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13|回复: 2

[桐城史] 桐城八景新说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10-16 08: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4-10-16 09:28 编辑 8 U5 B- r8 J- J: H, h# Y; }

! r0 e8 h* L; s, T& @0 i0 ]
桐城八景新说
若水庐
岚生桐梓路难寻,寻到练潭秋月沉。
投子晓钟声断续,枞江夜雨气萧森
云迷落日浮山暝,风送归帆荻埠深。
欲向竹湖看旅雁,孔城暮雪已相侵。
     这首《七律·桐城八景》是明代桐城儒学训导许浩写的。诗人将桐城八处景物之美盛融于一篇,像一位织锦高手,以空间为经,以时序为纬,织就了一幅桐城百里山河长卷。
明弘治初年,浙江余姚人许浩,自金陵乘舟溯江而上,风雨兼程十几日,船泊桐城枞阳镇。稍作休息,一叶孤舟又将他送到了孔城镇。许浩形单只影,身背书箧,手提行囊,沿旱路抵达桐城县衙。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
许浩此行是来桐城做儒学训导的。依明清官制,训导的职责是协助县学教谕教导所属生员,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大多志存高远、学行兼备。
受浙东文化濡染成长的许浩,自幼饱读经书。然而,和天下大多数寒士一样,他科场不第,仕途颠踬,满腹经纶的他乡试以后,受恩师提携只取得一个未入流儒学训导的差事。但是,儒士心中的理想,无论穷、达,都不失內圣外王的襟抱。训导协理一邑文教,还能授业解惑,许浩不嫌职微,忻然西行。进入桐城境地,一路看到东、南二乡的江湖河汊迤逦风光,令这位生长于吴越之地的文士也陶醉不已。游目骋怀之际,许浩胸中已经酝酿了对桐城山水讴咏的腹稿。
许浩来桐城伊始,恰值他的同乡浙江黄岩人知县陈勉,创修桐城首部邑乘。这对于精通经史、谙熟诗文的许浩来说,正是显露才华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明弘治《桐城县志》的篡成刊布,为桐城有史以来之盛亊,同时也成就了“桐城八景”这首流传后世的绝妙诗篇。到了清代,同样是来桐城作儒学训导张骅看到前人题咏《桐城八景》生趣盎然,不朽于世,也钟情于桐城山水,作八首《七律·桐城八景》再现清人对于桐城八景的审美体验。
要想了解桐城八景,还得先熟悉一下历史上桐城的山川形胜。桐城,古之桐国,楚附庸也。古称,桐城“南滨大江、北迩清淮”。唐宋以后桐城疆域东南广而西北狭。明代天顺初年,桐城地方东西广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九里,为七省通衢之要冲。经历代政教人文涵养,桐城一邑文明昌盛。明提督操江蒋国柱曾称“桐城山川之雄甲于江左。”《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说:桐之形胜,北峡南峡阻其北,横山二龙障其前,沙河挂车控其右,长江限其东,表里江湖,周环山泽。“山深秀而颖厚,川迤逦而荡潏”。历代文人赞美龙眠浮渡之峻、白兔菜子之秀诗文不绝,而最美之景尽浓缩在“桐城八景”。
说到“八景”,不得不略述“八景”之由来。近来搜罗有关风物民俗志传,知“潇湘八景”为天下八景之滥觞。记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有一段话:“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好事之多传之”。后又有文苑佳话,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流寓湖南时,在长沙看到了宋迪所绘《潇湘八景图》,大为赞赏,即以“八景图”为素材,结合自己的观察体味,作《潇湘八景诗并序》,后代文士随之唱和,由此开“八景”题咏之风,是所谓“诗传八景”。但“八景”题咏何时盛行各地呢?清代朱彝尊《曝书亭序跋·八景图跋》说:宋迪工于画平远山水,但是,当时作者意取取平远意境而已,不是专写潇湘风情。“迨元人形之歌咏,其后自京国以及州县志,靡不有八景存焉。”元代写八景诗未曾考稽,近读明代宛平知县沈榜编著《宛署杂记·志遗八》中记有“燕台八景”,可能是较早记载名胜“八景”的史料。沈氏说:“金辽以来,相传燕台八景。····古今词赋不可胜纪”。燕台八景依次为:“蓟门烟树、玉泉垂虹、卢沟晓月、西山霁雪、太液晴波、琼岛春云、金台夕照、居庸叠翠”。明代,各地纂修府志县乘蔚然成风气,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以当地山川胜迹入志,都要仿“潇湘”、“燕台”八景写当地山水,名“八景”、或“十景”、“二十景”有差,罗列当地胜景拼凑成“八”,以显其地灵人杰,文士吟咏,民间遂附会传说,琅琅上口,流传渐广。《康熙安庆府志·胜景》中就记有“怀宁八景”、“潜山八景”、“太湖八景”···各县皆有。八景之名肇端于《潇湘》,兴起于明代。据说连日本人也将“潇湘八景”改头换面,如“近江八景”之“坚田落雁”、“粟津晴岚”、“矢桥归帆”、“石山秋月”、“比良暮雪”、“唐崎夜雨”,“二井晚钟”等,成为东瀛八景,实乃“潇湘八景”图在海外的翻版,未知是否?
天下八景无论京都府邑,都有文人题咏、史乘辑录,桐城八景亦无例外。许浩在桐城有两件值得后人纪念的伟业,一是他襄助时任县令浙江黄岩人陈勉创修《弘治桐城县志》,一是他写了流传后世、为桐城人所津津乐道的咏《桐城八景》诗。他对桐城山水情有独钟,先后两次题咏。
95版《桐城县志》辑录了许题咏的八首《七绝·桐城八景》。训导咏桐城八景诗》共八首,每首以桐城境内一景为题,以七绝咏之。八咏篇成,八景毕见。兹抄录如下:
桐梓晴岚
乔木碧涧景惟嘉,山气溟蒙若翠华。 帘卷香风久彻去,谁知清兴在诗家?
练潭秋月
                     冰轮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间好共看。犹似骊珠见波底,料应惊起老龙蟠。
投子晓钟
                         上方楼阁势岹峣,频把金钟云外敲。 隐隐数声天地晚,月明风细鹤归巢。
孔城暮雪
朔风吹雪遍天涯,冻压江梅几树花?。野老预欢丰稔兆,更添冰水煮新茶。
浮山夕照
                     浮山景迹写难穷,翠壁丹崖几万重。 惟有夕阳留返照,乔林掩映彩霞红。
枞江夜雨
                          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一夜棹歌声。
竹湖落雁
                      大地西风振荻芦,雁衔秋色下平湖。眼前尽是潇湘景,谁为挥毫入画图。
荻埠归帆
                      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片片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溪头浅埠中。
7 F" {; _9 Q( Y2 |2 m   
今《桐城县志》载,明以前,桐城旧有东、南、西、北四乡,洪武初易名为县市乡、桐积乡、日就乡、大宥乡、清净乡并设枞阳镇、汤沟镇、孔城镇、练潭镇、北峡。清初仍沿明制,但增设了县市乡。五乡五镇,沿至清末。桐城八景就分布于这些乡镇。散见于有关志乘上的“桐城八景”都有约定俗成的排序,康熙六十年纂修的《安庆府志》名胜一节“八景”依次为:“桐梓晴岚、练潭夜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从当时自然地理上看,桐城西北乡群峰竣拔而人文蔚兴,西南乡富饶繁荣而物产丰阜。但若从文化地理上看,桐城八景于五乡境内非但没有秋色平分,反而有倚重东南之偏好了。这大概是当时许浩一班文人身历其境,遍览桐邑山水釆风所定,体现了时人的审美感受。我们姑且以今人的观照去演绎古人的雅趣,重作“八景”之旅,让心灵来一次闲适,移情于桐山枞水,与古贤进行一次对话吧。
桐梓晴岚
从市区出发,驰驱东十里,高岗丛林深处,迎接你的第一处美景便是“桐梓晴岚”, “桐梓晴岚”位于今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晴岚两村境内,明清时属桐城五乡之一的桐积乡。《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其山脉形势说,“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来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逾华崖山黄草尖诸岭过小关起洪涛山。桐梓山分支于洪涛山龙王顶右主干”。《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桐梓山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峰峦明秀,雨霁尤佳”。清代桐城训导张骅也有《桐城八景》诗,问桐梓晴岚“谁将双树作山名?古籍中多桐梓并称,《诗》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桐梓山中的“桐”应该是“油桐”树,属生活生产用材,和桐国之“桐”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桐梓晴岚”之美尽在一个“泠”字。春夏之时,每至雨后天晴,晨曦微显,山麓几户人家屋上炊烟初起,农人披蓑戴笠赶着老牛走向田间。背后连绵山峰的深处,冷凝的夜露遇暖湿之气,山蒸草烘,雾蔼蔚然蒸腾,山、树一色,桐、梓尽为烟树,朦胧氤氲,烟云一直飘散到峰谷连绵的尽头,好一幅“雨收远岫”的水墨画卷。齐粱诗人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诗中之意境似乎尽在此处。清代桐城儒学训导张骅《桐山八景》赞“桐梓晴岚”诗“椎歌远间田歌出,潭影常澄岚影明。自笑风尘无好景,奚囊收拾足浮生”,道出了桐梓人家身居清泠之境,过着耕耨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乐趣。
孔城暮雪
“孔城暮雪”为桐城八景中冬日之景。孔城在明清时为桐城桐积乡治,五镇之首。县志记:有舟船来往,百货俱集,江西工匠,晋楚之客多居此。滋养古镇的是水,孔城河发自双河,流经孔城割白兔湖达枞阳入江。明嘉靖《安庆府志》记:“双河,一曰东江,其江出鲁烘,一曰西河。凡四十余里,其河出洪涛,其水至此趋孔城、白兔、衷独(出、山)湖”。
天下美景不尽在春明景和,冬之雪韵最让人发澹静之幽思。“孔城暮雪”展现了隆冬日暮之时孔城河两岸柳堤空濛静穆的景象。可以想见,当年的孔城河流水昼夜不息,亘绵百里的圩田大埂翠柳成行。但隆冬之季,连日的积雪覆盖长堤,冰封河面,野渡无迹,数只寒鸦栖于枯柳枝梢,千顷田畴一片银装素裹,郊外古寺墙边,梅花暗香,老僧早早关上了庙门。唯有数户人家茅屋之上炊烟袅袅。是谁在喝着浊酒赏冬夜守侯?大概是高卧此地的隐者在等着踏雪寻梅之人。今人猜想古人雪夜独酌的情趣,该是如何的羡慕嫉妒。有关“孔城暮雪” 之景,历来说法较多,有沙堆披银,落日映照如雪之说,或更多有趣的附会。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题咏去寻觅,未见有银沙如雪或沙堆何处的影子。揣摩清人张骅咏“桐城八景” 诗中所见“空、寒、冷、冻、”等意境,暮雪即是孔城一带寒冬日暮之雪景,它也许就是某位诗人或某一渔父樵夫在某一个冬天傍晚,于千里冰封的银色世界里看到的某一处雪景罢了。难道用得着去证实暮雪何处吗?那样就不懂得古人“物我同一”的审美情趣了。
投子晓钟
“投子晓钟” 是桐城八景中仅有的一处佛教胜迹,明代时位于县市乡境內。《江南通志》载:“投子山在桐城县北二里。相传吴鲁肃有子投此为僧因名,后为唐大同禅师道场。有三鸦同晓、二虎巡廊之异。上有赵州泉,赵州和尚飞锡得泉处”。投子山为龙眠山枝脉,其山地形高显,下临桐城县城。唐宋时投子山庙宇林立,房庑精丽,竹柏成林,为净行息心之地。
桐城自唐代始,境内佛教兴盛,名刹甚多,但唯有投子佛地独得文人青睐。投子山有无如磐大钟悬于山顶,无从稽考,当年佛殿巍峨,飞檐凌空,浮图等列却是事实。满山合大小庙宇,檐角皆垂金铎,泠风吹拂,宝铎和鸣,铿锵之声,响彻郭外,清晨尤为清亮,市民皆以为钟声。至于佛教仪轨之晨钟暮鼓,为报时之用,揣测并非诗人传达的本意。
禅宗一派到了明代以后,逐渐式微,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说桐城有寺四十三处,投子寺已废了。接下来便是香火熄灭,僧尼大都流落它刹。人走山空,庙塔渐成丘墟。正所谓“墙被艾蒿,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于是,昔日梵林道场已成废墟。
“月沉西,门暗扃。晓钟何处?当当五更”。投子晓钟之景不在真有其钟,在于人们对一处佛教道场倏忽兴废的叹惜与追念。明代文士为“八景”题咏之时,投子的香烟已不再缭绕,巍峩的宙宇尽为遗迹。多年以后,北望郭外投子青山,翠蔼蓊郁,人们依然能隐约闻到昔日的钟声飘过天际。这就是“投子晓钟” 留给历代桐城人的美学思考。
" J/ k! z% o8 d5 P. G. F4 \4 m- y2 Z  S
练潭秋月
古今以夜月为题的诗篇如天上繁星,“练潭秋月” 妙在何处?练潭古镇明代属日就乡,《桐城县志•建置区划》:“练潭镇位于县南境,菜子湖西岸”。清代设练潭镇和练潭保。旧时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练潭镇居其一。《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山川》:“练潭河上通靑草塥、三湾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因东濒菜子之波,西接怀、潜之流,故境内河汊互错。水系丰沛之地,与月就结下了因缘。志载,桐城在明代有渡口九处,练潭为其一。秋月映照之处是否就在那古渡之水边?繁华的古镇津口,舟车往来,商贾熙攘,忙碌了一天的练潭人家,笼盖在夜幕之下。冰轮初转,月白风清,潭水澄明。“贾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阃闺之中的女子临窗望外,一河蜿蜒远去,水深澄静如练,月映河面, 万籁俱寝,唯有孤鹤唳嘹,声音格外凄清,撩起月下之人对飘泊在外的亲人眷念之情。清秋夜月历来为诗人骚客题咏的题材。秋天的夜月最能引发“秋思” 。明代王守仁《练潭馆》诗云:“远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夜静倚栏杆,窗明毫发见”。清代姚琅《宿练潭》“沧峦景记三更月,却似秋光-片明”。《练潭早发》:“澹月自苍苍”。姚孙棐《练潭夕渡》:“鸡犬声中犁夜月”等诗作,无不同夜月有关。天上明月辉印万川,而古镇练潭乃天下撮尔小镇,夜月独与它乡不同。
浮山夕照
“练潭秋月”以夜月引发人之秋思,而“浮山夕照”则以落日的壮美催人自励。浮山夕照在明代位于县东大宥乡。山,江北名山,位于皖江北岸的今枞阳县,《江南通志·舆地志》:“浮山在桐城县东九十里,一名浮渡山。《寰宇》记其‘峰七十有二,有石龙、如来、抱龙诸名,而妙高最其高。其岩三十有六,有会胜、金谷、九曲、首楞、晚翠、五云、翠华、海岛诸名,而大通飞瀑最奇’”。明代文学家钟惺以为“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
浮山夕照之美不在它的壮美,而在夕阳西下,心灵放逸。领略夕照大观,其地不在山麓,不在水渚,而在孤艇之上。遥思当年,譬若桐城方学渐、王宣等同侪友朋,于薄暮时分,牛羊暮归, 渔舟唱晚,一行人连袂执手携壶乘舟游于水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把浮山七十二峰映得血红,波光与三十六处翠璧丹岩浑成一色。此时,舟中人观落日而叩舷歌咏,歌曰:”华发萧萧雪满头,生平无计觅王侯。百花潭上三间屋,万里桥西一钓钩”。晡时过后,残阳渐收,舟中之人酒酣歌罢,乘兴归去····。
桐城方学渐曾作《浮山赋》,赞叹浮山有庞资厚质而虚怀若谷,宏廓有容,犹如君子之胸襟;浮山龙潜蠖伏,又犹如君子韬光养悔;而山高水险,又谓君子修己,自强不息。刘大櫆《祭左和中文》慨叹“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无多。”沐浴在浮山夕照余晖之下,今之人又该作何思考?

: F8 j5 @" e* m5 s
枞江夜雨
1 L9 S. L% |5 @" ]1 ^* j5 v
“枞江夜雨”在今枞阳县枞阳镇。枞阳镇在明代属大宥乡。《江南通志·舆地志》:“枞阳河在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引石塘,北受练潭,连孔城河入于江”。许浩在诗中咏道:“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都有情”。揣摩诗人之意,枞江夜雨之时,该在春夜。
忆昔当年,初涉枞川的诗人许浩正是顺着此水北上桐城县城的。卧听枞阳河夜雨,曾让诗人生发莫名的慨叹。“枞江夜雨”其美在”听”。 枞阳河流域经历了一场春雨,久旱之后,万物滋润。若以直观,看到的是周遭濛濛一片,暴雨滂沱恣肆,如倒天河,川上之流,奔腾滚滚。而此夜有羁旅之客夜卧江畔,水洒江面,雨打舟蓬,耳中听到风吹苇叶婆娑之声。舟中之人是谁?是外江商旅之客?还是流寓桐城的游学之士?给后人留下遐思。雨是自然界常见现象,春雨则涵泳着诗情画意,而春之夜雨那淅沥之声,似乎特别能牵动那些风雨兼程的行商和宦游在外的官吏牵挂亲友、遥想故乡的缠绵心绪。历来不知有多少像许浩那样的外放官吏,离别故园客居桐城,有官场失意,有离愁别恨、郁闷孤寂 ,何以解忧?除了遥望窗前明月,便是这卧听夜雨风声,聊借排遣了。
4 G& F: i8 u- t8 L
竹湖落雁
桐城东南二乡多为水域,水草丰美。八景中的“竹湖落雁” 就是桐城东南乡一带湖上风光写照。竹湖,旧时称“竹子湖”,明代属桐城大宥乡。《直隶安庆郡志·川》:“竹子湖,去治东一百二十里。与白荡湖合流,自源子港以入大江”。《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竹子湖在桐城县东百二十里,合白荡、破罡二湖达源(子港)入于江”。竹子湖在明代为河泊所, 《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卷五·河泊所》:“ 竹子湖河泊所,在治东一百二十里,乙巳年(公元1425年)开设”。河泊所为元代于建康、安庆、池州等地设置,设有大使、副使提领,掌收渔税,明代沿置。县内河泊所有六处:石塘大池前后赛河泊所、民池河泊所、竹子湖河泊所、破罡五观天荒等处河泊所、枞阳长河河泊所。至康熙时都已裁撤。
《枞阳县志》记:“竹湖落雁”在今枞阳县官桥区安凤乡晓冲村。“竹湖落雁”之景意蕴在一个“情”字。落雁之地竹湖,古代应为湖边湿地,多雁群。相传东晋枞阳令陶侃在此建有“观雁亭”,遗址今可考,可见竹子湖历来为南徙北归的大雁喜欢栖息的“驿站”。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肃肃其羽,万里迢迢,竹子湖便是它们沿途休养的某一客栈。竹子湖滩涂,丰茂的水草,鲜活的昆虫鱼虾,是大雁的甘饴美味。鸿雁历来多为文人题咏,在诗人眼里,“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落雁是愁思的舒展;“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落雁又是流寓他乡游子心灵慰籍。而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最能传出飘泊文士、商旅之人思念家乡的惆怅。不知曾宦游、客寓桐城的陶侃、许浩、,苏轼、黄庭坚,他们站在竹子湖边,观鸿雁之颉颃,生发出何种感慨?张骅咏“竹湖落雁”诗:“怅望湖天旅雁过,蒲荒秋水意如何”写竹子湖畔鸿唳寥廓,长天秋水之景,一个“怅”字,意蕴无穷。

* o( f; S3 P1 `( X
荻埠归帆

  w/ U2 t9 W1 b0 M; b; _; s1 V
《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川》记:“孔城荻埠河,潜山怀宁二县界,北连白兔河,南入枞阳长河合江”。嘉靖《安庆府志·地理志》:县西九十里,曰练潭水,其西受怀、潜之地水,其北连白兔,其南达枞江。郡志记载:荻埠为湖上船只出入之港,为桐城境内六处河泊所之一。孔城荻埠河泊所在县治南九十里,甲辰年(公元1424年)开设。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孔城荻埠河泊所,在练潭”。
“荻埠归帆”一景,再现白兔湖边商贾之忙碌、渔家之苦辛。荻埠在明代当为繁华之所,下可通江,上可达潜、怀。明代人口稀少,洪武年间桐城百里方圆仅万户人家,朝廷在此偏远水边设河泊行政,足见当年此地为通商之富埠,渔政之要枢。人口密集之地繁忙自不待说,商业活跃人文自然昌炽起来。无名氏咏“荻埠归帆”: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高卷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埤中”。假设以当年盛事复原再现,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水上棹歌图“: 白兔湖边,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归航的渔艇与商船一起入港。归帆之后呢?此景意蕴恐怕不在那商船阵列,风帆林立的湖上,而在湖边芦苇深处:那些辛劳一天的船夫水手只能戴月披星,夜宿芦荡,系舟收桨之声惊起野凫扑水,也在寻找自已的栖息之地。
五百多年前许浩等一群文人题咏“桐城八景”,非指桐城山水之中一时一地一物一景。“八景”原本就是文人墨客纸上题咏,为民间所流传,也多为学者笔记搜录或志乘辑存。“桐城八景”是骚人墨客与桐城山水的心灵对语,是文人士大夫理想世界中田园牧歌。它是历代桐城人对自已美丽家园的咏叹,是印在桐城老少妇孺心里抹不去的文化记忆。从明代桐城“八景”之名始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历代建置分析合并,“桐城八景”所指何处多有变迁。环境恶化,朝雾夕晖难成景明气象,上世纪围湖造田,修闸调水,河道离常流,水系变迁,古时明月映照地,今时川流何处寻?传统航运业萧条,昔日千帆竞发如江树的景象不复再现了。可惜古人没有为我们留下一幅八景图卷。但我们无须再去追寻那昔日澄明的夜月和壮美的落日,也不要惋叹已经过去了的流水和钟声。不必去考稽某处遗迹,甚至去复原某一处景观,勒碑存记。因为那存留在桐城先民精神世界里的“八景” 遗梦,曾让历代桐城百姓乃至身处他乡的游子津津乐道、心驰神往。记忆中的“梦” 似有非有,回味无穷,还用得着去再现么?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411

回帖

758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8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4-10-16 0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骑遍桐城的山山水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4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4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5-1-2 19: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乡何日共八景,行到枞江是他乡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