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71|回复: 4

[桐城史] 桐城先贤的著述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6-27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先贤的著述
若水庐
看一个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主要视其地域人文有多少积淀、文教风气有无形成。一邑文化能传承光大,表现在人的方面,须代有才俊,呈现在世风上,则无外乎倡导教化。而自古至今,一地域文化赓续不断、人文血脉绵长不竭,唯有书籍方可承载此任。
桐城之人文活动有史籍可以稽考的不会早于晚周。但是只到唐代至德年间桐城称县,文明始倡,此乃桐地文风郁聚之初,洎宋明初开始勃发,迨明清大为昌炽。明中叶以后,桐城无论甲族小户,都不互攀谁家财富多寡,却以本族有无读书上进之子弟为荣辱、有无官刊家刻书籍为显隐。清代嘉道年间,桐城梁伴梅先生有斋曰“仅可斋”。有人问:何谓“可?”粱先生说:我少时读书,不慕做官,开卷有获以求明理而已,不求显贵;少时即贫乏,靠耕耨挣得温饱而已,无有奢欲;少时无所定居,现今能构书室数间,只求得适意而已,不慕华丽。这种人生境界,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官宦之家,其宅第也决无富丽堂皇、高门敞轩之隆盛,如桐城名门大族张姚马左、方吴叶盛诸姓人家,其房舍庭园,与江南、三晋富户大宅相比也黯然失色。值得显耀门庭的是家有几多童子课读。街巷里弄、竹蓠茅舍,隔牖可闻琅琅书声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载:明代史仲宏路过挚友方懋的门前,户外先闻儿声,入室便闻纺绩之声,登堂坐定可闻书声,他称赞方懋说:兄台家中真是人丁兴盛,有折桂掇巍的气象啊!
桐城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其家贫聊供裹腹,戴名世、刘大櫆、刘开等桐城派大家,虽穷愁潦倒、颠踬不售,仍终身致力于立言警世,一生著作等身。不少士子在乡试以后,年未衰即绝意进取,不再踏入科闱。而锐志穷经,自少年至白头,无一日废书著述。刘开《自乐亭记》云:“筑一亭于园之南,高不及楼,广能容席,深无重户,敞可延日。河水流焉,而迳其前,书室耸焉,而峙其后,高节其中,唯贮书千卷。是多佳日,主人于是读书其间,俯而思,仰而窥,静有悟,动有得,兴至乃歌····”。无论穷达,皆以读书为乐,以著作述怀为己任。近代刘声木先生在其《桐城文学渊源考·序》中写道:“自顾生平亦颇好聚书读书,而半生落拓若此。细想天之生我,木不如也,草而已矣。又生于大道之旁,一任行者及牛羊践踏,然牛羊虽能践踏,亦不能禁其添生枝叶。予虽自为甘草,亦欲以枝叶自见。生平所欲编辑之书甚多,编辑未能成卷帙者亦多。”这是历代无数桐城文人中一部分寒儒穷且益坚,著书不辍的真实写照。
桐城先贤著述立言之传统源于中国古代先哲思想。桐城派大家方东树在他的《书林扬觯》中专作《人当著书》一章,旁征博考,援引荀子“人少不讽诵,壮不议论,则为无业人矣”之说,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谓,成其佐论。他特别推重宋儒有关著书之说,引程颐一段语录最为精妙:“程子曰:农夫深耕易耨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无功德及民而虚度岁月,晏然为天地间一蠧。惟缀辑圣人遗言,庶几有补耳。”桐城先贤们正是遵循着古代先儒的思想,视文章为天下之大事,沿着古人“讽诵议论、岁久成书、自足垂世”的写作路径,代代相续,构起一座贯穿唐宋元明清及至民初近一千五百多年的著作长廊。在这一蔚为大观的文艺长廊里,散发着诸如经典疏训、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水利农兵、天文历算等万卷书香。唐宋元三代作者零落,著作寥寥可数。从明初至清道光400余年,粗略估计,桐城学者著作凡官椠家刻概为1290部,5690余卷,作者700余人。其中经部60余家,128余部960余卷,史部57家77部530余卷,子部60余家96部878余卷,集部336家467部2920余卷。另外,乾隆时查明违碍书目如左光斗、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潘江、方文等人诗文集共计21部400余卷,再加上仅有书名而无卷数的作者诗文、笔记、训诂、音韵、读史、解经等著述约达500余部。这些著述书名辑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明史·艺文志》、《江南通志》、、《安庆府志》、《桐城康熙县志》、《桐城道光县志中》《朱彝尊经义考》等典籍,尚有一些诸生布衣之著作流布民间,未收入官编史乘之中的难计其数。说桐城先贤著述囊括四部、辉映梨枣,为它县所罕匹,确非虚诞溢美之词。
考查今人编《桐城文物志》、《桐城县志》,现藏于本市图书、博物、档案三馆之中的桐城先贤著述已不足上述数目的十分之一成,仅剩200余部,尽为康熙以后至民国初版本。岁月嬗递,沧海桑田,高卧龙眠的一个个耿介君子、饱学之士如桐溪之水,渐次逝去,那些藏于箧中之楮墨芸香大多也随风飘零了。考其原因,无外乎有三。
一是年代久远,自然残损。凡水火之患,虫蠹之噬,尽可毁损书籍。史载道光年间频发水患,县城以下,东南地乡镇几成泽国。每遇大水,浪击房舍,居民逃生之际,家藏多被丢弃,水毁过后,人畜平安算是万幸。后代读书人家尚能珍惜祖典,平凡人家,门庭不显者,其先祖著作多半丧失殆尽。
其次,人为轻视,敝帚不珍。先祖呕心沥血,朝夕磨剀,刊刻成书,希望流播后世。倘若后代家道中落,便分田析产鬻书置业;或家贫无以为生,便典当祖业,而箧中无用之书,便首当其用。然先祖著作由其家族收藏,为传家之宝,一但典卖,价值陡减。至于流落民间旧籍残稿,更难保弃之无用了。
再次,历次战乱,频遭毁弃。桐城处七省通衢之要冲,自明季以后,历经张献忠围城、晚清太平天国、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以至现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桐城人皆饱经战火。建国以后,又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历次政治运动,三百余年间所发生的天灾人祸,桐城一邑不知有多少珍本善本、孤本残卷遭到灭没零落。
其四、清代文字狱,桐城学者不少著述被禁毁。戴名世一生著述宏富,自康熙末年查抄毁板,至清末尚未开禁。虽有戴钧衡搜辑成卷,但仅《潜虚先生文集》一书不足以反映戴氏毕生著述的全貌。散佚颇多,殊为可惜。另有少数著述内容不足以教人修身理性,更无经世之用,渐被时间所淘汰。
所幸的是现在,文化繁荣为全社会所重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全民共识。现藏于桐城市图、市博、市档三馆的古籍善本,如今得到珍视,妥为庋藏。应该说,架上那些仅有的先贤著述,就是我们这座日益繁荣起来的城市文化积淀、文明之源、文化菁华,是珍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但愿不再重罹灾祸。喜看当今,桐城文学艺术界正崛起新一代桐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面对时下过于追逐物欲的熙攘环境,能达生怡情,心不为外物所动,如庄子所云“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常常清茗一杯,伏案夜读。以陈所巨先生为领军的桐城作家群体,于建国后一个时期文坛沉寂之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音,高歌当代,握笔述怀,创作了大量的有时代意义、且具桐城地域特色的当代文艺作品,有些作品堪可上承传统、下启后人,任凭时间汰选,都能流传于后世。之后,洪放先生高举新桐城文学大纛,桐城文苑俊彦接出,当代文艺作品源源不绝。欣逢盛世,文艺创作春天真的到来,洵可以告慰我们的先贤了。这也是生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千载难逢的际遇。

; `# M% ~: w3 s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5

主题

1777

回帖

4544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4544

嘉宾会员

QQ
鲜花(9) 鸡蛋(0)
发表于 2014-6-27 18: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月在天 于 2014-6-27 20:04 编辑
- h/ N" I4 x' D! x  }% F% \2 S( h1 o& \; i  U) S( i
方密之  方植之 方柏堂著述最多
云在青山月在天

35

主题

318

回帖

771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771
鲜花(3) 鸡蛋(1)
发表于 2014-6-28 1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岂止仅存十分之一,桐城本地所藏,不知可有先贤著述的百分之一?!
QQ:38730083;
新浪微博:@兴苇斋主人;
欢迎交流桐城文史。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谓“十之一”,极言其少。谢谢“微斯人”关注批评!

点评

呵呵,谢谢指点。  发表于 2014-7-1 22:54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