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4|回复: 5

[桐城文] 父亲的吟哦——写在4·23世界读书日之际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5-4-21 1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的吟哦

+ U/ k5 ~  i; l$ D( e
若水庐
* T; z$ t/ |: N( S  c( L3 `

% ]- q! h. v" Y% G9 a; o0 L  父亲姓韩,我的养父,是桐城乡下一个旧式读书人,一生半耕半织,躬耕在垄亩之上,操梭于经纬之间。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父母二人靠田间劳作和织些土布养家糊口,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但父亲虽身处僻壤,却每日手不释卷,以读书自乐,一个人彳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这是他与家乡千千万万个种田人的不同之处。

1 y/ `: i  W0 B3 T
# Z. \& D. R% [  父亲喜读书,也留心搜罗书、善藏书,这在解放后的农村是极为少见的。一张祖传的仿明式枣木书桌上,常堆放着《曾文正公言行录》、和《历代散文》之类的旧书,这些书籍大多为民国时的出版物,常年开卷摩娑和多年风雨的侵蚀,发黄的书籍封面多半残缺、内页多处漶漫。记得父亲房中曾有一只枣红色书箱,里面装满了许多旧书,大多是晚清至民国年间的版本。令人称羡的是其中竟然有清代梁绍壬撰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两种版本,一是宣统元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一是民国年间文明书局印行的《清代笔记丛刊》版。梁绍壬,字应来,号晋竹,钱塘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祖父梁履绳曾注释《左传》,著有《左通补释》,“以绩学有名乾隆间”。粱绍壬从小受家学濡染,能诗工文,于道光间考取举人。中年后游历甚广,北至京师,南到闽广,多闻博洽。写成《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记载了许多清代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父亲在诵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同时,还对民歌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多年以后,我读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山歌》一节,回想父亲当年钟爱民歌的缘由。梁绍壬在他的书中说,“山歌船唱极有意义者,吴船山歌云:‘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音调悲惋,闻之令人动羁旅之感。音节真如古乐府。” 父亲定是读了梁绍壬笔记的,所以才有了对民歌的独到认识。父亲对于民歌的喜好更体现在于他的诗词创作上,他1963年写了一首《七律·咏贫士》,此诗是赠桐城孔城刘氏的。刘氏原为孔城殷户,诗书传家,因家境窘迫,刘氏兄弟流落于古井、朱桥一带,以乞讨为生。父亲曾于1950前后曾买下其家中一张民国式雕花床和橱、柜等家具及民国版《中华字典》等多册旧书。他在《咏贫士》诗中写道:“万状危艰苦莫当,终朝求乞在他乡。筐篮携槓兢兢战,戴月披星阵阵寒。” 悲凉凄楚与前引吴地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 q3 X" p6 H( m3 m
* v: k3 s6 e9 L9 i, [% Y  父亲箧中所藏的“百大家批评新体注释本”《古文辞类篹》,是不轻易开卷的。姚鼐的《古文辞类篹》在清代有多种版本,及至民国又多次刊印。父亲读的这部是由上海文瑞楼发行、鸿章书局石印的,共八册,三十一卷,品相完好,平时是不让我翻动的,每见他若有所思时,才开箱捧出,我也得以一闻芸香。一套由扫叶山房精印、全四册的《刘孟涂全集》,是我初识桐城派作家的第一本读物。刘开是清代桐城县孔城镇人,“桐城派”重要作家,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卒于清道光四年(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刘开生六月而失怙,幼时靠舅父抚养。七岁始知学,十岁时回孔城镇读书诵经传及先贤遗书。志学之年,刘开把自己写的文章呈给姚鼐,姚鼐看后称赞他说:“若多努力,日后定能成为一代古文名家。”并殷殷相勉:望溪、海峰先生之坠绪全赖你承续了。”刘开从此问学于姚鼐门下,惜抱先生向他传授诗文之法,他尽得师传而不尽守师法,“为文天才宏肆,光气煜瀹,能畅达其心之所欲言”,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宣城梅曾亮并称于世,后人亦称“姚门四大弟子”。民国年间,父亲约三十岁前后曾在刘开故里孔城镇一家布厂学徒,他一边手把织梭,一边研摩刘开的诗文。这位桐城乡里先贤,坎坷颠踬的人生境遇,令父亲唏嘘不己。刘开在青年时就文誉天下,其诗文传诵于京师公卿与时贤乡儒之间。但命运乖蹇,满腹经纶的刘开不会趋炎攀势,又屡试不第,以至家贫无以养亲。刘开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在龙眠、浮渡山水林壑之间,筑一庐侍奉老母颐养天年。而自己又能在天地山水之间手捧书卷,朝夕讽咏,不离慈母妻孥左右,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当北方有聘,刘开忻然北上。此行既可展生平抱负,修乘撰史,也可以挣得些许菽水之资,以实现心中宿愿。我的父亲青年时就时运不济,先是丧兄失怙,后来国民党抓壮丁让他与家人生离死别,回家后又遭老母目瞽。他读刘开的诗文,将刘氏的人生悲苦与自己凄凉的对照,生发出的消沉的心境,常常一嗟三叹。一九五七年反右,父亲虽身为乡下的一名旧式知识分子,也遭到乡里干部的嘲讽和冷眼,他当年曾写了《七绝二首·七月十五日夜偶感》一诗,其一咏道:“皓月今霄照碧空,愁人对天感秋风。无边落叶萧萧下,世事沧桑幻变中。”其二:“物是人非事亦非,炎凉世态不胜悲。今来古往多更变,贫贱循环无定规。”表达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无赖和人生无常的喟叹。

2 g: ^! t+ v7 V0 |7 w; R, e; f3 s( d
 一本《唐诗宋词选》被父亲翻阅得封皮破烂,书页卷角。这本由叶楚伧主编,徐声越编注,胡伦清校订的“国文精选丛书”中的选本,全一册,由正中书局印刷发行,曾在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北京初版。父亲手中的的这个本子是民国三十五年十月由上海初版的。之所以封皮破烂,书页卷角,是因为它始终伴随着父亲晨讽夕诵。初中时的我,除了从课本上学来一两首所谓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古典诗词外,记忆里大部分的绝妙诗词都是从父亲口中听到的。晴好的天气或农忙季节,父亲孱弱的身子夹在生产队集体出工的本族子弟中间,耕耨之闲,便坐在田埂上吟唱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或说些聊斋故事、包文拯传奇,这是全队的社员们在田间里最快乐的时光。因此,队里的男女老少都极喜欢与他一同出工,大家不在乎他出工的效率,而期盼的是急于知道包大人和七侠五义故事的下一回目,或再听听那些耳熟的唐宋雅音。
# @6 W0 n/ n/ g! _/ j
0 @- F  h7 A# W4 k! s) J, d7 P" f
  田畴垄上的故事仿佛能填充村民辘辘饥肠,梁山好汉那些替天行道的场面也似乎能顶上好几头牛的动力,让村民们忘我地劳作于荒瘠的田畈中。但村民们远不满足于只听那些流传了几百年、讲述了千百遍的传奇演义,他们最爱听我父亲,这位族中叔辈的先生在农闲或阴雨的日子里,对窗吟哦。
/ O+ N: z: h  Z# F! ?* K$ \
3 _8 \+ K( h% W  q  H4 o9 k
  父亲以自己独有的“韩式”声韵,将他大半生所读的文字倾注在一句一篇的吟诵之中。识文断字的村民们觉得,从他们的族叔嘴中吟诵出来的毛主席诗词比广播里的语录歌好听得多,一首柳永的《雨霖铃》用古韵吟唱,听起来也远比黄梅戏《打猪草》委婉动人。
* u( {2 y$ q" Y  V9 u4 y* r

" U7 W3 j  G2 X5 W) N. k  父亲的闲熟的吟哦艺术,得益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他的塾师生于中医世家,精通诗词曲赋,又深谙音律。民国初年,尽管西学东渐,乡村学校开设了新课本,但新学与私塾并存,私塾先生们仍旧承续着古代诗文吟哦的根脉。父亲说,他少小入塾便摇头晃脑地背诵一篇篇诗文,塾师口传心授,堂上示范,弟子们幼小的心便被那些吟哦时发出的美妙音节所陶醉,直至植入脑海,终身难忘。成年后,这些烂熟于心的词赋歌章便是他们吟咏的蓝本,箧中的一本本发黄的旧籍,便是他温习儿时功课的读物。他说,一首诗、词,一篇文、赋,真正要理解其中的意味,光靠读与念,是体会不出来的,只有吟唱,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深入其里,品出其情境、悟出其精髓来。念高中时,父亲吟诵《前赤壁赋》的情景又使我陶醉其中,濡染着我年轻的心。父亲坐在老式织机上,伴着嘀嗒的梭声,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月景娓娓唱来,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唱诵,声腔清丽婉啭,声调徐急抑扬,直令人思绪飘忽,神游于苍漭的大江之上,与古贤同舟把酒临风,同歌窈窕之章了。

) k- Z; w/ e! j- P( b; a! l8 v
, f7 Z( B* R! @: Z3 N5 E  村中的子弟或二嫂三姑们不懂他族叔口中所吐出的乐章,原是凝聚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他们只喜听隔窗飘出来的一缕缕古声古韵,能莫名地勾起沉在他们心底里的愁思和回忆,使枯燥贫乏的生活多了些解愁的慰籍。而父亲,也乐于此道,他以熟稔的诗词篇章和独特的吟哦韵律,经年沈醉在自己的一片精神天地里,神游四海,物我两忘,与古贤晤对,同名士酬唱,纵使艰难困苦,仍穷且益坚。村子里的人爱听他暝目摇头如痴如醉的吟哦声。艰苦岁月里,父亲犹如一盏学灯,映照在村头,使家家户户在艰难的岁月里,乐而忘忧。那一本本散发着芸香的旧书,犹如一块块磁铁,吸引着少年的我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和向往。旧书如今珍藏在我的书橱里,那一声声的吟哦,也早已深深地印入我的心田,至老都挥之不去。
8 h" F$ K5 D- y' y1 V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0

主题

343

回帖

2550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龙眠采桑子

积分
2550
QQ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5-4-21 1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将这古韵吟唱用声频记录下来就好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5

回帖

575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57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15-4-21 1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文字 每于小中见大
【麻溪姚氏九修宗谱·谱办电话:6178199】

282

主题

1111

回帖

1929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29
鲜花(6) 鸡蛋(1)
发表于 2015-4-21 14: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老都挥之不去的不仅仅是那绵长的思念,还有那根植于心的国学人文情怀。# L4 |7 G5 Y. [% ~6 g5 |2 B
所有这些也将传承并溶于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将陶醉其中。
  @3 Z; D$ Q  E( X" V1 Z- t问好,先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5

主题

318

回帖

771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771
鲜花(3) 鸡蛋(1)
发表于 2015-4-21 2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感叹先贤培植学风之深* B. i( a8 X, g  S8 J: _
又悲哀于后人毁弃传统之易5 Z) x' v( h3 A0 b* R
故土上复兴文风,任重道远
QQ:38730083;
新浪微博:@兴苇斋主人;
欢迎交流桐城文史。

35

主题

318

回帖

771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771
鲜花(3) 鸡蛋(1)
发表于 2015-4-21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感叹先贤培植学风之深  a( w& C$ \. E3 {
又悲哀于后人毁弃传统之易1 y, h8 H9 s4 F) x9 @
故土上复兴文风,任重道远
QQ:38730083;
新浪微博:@兴苇斋主人;
欢迎交流桐城文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