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86|回复: 0

[桐城史] “啖椒堂”及其“三都馆”释考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6-30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啖椒堂”及其“三都馆”释考
3 J  y2 t7 Z+ I3 W5 k* r
若水庐

  |; [' ~0 u: {8 v/ u! ^& ^$ y4 F  @: [7 w! b1 ~8 q
“啖椒堂”是明代左佥都御史、桐城左光斗故居正厅。其所处何地,历来坊间持论不一。近阅有关史料,以为左氏“啖椒堂”应在桐城老城区。
5 J* E. J4 @9 E! v. x- d# a
0 d' w& [/ V9 _6 q0 X: }4 V+ I一、关于“啖椒堂”的涵义。左光斗一生清直刚正,生前尤敬重当朝名臣杨椒山。杨椒山名继盛,官至兵部员外郎,是嘉靖时著名谏臣,因参劾权奸严嵩,被诬下狱屡受酷刑致死。左光斗一生仰慕杨椒山,死时亦如杨氏一样壮烈。关于左氏正厅为何名“啖椒”,左光斗的女婿、方大铉之子方文在其《啖椒堂》诗中有明确叙述。他初登“啖椒堂”时年方六岁:* x) N+ q% z' }. ]+ v7 e
“我昔登兹堂,总角六龄耳。先君官司农,少保尚御史,老友结重姻,拜谒携小子。”
- z' v/ \8 o1 E方文少年倜傥超群,在左家正厅之上诵杜工部《秋兴八首》,每歌一篇,倾一卮酒,其故事就发生在那次。
3 y) D4 F9 I! `: U9 I! v“未几珰祸作,果见泰山圯。合族田俱卖,此堂幸未毁。”左光斗被害后,官府抄家、族人析产时,请来桐城时贤、读书人姚康。姚康字休那,是左光斗、方大铉的执友、姻亲,是方文的前辈及师长。姚康先生对左氏族人说了一番慷慨激昂之语,他说:左公素来敬仰椒山先生,构珰祸归家后,誓以身殉节,思虑亲老年高不忍弃去,命优人演《椒山记》(《鸣凤记》)以试父意。古云“贪名之甚,如同饮食”。“啖名”之谓,意为好名,所以我将此堂颜之曰“啖椒”。于是当场挥毫写下了《广啖椒为左母袁太宜人寿》一文,以表彰左氏一族芳规懿行。此为“啖椒堂”的来历。
- J- H) T' `6 I/ i' A9 l, r% f2 \/ P* \& O; a; x( {) W

+ u7 U- b2 w& l2 t二、关于“啖椒堂”所在地。“啖椒堂”是左光斗家族生活中重要活动场所。建于何时,不得详考。应是左光斗父亲从枞阳乡下迁至县城以后所构。其堂在县城内,应该不是妄测。
- [% Z" f; N: a+ ?1 V首先,有方文的《啖椒堂》诗为证:自从左家罹难后,方文很少来岳母家。顺治十年癸巳,秋风凉雨之季,四十二岁的方文经年游历后回到桐城,又一次来到“啖椒堂”。这次他是来看望舅弟左国材,并应国材之请为“啖椒堂”作文以志。“今秋风雨凉,入城聊访尔”。“尔”即左国材。此诗是方文为“左四子厚作”,“左四”国材是左光斗第四子字子厚,其它三子依序为国柱、国棅、国林。“偶来啖椒堂,把酒笑相视。”此四句可读为“入城来到啖椒堂”。“城”应指桐城县城,非指左氏祖居地桐城大宥乡横埠。4 n; p5 G! O) S2 L* k% k
其次,戴名世《左忠毅公传》写到左光斗遭缇骑逮捕一节,也可证明左氏故居在县城。1 l; L( O: _; }/ [. x
“忠贤矫旨,遣缇逮光斗、涟入京考鞠。缇骑至桐,光斗泣语诸弟曰:‘父母老矣,吾何以为别?’家人环泣,生祭县中。”
$ k' g# i# q  \' t文内所指“县中”应指桐城县城无疑。; ^6 j) `: Z" ]) K* e( E  i
又《左忠毅公传》:“槛车出郭,县人拥马首号泣,焚香拜北阙……”。“郭”,外城的墙。此处应指桐城县城外,大概不会指枞阳镇或它处。可见忠毅公最后一次诀别桐城,是从县城故居走向京城的。
2 B% ~! u( [. J' f% ?4 t. T; x' E6 C* d  j. b  [, g

; r; y. ~% R" s三、关于左氏在城别业。除“啖椒堂”外,忠毅公在县城还有别业一处,名“三都馆”。这是左氏一族在城区生活的另一处所。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地理志·名胜》载“‘三都馆’,左忠毅公光斗别业,今名‘抱蜀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亦有同样的记载。但二志乘均未载明”三都馆”位于何地及来由。读钱澄之先生《田间文集》方才释然。田间先生《抱蜀堂记》谓:1 z( S$ x1 F# m4 p  H" P7 C1 [
“左忠毅公初起家时,即有别业曰“三都馆”。取君家太冲(左思)《三都赋》题以为名也。馆当龙眠山口,去城不数里,公休沐之暇,时时读书其中。忠毅公身陷囹圄仍牵挂龙眠山读书之所是否罹毁:“龙眠亦鬻乎”?
! B; C3 ~, ?/ q! C “三都馆”为何又称“抱蜀堂”呢?忠毅公罹祸后,朝廷“悬赃”二万,责抚、按严追,长子国柱就狱,县令陈赞化与安庐道彭同心调护,征“赃”令急促不断。变产不及千余两,左氏诸兄弟田宅尽变卖,(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定本》),唯“啖椒堂”与“三都馆”得以保留。析产时“三都馆”归属第二子左国棅名下。可惜明末遭兵燹,“向时行吟坐啸之处,悉化为墟莽,无有存者”。左国棅不忘父志,谋划重修,终因财力不给,仅复修了三分之一规模。姚康休那先生榜其颜曰“蜀厂(庵)”,取“蜀”为“三都”中仅其一之意。田间先生又易署,名“抱蜀堂”。
: ~) r5 T9 z& R1 e( _6 M9 [据《抱蜀堂记》所释,“抱蜀”之“蜀”另有寓意。“抱蜀”源于管子“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一语。“蜀”,石鼓文省形从声作“獨”。今《汉语大字典》:“蜀者,獨”。姚休那先生据此以“蜀”辗转训解为“獨”,勉励左氏仲子学问宜深入一门;而田间先生则取以“蜀”为于天下之事有自己“独见”之意。再引申为君子修已“慎独”、“自慊”。
+ u" d9 l4 u* d4 O1 s7 J忠毅公季子左国材在三都馆附近后山半岭也筑有茅舍三间曰“越巢,”取上古生民巢居穴处之意,茅屋清寒,勉其子女勤学苦读。忠毅公叔子左国林于龙眠山中还建有“怀西楼”。“越巢”、“怀西楼”皆茅舍竹蓠,远非高门敞轩。1 w: j8 E4 j* l0 v2 U
综上辑考。以“啖椒堂”、“三都馆”等左氏家产所在,证明左光斗生前在桐城的起居、研读之所主要在城内、郭外。
0 H) o3 E7 A: U: [9 f7 y3 x/ N; C" e  p* F( D. G# D+ x+ {8 s
+ ~! Q1 r6 i( a$ r& q
四、甄误。《桐城文物志》解释“啖椒堂”之名,谓“不趋权贵,嫉恶如仇。因此名其故居,曰‘啖椒堂’” 。此说过于肤浅。
3 s, ^! p1 Z2 E, A% b! k- G散见于县志、互联网等有关资料介绍“啖椒堂”时,都说左光斗父亲自桐城乡下迁至县城“啖椒堂”。此说欠准确。左光斗父亲左出颖,号碧衢,少年屡试不偶,治家不务纤啬,不胜其劳。三子左光前弃科举之业以家督自任,左出颖得以优闲自乐,常与亲朋诗酒酬唱。诸昆弟读书,光前耕耨,女眷纺绩,家资渐裕,后来才有了县城中的一份产业。左氏一家迁至城里后,居有数十年。忠毅殁后,左父碧衢先生遽然谢世。方文《啖椒堂诗》:“ 旧庐分仲季  ”分家时还没有“啖椒堂”之称,姚康先生为其厅题名在左氏兄弟析产之后。所以左氏故居的正厅,是左光斗殉节后以才可以称“啖椒”的。* V9 }; [8 @$ w# t  H, e
2 o; K& m( x+ w6 N+ \# v( Z8 `9 _
' F6 y# O. p$ h( S5 R+ A" u

4 p( L' m; y: r+ f' D* t, {3 Y! ~) `8 |& P9 j/ q& ~- Y2 q2 c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