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6|回复: 0

[桐城史] 爱 神 与 死 神 交 争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7-22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4-7-22 09:07 编辑 : P0 s8 X4 X, t9 }8 n
0 {5 N& U* l8 Y4 W6 n* N
——新月诗人方玮德及其诗作《微弱》介绍
! I% J7 u8 v5 {* j2 L  p$ v
若水庐
: V8 K. ?/ B$ c0 p" @& Q& U* a
: K/ W' c) Z  A) a/ k2 r1 z
       一九三二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的方玮德回到了故乡桐城,勺园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显得生气勃勃,迎接这位学成归来的方家长孙。这一年的初秋,方玮德再次离家到南京求职,家人相送于城外,拐出六尺巷时,那白长衫后幅的一角飘然而逝。这次玮德离家,竟成永诀。三年后,玮德以二十七岁的年华,遽然离开这个令他挚爱的世界。
       方玮德生于一九O八年,父亲方孝旭,祖父方守敦。文化名门的诗礼浸染,使得他自幼聪颖早慧。总角之年,于家中园子里嬉戏时,便口诵杜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与弟妹们躲闪捉迷藏。他的九姑方令孺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竟能在游戏的时候触发这种诗思,天赋的诗魂,就启示了他后来择业从学的方向。”中学毕业后,玮德矢志到南京求学。那时的桐城,去南京的路程是很遥远的,需从桐城坐轿去安庆,再乘舟去南京,玮德硬是以羸弱的身躯,步行一百多里到安庆,足见他虽生于富贵之家却不畏艰苦的坚韧性格,也可见,他后来读书求知能勤苦努力乃自小养成。
一九二八年,方玮德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师从闻一多、徐志摩先生。在中大学习期间,如果说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的理论为玮德后来创作新诗奠定了基础,而徐志摩身上透出的高华气度,多少也影响了他那飘逸风神的形成。玮德在南京读书期间,常与徐志摩、陈梦家等一些新月诗人一起在九姑方令孺家中聚会,谈诗、谈哲学、谈人生。一班人登上园中的高台,看河水印着暮云,猜想面前那一座古桥的历史,怎能不引发诗兴?
       方玮德受徐志摩的影响不但在诗歌创作上,更在于老师对自己人生的激励。先生曾对他说:“玮德,你得努力,你不要只想到上午太阳的炫耀,便忘掉黄昏的晚照。一个生命如同一颗太阳,我们不失望于一个清晨的阴雾,但更可惜于一个夕阳时没有光彩。我们成功就要看我们晚年时有多少绮丽的云霞。”这诗一般的箴言始终鼓舞着青春的玮德。一九三一年,已是新月社诗人的方玮德和其老师徐志摩、诗人陈梦家等在上海创办《诗刊》,徐志摩在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说:“《诗刊》以中大新诗人陈梦家、方玮德二子最为热心努力。”同时方玮德又在《新月》、《文艺》等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刊物发表诗作。在短暂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哀怨缠绵的新诗。
        中大毕业后的方玮德,曾随九姑方令孺北上游历,随后于一九三三年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此间,开始了五年多的爱情追逐和感情炙烤。诗人气质的玮德多愁善感,对挚爱的人一往情深,他对他所钟爱的人有着一颗象火一样燃烧的心,而她呢?却象一座山那样冷酷。玮德沮丧地说:她把我献给她的赤心在高跟鞋下踏个粉碎。为了证明自已爱的纯真,他抱病北上,去见他所爱的人,到北平后,沉疴难愈,临终前得到他挚爱的女友照顾与抚慰,以坚忍不弃赢得了爱。

- `7 t" e' D& `8 c# U9 r1 w
      方玮德短暂的一生是伴随着爱与诗度过的。进入中央大学后,在老师闻一多、徐志摩的影响下,他走上了新诗创作的道路,成为新月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诗人。林徽因在悼方玮德的诗中写道:“玮德你真是个诗人,你是这般年轻,好像天方放晓钟刚敲响····”陈梦家在他为《新月诗选》拟写的序言中称赞“玮德的诗是我朋友间所最倾爱的,又轻活,又灵巧,又是那么不容易捉摸的神奇。”玮德自已也曾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寓极高之热情于极好之形式中。”在新诗创作中他也是这样实践的。现试以其代表作《微弱》予以浅析。诗是这样写的:
/ [9 A7 R) I% @4 w& n
我在数天上的星,
我问:“是哪一颗星
  正照着她的家乡?”
    星子不做声,
  这一夜
  露水落在我的脸上。
我走过一条江水,
我问:“是哪个时候
  你流过她的家乡?”
       水不答我话,
                                   这一夜
  沉默落在我的脸上。
       这是一首直白率真的爱情诗。诗的第一节写“我” 仰观星空,思念心上人。诗人将他寻觅挚爱的人的场景由茫茫人海移換到浩渺的夜空。乾坤天地,上下阴阳本为一体,“问天”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诗人在这里将思念寄托于繁星,假如星星真能理解“我” 的心,那么就告诉“我”, 我爱的人在哪方?然而,星星不作答,但执拗的“我” 依然在数点,期望奇迹出现。这一节写出了一个天真稚气的美少年,以数星、问星、怨星几个动作言语表现出纯情执着的恋情。诗的第二节以回环的句式再设场景,以水寄情,同样没有结果。整首诗以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设问手法活脱脱地描绘了恋爱中的人从热切、思念、期盼到惆怅、落寞的心理过程。爱意直白而表达委婉,情势急迫而语调温柔。上一节的“露水落在我的脸上,” 是写“我”对爱的坚定不移。下一节“沉默落在我的脸上,”写出了“我” 在热情奔放后的失落彷徨与静思。
        全诗以英美域外新诗体裁装入外国诗意,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精髓,具有典型的新月派诗风。中国新体诗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趋成熟,陈梦家说:“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新月诗选·序》)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巨擘,创制了“格律诗” 的理论主张,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诗的诗意。闻一多先生提出新诗“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导着新诗创作前进的方向,方玮德的新诗正是“三美”的具体实践。以此首为例:诗中每行字句音节错落有致,毎句中重音有规则地放置,整节诗读来抑扬顿措,将厚重的情感融于字里行间,这就是音乐美;虽为白话,诗中以星空、夜、露水、江水、落等清丽的辞藻和问苍穹、问江水的博大物象,来寄托爱的思念,体现了诗的绘画美;而建筑美,则表现在诗的上下两节句式均一,视觉上如同宋词元令上下阙,这上下两节,回环发问,透出一种哀怨緾绵的情思。

" o: X, A* v3 }! N4 f

. E! X0 `( K6 D" S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桐城文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已告终结。但新文学的星空群星璀灿,而桐城作家中,仍有星星可数,以方孝岳、方令孺、方玮德最为耀目。方玮德是方孝岳、方令孺之侄,其文学成就虽难及父辈,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和他的纯真情怀、飘逸风神却超过长辈。他生前行色匆匆,生命短暂,未能尽显才华,死后却引起无数人的伤感和赞美。
一代才女林徽音在其长诗《悼玮德》诗中写道:

; k+ B# L' D: b
玮德你真是聪明;/早早地让花开过了/那顶鲜艳的几朵,/ 就选个这样春天的清晨,/挥一挥袖/对着晓天的烟霞/ 走去,轻轻的,轻轻的/背向着我们。·····
       方令孺在《悼玮德》一文中写道:“玮德,你那向上努力的心真是恳切,多少年来,不管身体是如何柔弱,心境是如何郁悒,你对于生活,对于求知,就从不使其萧条,懈怠。我和道,你虽有一个洒脫随便的外表,却包藏一颗缜密的心。” “玮德,你除了爱,一生所向往的是智识,是趣味,是温暖而公平的人情。你不会虚伪,更没有浮生荣利心。”“忠恳,崇之如神明,是他对朋友的态度。”想起来是多么的难得。
       方玮德只活了二十七个春秋,他短短的生命里充溢着纯真,“爱把极平常的事情,说得如七宝庄严,灿烂悦目,把浮薄的人情,渲染得如清水芙蕖,澄静清密。”他俊朗的身躯上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和高标的风华;他对爱的追求锲而不舍,用心去护持,纵使是爱的梦被踏得粉碎,也要踏关山万里去追寻。他在《诗人歌德全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推崇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第一诗哲,概括伟大的歌德一生充满着矛盾与前进,以为“只要努力,始可见出一个原则,此原则即是将许多矛盾入于谐和,而全生命上之真正完成,其意义亦在于此。”方玮德创作的爱情诗,正是其理想中清纯爱恋与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相交织的映照。他与爱神亲吻,与死神抗争,尽管死神接引他去了天国,但爱神依旧赐予他一份心灵的慰藉。

' `' e$ ^. A1 T5 F

6 F, |2 ?- T* ]$ r3 X2 o& I( R
# U1 D& l: A1 A& E" J9 ^1 S3 n
! g* p# y7 _. V# m/ l/ ]
& x3 ]& j* |) I9 G7 w% i
+ L0 \, K9 M! D2 \% Y! n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