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小渔村
我曾长期工作过的地方,是一个背靠长河,面对长江,如诗如画的水乡村落。 画面展开——小渔村隐眏在绿树丛中,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的存在。家家户户门前栽种着香樟树,枝叶勾眉搭眼,挽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树冠如撑开的巨大伞面,把一户户人家遮蔽。香气馥郁,村庄说不出的怡人舒爽,空调风扇在此派无用场。 屋后是菜园。菘菜嫩绿,豆角青灰,辣椒青翠,空心菜碧绿,……收入眼帘里的尽是生机勃勃。蹲下身观察,一些菜蔬上有青虫啮咬的洞眼,败坏了叶片的美感。与村民交谈,他们却不无自豪——我们这菜是真正的无污染蔬菜,不喷农药,不施化肥,吃着放心、舒心。 小渔村大塘小塘,无数个塘。这些塘近年来都种上了荷。荷叶把塘覆盖严实,像给塘做了件草绿色的衣裳。这些叶,有的似母女,一片高高的立着,另一片被温情地罩住,风吹雨淋不碍事;有的若恋人,一片小鸟依人地倚在另一片怀里,享尽无边爱意……荷花点缀叶片中间,香气四溢,心情飞逸。网络读到的一首小诗不觉涌到嘴边——诗情一缕芬芳在,玉叶美丽感苍穹,点点荷香点点爱,素影高洁梦佛心;随发感想——生命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这些塘早年养殖珍珠,水面上漂浮着简陋实用的绿色矿泉水瓶子,这些瓶横成行竖成列地排列,仿佛着迷彩服的陆战队员。养眼的更有渔家姑娘,穿着青花瓷色的小褂,娴熟地种着蚌。渔歌动听的旋律,本来就是诗;木船滑翔的足迹,有人说是诗行。 有年轻后生想与船上姑娘搭讪,塘岸上故意弄出些声响。姑娘家彼此取笑:“情哥哥在找你哦!”“情哥哥在找你哩!”“找你!”“不!找你!”“嘻嘻!”“嘻嘻嘻!”银铃般的笑声引来鱼儿观看。 珍珠卖不上价时,渔民转换脑筋开始养鱼,银子赚了不少,可塘子却肥得流油。水质不行,养的鱼味道坏,市场难销,渔民思忖——人有劳有逸,塘子难道不该如此?不能再这样无节制的养下去,得让塘子休养生息。他们引进荷种,大面积种植荷花,让出污泥而不染的荷改善塘质。脑筋动得好,塘水清澈了,蛙多了起来,大白天四仰八叉地躺在荷叶上睡大觉;白鹭也被招引了来,旁若无人地在萋萋青草埂上品评着一池荷绿。 小渔村的渔民不养鱼了,改为捕鱼。他们使用的工具原始——小划子甚至还有木制腰盆,几乎没人用挂机船。因为“突!突!突!”地轰鸣,会把鱼老子鱼儿子全都吓跑,哪还能有鱼捕到?这些渔民或夫妻成伴或父子搭档,一人划船,一人撒网。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就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里唱的那样,网撒下去,就有收获。不过捕的鱼一般都不大,但品种都稀罕,味道也鲜美,嘴吃尖了的城里人特爱吃,说营养。也有人嘲笑渔民脑子不开化,“教化”他们用电瓶打,见效快,收益大。可渔民心肠朴实善良,他们会圆瞪双眼:“断子绝孙的事!亏你想得出!”靠山吃山,靠河吃河,鱼养活了渔民,渔民对鱼心存感念,不做那缺德的事。 也有渔民以船为家。船分两部分,后面有舱,住宿;前面宽敞,劳作。狗在上面走动,累了就蹲在船尾打瞌睡,醒了就饶有兴致地捕捉水面风景,与浮头鯵子交流。渔民爱美,每家船头都养着花,很普通的那种。花虽开得细碎,却品种花色多样。除此外,渔船上还有岸上少用的收音机。一机在手,世事国事皆知,并不封闭。 小河埂与江滩上生长着城里人稀罕吃的芦笋、马兰、芋蒿子,这些野菜正儿八经是绿色无污染蔬菜。渔民妻子会趁空闲采上一筐,跑城里一趟,没到菜市即被抢光。这时她们会鼓动城里人到小渔村采摘,既踏青又锻炼身体,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如城里人在小渔村买鱼,她们会半卖半送;如买鸡,她们会现场活捉——这鸡是吃虫子的笨鸡,城里人稀罕。由此可见她们的纯朴善良。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小渔村的美食是“河水煮河鱼”,不用酱油,不用盐,味道鲜美得不得了。渔民的生活既有桃花源的古朴,又有绿色家园的时尚。如此诗意栖居的地方,无数人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