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31|回复: 1

[桐城史] 又忆江南—为抗战胜利70周年而作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5-9-2 08: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e* @  A. W5 ?, h5 {/ z
又忆江南

+ d3 u& O- |! F# O3 j
为抗战胜利70周年而作

/ U. a7 A, q0 N0 W' O

7 U( a- `/ S# D0 X: f
李国春
" F4 G- _$ k+ r  [- d' i8 ~% v

: z0 r: l) h$ p* t8 f6 B

3 q8 p8 P8 x* I: W! P
“忆江南”是桐城鲁谼方氏名媛、新月诗人方令孺于1941年前后写的一篇散文。时值抗战最艰难时期,作者魂牵梦萦的家乡桐城几次沦陷,夜行街头,月光似水一般地倾泻在她的身上,记挂亲人和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浓郁的乡情顿时汇成“泉水似的悲凉”,足以让人柔肠百转,于是便有了那篇不朽的《忆江南》的美文。

2 F& N" u4 J" a3 z) G
忆江南写的是作者故乡桐城。七十多年前,桐城,这座江准名城曾罹遭日寇的兵火。原本一座儒雅别致、花园一般的古城,被敌机轰炸得瓦砾横飞。四百年的古城真是残老了。
* L; e  r% Y* ?; p
周长六里的古城墙,自明代万历以来,曾铁箍一般紧护着城里的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这些街巷里蕴藏着一座文化宝矿,被近人称之为桐城文化。虽是一方地域文化,却足以淹留周秦的礼乐,蕴积唐宋的遗风,鸿扬明清的诗文歌谣理学家声。民初的桐城,在一座积淀了千余年文化因子的古城池里,仕人与隐逸、高门与白屋共同写就的君子流风无异于一池琼浆,无处不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而毗邻西门城墙根边的一座百年庭院——勺园,在晚清至民初这段光景,园子里偶有客至便有了雅集燕筵,清简而不铺陈,待客以翰墨佐餐,以诗礼奉啜清茗。桐城子弟多受熏染。
4 e9 x3 d+ x7 R$ O
自从日寇的战火烧焦了龙眠山的名木嘉卉,城内的勺园已摆不下雅集的几案和流觞的酒杯了。昔日勺园闺秀方令孺小姐此时远在大西南。闻知家乡沦陷,她痛心疾首,一改往日优雅闲适凄婉缠绵的文字风格,用凝重的笔调写道:
! a- G) t6 _, Y- B) Y+ U' i/ b; ^
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敌机轰炸,烧掉城里许多房屋,也使家中的的凌寒阁罹遭兵燹。那些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天矫的五谷树,有双杆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衫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可这些以兄弟姊妹小字名命的佳卉也在这场兵火中成为朽炭。连父亲珍爱的善本古籍、书画碑帖也大多化为冷灰。

) f: U6 B' V+ t' K- _* c6 v
但读书人精神贵在弘毅。难能可贵的是,方令孺说她的父亲方守敦先生对毁家纾难并不过分地痛惜。1939年夏天,方守敦先生避难于城北山中唐家湾一带,第二年春天,先生入城与吴吟阁诗老等友朋相聚,各自“承示见怀诸诗,喜慰交集”。先生以原韵写了一首七律奉和吴吟阁:“兵戈天地失吾庐,流转生涯孰问诸。白发相思劳旧友,青山何处是安居。春回一笑梅都放,国恨千端柳未舒。把手尚欣同老健,只惭诗事问何如?”春回一笑,但国恨千端,战火渐息,春风依旧吹梅树,家难虽重,可国恨更不能消平。方令孺写道: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
# G1 ^: W: i" a4 ^% s# t7 D2 k7 @
方令孺理解父亲,想到“比起一般广大的丧亡,个人的损失算不了什么。”这就是志士的胸襟。抗战岁月,所恨为民族之恨,所怨为民族之怨,所望更是民族的复兴。这是整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远抱,方氏一家也在其中。

! R1 h6 m. w5 I% Z( T
方氏族人一向尊称令孺为“九姑”。九姑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青岛去重庆,在北碚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她在大西南与许多文化名人以笔作武器,呼吁全民族抗战。写《忆江南》时,她站立在江之头,向东望去,家乡在长江中下游,旧时称江之左,又因桐城曾隶旧时的江南省,故称家乡为江南。回忆幼时生活过的桐城,粉墙黛瓦与文章一样雅洁,城东大河奔流灌溉沃野,城南菜畦成片稻花飘香,城北远山深秀螺黛巍然,城西祠宇等列宫墙峨峨,洙泗与桐溪二水流经城中,街衢道口坊表栉比,城里郭外四处散落着美丽袖珍的庭苑。古城虽不在江南水乡,堪比江南人家。九姑写这篇文字时,身在抗战大后方,心羁东南战事,她把家乡一带称作江南,实在是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在心中给这座江北小城融入了秀丽的江南情致和柔美的水乡逸韵。可一朝豺虎入侵,凌犯践踏,这温情的小城,哪里还有半点江南的韵致呢?方令孺写“忆江南”,面对江南河山和人民惨遭日寇的欺凌而不堪回首;写“忆江南”,又实在是眷恋家乡,为家乡而殇,月光下“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正如她在新月时期写的《全是风的错》那首诗,其中一句“拾起你残败的生命,前面就是你的故居!”抒发了诗人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牢系在生养她的故土之上。这故居便是江南桐城。

5 c+ D3 ~* S( r
* H! ^3 E8 H9 B6 M! V* g6 D- B

' S0 U2 Q) s: w! R8 b* X* L
写于抗战胜利70周年前一日

/ [" r4 ~1 L. U+ u: ]3 C

8 H) z! b3 [& }# ~- ?$ d
  
/ v& i1 y7 G9 H7 H$ [0 f
4 k; V/ J0 c4 b, y' @( s0 n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2

主题

3345

回帖

5403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5403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5-9-2 11: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