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5|回复: 1

[散文] 桐城潘缙华 辛亥革命的先驱

[复制链接]

84

主题

380

回帖

90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02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5-8-27 14: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潘缙华  辛亥革命的先驱
     潘缙华(有些文字里写成潘晋华和潘瑨华,据缙华之孙潘练子所述,实为潘缙华)字世琛,安徽桐城潘家楼人,1877年出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全家随祖父(潘藜阁,清时京津道台)在天津居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偕其兄弟(潘赞华、潘贤华等)举家迁回桐城。(桐城原制盒厂厂址就是潘缙华家故居,其孙潘练子一直居住在此,直至拆迁。)
回桐城定居后,其母戴夫人重金聘请前清举人张恂伯为他们兄弟课读。稍长,潘缙华被上海同文馆聘为教师。1903年潘缙华和其堂弟潘赞华(赞华幼时父母双亡,由伯母戴夫人抚养)同渡日本,在日本警官学校学习。自此结识了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人物。
潘缙华在日本学习期间,参加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了一名同盟会会员。自此,为推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积极的投身了革命事业。与陈独秀先生因是家乡人,走得更近,也就接受了一些更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忧国忧民的意识非常强烈。
在日本警官学校毕业后,受孙中山先生所嘱,要他在皖浙一带发展革命组织,扩大革命阵营。自1905年回国,立即与革命党人徐锡麟取得了联系。其时,徐锡麟是同盟会光复党首领,是安徽省巡警学堂会办,潘缙华任提督。
为了秘密的革命工作,潘缙华在安庆近圣街买了房屋,并组织创办了“集贤诗社”以掩人耳目。讲武堂旁边敬敷书院里的藏书楼和集贤诗社,就成了革命党人秘密开会的处所,也是安徽省革命的宣传中心和策源地。安庆的革命党人房秩五、李光炯、光明甫等经常在这些地方聚会,讨论国家大事。
当年《俗话报》的地址就在安庆藏书楼,外界都传是陈独秀先生所办,实为潘缙华首创。当时的革命党人,多以借兴办学校和出版刊物来进行革命活动。据说芜湖的安徽公学和《皖江日报》也是他首创的。这些以文化教育为招牌的场所,实际上就是潘缙华他们的活动据点,同时也为了进行革命宣传。
革命火焰在一些革命党人中,越烧越烈。清朝政府已早有察觉,开始疯狂的搜捕革命党人。潘缙华因为其祖父功绩颇佳,自己又是留学归国。回国后,清廷给了个花翎知府衔。他的身份是清廷官员,正好为秘密的革命工作作了很好的掩护。在此期间,并发展了不少同盟会会员,著名抗清烈士吴越就是经潘缙华介绍入会的。
1907年安徽巡警学堂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徐锡麟得知安徽巡抚恩铭要来参加这个典礼,准备伺机刺杀恩铭,以此作为安徽起义。经商量后,在恩铭的座位里安放了炸弹,准备炸死恩铭。后被人告密,恩铭没有落座。见此计不成,潘缙华递佩刀与徐锡麟,意欲直接刺杀。时间紧急,徐锡麟来不及动刀,掏枪击毙了恩铭。
巡抚被刺,秩序大乱,清兵疯狂的抓起了人。徐锡麟当场被抓,潘缙华在学生的掩护下脱了险。清兵在徐锡麟身上搜出了潘缙华的佩刀,加上平时两人亲密的关系,清朝政府怀疑潘缙华这个花翎知府也参加了刺杀恩铭的活动,遂发出电令逮捕潘缙华。
其时,潘缙华已从四方城翻越城墙到了杉木洲。化妆后,翻山越岭辗转到了上海,与上海的革命党人取得了联系。
1908年,潘缙华秘密回到了桐城。这期间,清政府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追查。获悉了潘缙华已回桐城的消息后,马上电通桐城知事将其逮捕。桐城知事摸不清潘缙华是否确实到家,因其官衔比自己大,顾而不敢名目张胆的搜捕。只好亲自到缙华母亲戴夫人处拜访,实则是打探潘缙华可回到家中。戴夫人知道其用意,就请知事参观房屋。知事把厨房,柴房,花园看了个遍,没有见到潘缙华的踪影,这一次又躲过了一劫。潘缙华知道形势紧迫,一直藏于邻居王廷耀家中,后由王廷耀帮助出城,隐蔽在龙眠山农村里。
一直以来的受惊奔波,潘缙华的身体已经染病。到了1912年,清政府已倒台,民国执政了,潘缙华被任命为安徽省警察厅首任厅长。他带着病体,决心整顿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在安庆城内,常于深夜暗查执勤巡警的勤与惰,并且亲自视察各县警政。使安徽警政为之一新。
19125月,潘缙华被推举为国会众议员,辞去了安徽省警察厅厅长的职务。这时,他已经患有严重的肺病,至1914年只得回桐城疗养。但他在疗养期间,仍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认为要实业救国,必须要搞好教育。他带病到江苏等地考察,借鉴外地的教育经验,回来后在桐城倡办了“乙种农业学校”,培养了不少农蚕两科人才。并且著有《江苏教育考察报告专著》。以后又被推举为桐城县教育局长兼崇实小学校长。
在桐城养病期间,潘缙华拖着病体,倡建了吴越烈士祠堂。祠堂就设在桐城县南门外五营寺。每年在烈士的殉难日举行公祭,该祠堂后来毁于日寇战火中。
潘缙华无论在外地还是在老家养病,可以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桐城中学初创时,吴汝纶先生因经费不足陷入困境时,他献出了一部分私有财产,并且号召同乡名流,把桐城县所有公共财产清理,得出大量资财充作办学经费,使桐城中学得以成功办成。
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潘缙华与其堂弟潘赞华回到祖籍潘家楼。将潘家楼屋后的土地庙改建成小学,以其祖父的名字命名为“藜阁小学”。并同时在离潘家楼一湖之隔的潘家祠堂,设立了“木崖小学”,“木崖”两字用的也是缙华祖父的名字。不仅如此,潘缙华还在桐城创立了“桐城县女子小学”,为桐城女子读书开创了先河。
1921年,长期辛劳成疾的潘缙华不治而卒,享年四十四岁,可谓是英年早逝了。潘缙华的墓葬于境主庙水库旁方家月形山,墓志铭是由姚永慨老先生所缀。一代风云人物就这样被历史的风云所淹没,永远的沉寂于历史长河中。潘缙华的名字与事迹只能在文献史册中去寻找了。
现在他的后人中,儿子潘韵麓和女儿潘韵杰早已过世,女婿林哲夫(安徽财贸学院图书馆长)现已107岁,尚健在。孙子潘练子也已是含饴弄孙之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桐币 +8 收起 理由
南风醉 + 5 + 8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0

主题

393

回帖

85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855
鲜花(20) 鸡蛋(1)
发表于 2015-8-30 16: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家真是了得!出了这么多的大家呀!怪不得潘姐文字老道,原来是书香的喧染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