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母亲发出的平安信号
踏上故土,习惯观察家的方向有没有炊烟。
有炊烟,说明家的地块有生气,心中会涌起亲切感。仔细辨别,如果确认那炊烟是自己家的,心里便有踏实感。因为在我看来,那是老母亲给儿女报的平安。
我能猜测到,此刻老父亲正坐在躺椅上,摁着遥控器,在看新闻或黄梅戏。母亲气定神闲,不急不忙地往锅灶里添柴加火。
炊烟给我安全感。如果没有炊烟出现,我的心会咯噔一下,莫不是家中有情况?神情会严峻,心跳会加速,脚步会加快,三步并作两步走,甚至小跑。老父亲生病了?老母亲生病了?他们都生病了?到医院挂水去了?舍不得钱在家硬扛着?十万个问题瞬间会挤爆大脑,头疼如悟空被念了咒。
我习惯观察家里屋顶上的炊烟,我发现那炊烟有弯与直之分。烟柱粗壮直往上升,我不用猜测,都知道此刻老母正坐在锅灶底下,一把把地往锅灶里塞柴。火舌欢快,照亮了锅灶,也照亮了老母沟壑纵横的脸。母亲的面部变得湿滑,变得水红,变得如少女般好看。
炊烟袅袅,我猜想老母亲一定在闷饭。加一把细柴,小火顶着,五分钟过后,锅底会生长出一层金子。脆脆的,黄黄的,如成熟的稻谷,丰收的玉米。那金子大家都知道,都喜欢,是锅巴。铲一块,淋上一匙菜汤,吃起来特别香。——老母亲精明,她会焖锅巴。她焖的锅巴简直就是诱饵——儿子女儿,北京上海,你想锅巴吃,你就得给老娘回家。
母亲不会打电话,更不会发信息,可母亲会生发炊烟。这炊烟是最原始,最质朴的平安信号,也是最温馨最温暖的的提示关怀。——我对炊烟的情感即源于此。我不仅喜欢观察炊烟,我还喜欢闻炊烟的味道——不辣也不呛,反倒甜,有股醇香味。我明白,那是家的味道。
作家刘亮程写过一篇叫《一个人的村庄》的文章,文中有句话叫“炊烟是村庄的根。”我喜欢研究炊烟,一研究,就有新发现——炊烟对人有情感。留恋乡土的人回来,她会摆出欢迎的姿态,在屋顶上载歌载舞,表演各式节目,让你迷醉。根都不要的人,炊烟见了,会不高兴,表达的方式是发出浓烈呛人的烟味,吓得你赶紧逃离。
世间万物,炊烟有性格。守望炊烟,就是守望乡土,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