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2|回复: 0

[名胜景观] 栲栳诗意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5-10-19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5-10-19 11:15 编辑
1 F" o, e$ b$ ]7 ^, Y/ l( `$ w. h% i( [$ Z
栲栳诗意
% R$ U! H, ]8 H6 ]% t3 O4 a

: W+ z+ T+ t6 \) z7 P: t: l& B
李国春
# m) _% O7 o# Q: a7 j7 ^' t; s

3 r4 U' d2 f, O& e* r
栲栳山为桐城人熟知首先是山上的佛寺。考稽桐城乡邦文献,明清至民初,古城东南西北四郊伽蓝屏罗,普通信众佛事多去城内与郭外近一点的庙庵,而文人雅士则多喜于去郊外山中古刹,参禅与游冶兼得。栲栳山在城西约十里,每逢天朗气清,士人们走出书斋,行吟在西大路官道上。举首向西眺望,数里以外的栲栳,一岩耸立,直指云表。若遇天晴初阳映照,但见峭壁之上,回光反射,五色俱现;又当秋高气爽的时节,每见夕晖照耀,岩顶若金,绛云缭绕,幻如佛陀化身在半空中,瑞气呈祥。睹此景象,怎能不结伴西游呢?

% W. N" N) y' ~
桐城文人历来多与栲栳古刹里大德和尚结缘。晚明桐城读书人周法祖,少年即笃志问学,时人说他淹贯群籍,平庸之流不敢望其项背。周法祖以授徒为业,从他门下走出的学生多有所成就。周氏一家世居桐城南门外,一生穷困,光景萧然,平日里教导二子,以吟咏自适其情怀。闲暇的日子,极喜去郊外游览,常与友人上西山诸峰。他有《登栲栳山题止心庵壁》一诗,状写其峰之秀美:“扪棘披荆陟峻巅,须知呼吸可通天。望中白接三江浪,野外青浮九子烟。谷口草芳招牧唱,山腰薪烂纵樵眠。俯看城郭纷纷客,谁似蒲团一老禅。” 诗人站在山巅俯瞰,极目所见东南一区万顷田畴,以及远方的江河湖汊烟波沆漭与壮阔,而回望寺中老僧,静如处子,真有梁朝人“阒寂以思,情绪留连”的妙境。
, X$ G8 B4 _* I. b
一代诗宗潘江也与栲栳僧人有深厚的道谊。他常与曹印法师啜茗于山中古寺,酬唱往来,亦借山寺闭户读书。世事茫茫,古寺多经沧桑,后来忆及山中岁月,木崖先生犹感慨不已,写下《忆栲栳山刹兼怀曹印上人》一诗:“栲栳层峰上,吾曾坐翠微。烧灯窥日出,俯槛看云飞。地回蚊蝇绝,厨香觅笋肥。最怜月黑夜,冲虎一僧归。”诗中写出了栲栳月夜,清凉陬隅,险境荒斋,古寺的寂寥正好能澄清山外人世俗的烦嚣,令诗人终生不能忘怀。
0 A4 |7 P7 l& F+ D. V) u& u
清刑部尚书端恪公姚文然次子姚士堂,与栲栳曹印法师相交谊笃厚。士堂先生字佩若,别号敬斋,一号梅谷,出身世代清华之门,可他厌倦城市纷繁,常往栲栳山中,与大和尚饮茗燕乐。曹印住持不饮酒,但寺后窖中贮藏有腊酒数坛,每遇客至,就拿出来招待,足见僧俗之间欢洽无间,率意不戒。姚士堂有《登栲栳山访曹印大人》一诗咏栲栳险峻,有“向阳麦垄如堪数,拂殿梅花取次开。更喜远公饶逸兴,烹蔬漉酒递传杯”之句。古寺老梅依时开放,寮房火炉煮酒,逸兴正浓,竟然连来时攀岩的劳顿也散去了。

1 a  ~; c  P0 Q% {( X  ^
明清鼎革之际,桐城士人的隐逸情怀多见诸山水吟咏,龙眠诸峰,向为士人筑庐诵读交游雅集之天地。清初桐城人李铨有五古《同厦广生访伯兄鬘岭因登栲栳峰广次生韵》一诗:“遥瞻栲栳胜,奇峭肖童霍。虽非万仞峰,郁律如圭卉。倏然与世违,俗尘何处著?丙夜共谈禅,天花指挥落。搔首问青天,四望堪引酌。”又云“世事比浮云,功名比糟粕”、“岂如逐臭夫,终身役城郭。”写山中古庙,诗人夜与老僧谈禅,忘却山外的世事,可见其淡泊的高怀与遁世的逸思。
8 j) C' `+ B# V# E- N
晚明另一位桐城文人王天壁,任英山县学博。王天壁终老回乡时特钟情于栲栳的峻拔与清新,某年岁首,他又登栲栳,写下五古《栲栳山元旦》:“绝项惟天近,无人任鸟哗。····通宵喧爆竹,山下几田家。”他的另一首《憩栲栳庵蚤起》写山中农舍小景:“陶然一觉万峰青,懒赴公车睡始成。背岭幸无风穴射,向阳先得蚤窗明。厨边饭望人来熟,蓠下鸡栖客到生。总为疏慵耽净土,翻令笔墨起余情。”王天壁眼中的栲栳山,禅房花木与农舍竹蓠相邻,山中的生活景致与山外并无不同,让人想到栲栳虽远在林深岩壑之外但仍在平常世俗之中,多了一些生活情趣。

0 K" o4 o+ w$ S9 }  \9 E
桐城文人多耽于栲栳林岩之胜,可栲栳山并非只是一方净土,仅专供逸士的问禅与燕乐。清初顺治朝榜眼程芳朝,及第前为一书生,他曾于前明崇祯八年避乱于栲栳山中,事后写有《栲栳山居记》,记栲栳形胜,称其为桐城西南诸山之特出。山水奥区,历来人迹罕至,只有猿鹿出没其间。张献忠打桐城,桐人四处流浪,远则江南,近则龙眠深山,而栲栳山所在的桐西一带群山逶迤,百余里曲折深邃,又有河水阻断,与外界隔绝,兵马难以侵犯。程芳朝携全家人寄身命于栲栳山绝崖深谷之间,仓忙惊悸中,在一田姓人家住下。《栲栳山居记》一文,除描写栲栳的绝巘莽荒、险狭窄隘,还极写流民的悲怆和山女的辛酸,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凄苦的流民图卷。

: q* j" {6 X) k" H' P3 X
又过了三百年,日寇进犯桐城。当时桐城人跑反在外流离失所,一部分流民又蜂拥而至栲栳峰下,山之阴为黄甲铺,当时聚居了城内许多富绅和文人。苏艺叔一家就避难于此地。他在此期间写了近百首诗,总为《山湾集》,如《余寓毛家大屋左傍高岩栲栳为岩所蔽屡欲登其巅而腰脚日衰》等,其《栲栳》一诗叹山道危险,而世道更加艰难:“天路由来不可攀,门前栲栳在云间。万方多难惟耽醉,一室孤吟长掩关。哀乐百年真易老,登临几日得乘闲。春来一病颓唐甚,漫道人夸步履顽。”祖国多难,老夫无力回天,只好掩门长太息而已。从苏氏及其友人方守敦、孙闻园、马厚文、姚永朴等一班时贤的诗文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当时局势危艰的感喟和书生报国无门的无奈。自晚明的程芳朝到民国的苏艺叔,三百年间兵燹几度,而一遇战事,栲栳山中便成为桐人避难的去处。
( l: H! _. |4 s; Q4 s
乙未孟秋,秋树摇落。我再次叩访了栲栳山。从山中回家后,又读了一遍程芳朝的《栲栳山居记》,特别地欣赏程氏寓居栲栳山中,于离乱飘泊中尤“爱河水清美,每夜引童子取水,作《汲泉歌》一章。间随樵子觅路,因而采薪作《采薪诗》二章。”程芳朝未取功名前,心中存有一份清逸,这是古代中国文人的精神所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所在。程芳朝晚年力辞官职,致仕回乡后又埋骨于黄甲铺,坟茔朝向高耸的栲栳峰,也许是他通籍前寄居栲栳时就有过的宿愿。大凡山中景物多奇险幽绝,林岩之下涵泳着与世俗迥异的一份清真,足以抚慰人悸动的心灵,生者如是,逝者亦然。栲栳虽偏处大别山东南隅,山不高峻,但奇秀挺拨堪与桐城西北诸峰并峙,徇为江淮名峰。因其奇,才值得历代桐城文人去探幽寻胜筑庐吟讽;因其挺,才以其伟岸的身躯为兵灾之际的流民们遮风挡雨抚平伤痕。

7 t8 d% N: Z+ n

  [' _9 \/ o; d7 L* z. }
2015年重阳前  于若水庐
5 K0 m9 U. m9 L* B9 ]
* l0 {7 S8 @! i! H" c3 k
) U, L4 y+ ?+ Q" {# k7 z' H# r2 Y

) R+ c% ?( ~" ~5 C. \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2 收起 理由
sansan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