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 草堂
“好山好水好草堂,好风好景好儿郎。绕着草堂走一走,优良传统美名扬。”
大凡山清水秀的地方,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后,在那一方水土里,一方风景中,都会留下一些前人的陈迹和迷人的故事,山村草堂也是这样。
在儿歌里听到“草堂”这名字,以为是与“杜甫草堂”相似。其实这草堂却非那草堂。这草堂是我们桐城山区,唐湾镇大塘村的一个自然小村落。既然叫草堂,可以想象,这村落的前身肯定不是古堡华夏了。深山住草屋,合情合理。草屋称草堂,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草屋是山民遮风避雨休养生息的居室。草堂虽然也是草之屋顶,会被理解成儒雅之辈读书颂文之所。深山老林有草堂,肯定是有故事的。
早已听说过,草堂那地方有几百年的银杏树,经常引来外地的摄影家,电视台来采访和拍照。还听说那儿有口古井,无论是旱还是涝,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位。那井里的水四季恒温,清冽甘甜,喝了那口井里水长大的后生都有出息。参军的能在部队里当上干部,读书的都能考上大学。有不少后生就是从这口井旁走上了大学讲台,走出了国门。这不但是个了不起的村庄,对外界来说,似乎还很神秘。 为了见证一下这神秘山村的真面目,我们几个文友决定去探个究竟。选了个晴好的春日,一行人驱车直奔山里。一百多里的山路,弯弯绕绕,绕绕弯弯,目之所及,无处不是繁花似锦。城里的人,在钢筋水泥的树林待久了,突然见到满目葱茏,精神特别的亢奋。遇到几树桃花,停车拍照。再遇到一片映山红,欢呼声从车内传到车外,竟然惊起一树鸟雀。 到得草堂,我们才感受到什么叫“老山里”。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片竹林连着一片竹林,整个世界几乎都是绿色的。也见一棵两棵的杜鹃花或桃花点缀其中,那种“烁烁其华”的韵味格外的突出。再就是那几栋楼房,在碧绿之中所突出的颜色了。 朋友华先生就是这儿土生土长的人,他真诚热情的迎接了我们。能有这次的成行,也多亏华先生从上海赶回家乡摘茶,在百忙中,除尽情的招待,还给我们当了向导和解说。感觉里,这位山里汉子是捧着心接待了我们一行,让人非常非常的感动。 “为什么叫草堂?我慢慢说给你们听。在明末清初时,我的祖先为了躲“长毛”,携家带口逃到了这山窝里。那时,这里是个荒野之地,人迹罕至。祖先过怕了兵荒马乱的日子,认为这儿可以逃避战乱,是可以活命的地方,就选择了在此落脚下来。”朋友没说他的祖先来自何处,就带我们去离他家楼房不远处的老屋,参观那真正的“草堂”了。 “这地方的前身是三间破草屋,我祖上把它买了下来,改建成了这样子,这上面是绣楼。”朋友指着已倒塌大半,有着穿枋走廊盖有小瓦的徽式古建筑,对我们这样的解说着。 “古时,在这样的深山里,建有这样的两层楼,您的祖上不是一般的人哦!”我们望着已经朽去的大片古建筑,不无感叹。 “祖上的故事传下来的很多,一时难以说完。把楼房叫成草堂,我们祖上是从那三间草屋起的名,大概是为了勉励后代,不要忘了根本吧!所以我们这些华姓后人,代代和睦相处,诚实做人,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我们草堂不是虚谈的。”这话还真不是假话,我以前就听人说过 华先生向我们诉说着祖先的家训和创业史,话锋一转说起了后辈。“我们这些后辈,无论干什么行业,都勤劳发奋。从这走出去的人,有博士硕士,有医生有教授,以前有当官的,现在有干部,人家都说是我们草堂的那口井水养人,越说越神乎。其实,我们这些后人清楚,还是祖上那优良的传统教育让我们获了益。”说话间就到了那口有名的井旁。 这口被神化了的井,在我们眼里看不出有什么独特之处,井口已经被野草围起,就像是一个绿色的圈子。看得出华先生对它是有很深感情的“我们多少代人都是靠这井水养活的。有年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我们这口井的水始终都是满满的,灌溉了我们村所有的梯田,我们全村人才不至于饿肚子,才没受到旱灾之苦。现在的人都到城里去了,这井水再也没人用,看!上面都长青苔了。”华先生语气很落寞。看来,这口神秘的井,也如那叫草堂的古建筑一样,将要结束自己的使命了。 最让华先生和村人自豪的,当然要数老屋前的四棵古银杏树了。据说这树,就是祖先在此落根时栽下的,已有四百多年的树龄。合抱粗的树干和苍天的枝桠,无不向世人显示着自己的沧古。树上已被有关部门挂上了牌子,被标明是受保护的了。“天津电视台来人把它拍成电视了,不知是怎么知道我们这古银杏树的。”生产队长说这话时很自豪。 对于我这匆匆观客来说,几百年的古村草堂的故事是一时听不完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古村落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草,无处不透出一股原始自然的清新味道。置身此地,要不是那几栋楼房透出了现代信息,会让人觉得,这里就是世人所寻觅的“世外桃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