rank: 6Rank: 6

积分
7868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09: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学习啦,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浪漫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1: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木三分!岂但桐城,哪一个城市不是这样?如今上海“小赤佬”讥笑全国其他地方为乡下的时候,可曾认真想一想自己的来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桐人的迁徙应该有很多次,但最重要的还是洪武大移民。但迁出相对就更为频繁,这跟我们所处的位置有关,南北而言,我们处江淮之间,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的北人南迁自然也影响了桐城,甚至地处中原的阴安县能整建制地迁来。古桐人何处去了?据说明代有个叫桐夫的举人,嘉兴人,是桐国国君的嫡系,这应该算是地道的桐人了。古桐城北属舒县,西南大多为群舒所居,更古的时候,我们也是南淮夷的一部分(厉王曾经征讨)。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319

主题

2117

回帖

2881

积分

桐网贡生

桐网活宝

Rank: 3Rank: 3

积分
2881
QQ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3: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来,我们祖先从江西迁移过去的可能性极大?呵呵,我这些年一直在江西,由于工作需要,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几乎每一个县城甚至每一个大点的镇。可惜我不是做研究的料,否则定要帮老汉搜集些资料以作佐证。
沉默是金。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浪漫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语的些小差异,有的是在后期使用中产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致,而比较大的差异,正说明了不为人知的密集大迁徙的真相。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3: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桐城的小地名与姓氏的问题,我也很早留意,以我家乡为例,小的自然村地姓十之八九不符,除了某些叫老屋的除外。我个人认为这些多半是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的结果。在我老家附近,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无人庄落,而这些姓氏,我们周围数十里都不曾有。这些人去了哪里?或许江南或许陕南吧。我还曾多次看到偏僻野外发掘出大量的砖头瓦片,这些曾经的居民去了哪里?附近的人家偶尔还会挖出古代的石碑,我曾见过多块,其中有一方巨碑印象很深,上书“朱氏先茔”,左侧刻有大明嘉靖年间的字样。这块碑被人挖出之后,弃置于我家祖坟边的荒野,每次回老家做清明都会特意去看两眼。因为日晒雨淋的缘故,字迹渐渐班驳了。我前面说我家祖坟,其实我家的祖坟又何止一处呢?我如一路东向寻找,会找到孔城北边一个小山村,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道光时期的石碑依然挺立如昔,继而东向会寻到南乡境内。我曾以为我们一家是特例,其他或许会是北乡土居吧?但事实不是这样,古时的北乡中心已经显见北乡土著了。北乡的土著居民去了哪里?
- M8 A' [% l6 O+ m2 C: M% J其实这些消失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著,明末战乱,北乡人四散而去,邑中耆老刘元勋结庐孔城,民往依之,渐复旧状。而四散的前北乡人就是土著了吗?宋末之乱,桐人被迫南迁,这其中就涌现象左光裕这样的著名人物。依据元封九域志,宋代的桐城,广有今桐城、枞阳全境,怀宁大部,安庆市区全境,这样一个庞大区域,九镇中至少有三镇在今北乡区域,比如孔城、铜镇、北峡关,除了孔城一直名存于今,北峡关一直保存到清代,后来被更名为大关,铜镇成了甑山的一个小山村。三镇一线,可以想见当时三镇之间是一条繁华的驿路,三镇肯定也是桐城人口密集之地。再往上溯,南朝时,北乡是吕亭左县的通知中心,所谓左县,今人多回避不谈,其实左县类似今日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换句话说,吕亭一带是群舒蛮人所居之地。考虑汉代舒县桐乡的缘故,加之桐近舒县县治,当不是蛮荒之地。蛮人或是自西被俘迁来,束缚于此。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浪漫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4 1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如:今枞阳和庐江交界处一片区域,当地口音中把第二声调(阳平)的上扬趋势读成往下砸的第四声(去声),这种特色在周边区域没有一点过渡,是典型的北方语言遗迹。这是否可以推测该地区曾经有大批北人集中迁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