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4|回复: 0

[散文] 互动

[复制链接]

6207

主题

151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9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5-11-25 1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互动
   读《南方周末》杂志张爱玲专集。我曾看过一本张爱玲传记,再看杂志上的张爱玲故事就不陌生了。虽然我仍未看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但这本专集中我却再次看到晚年张爱玲的可怜:别人的信几乎都不折看,连国内弟弟的信亦只回过一封,一个把自己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了极度孤独的老人。  
专集中的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晚期张爱玲’过早的结束”,止庵认为宋淇先生作为张爱玲的准经纪人建议张爱玲的两部中长篇小说《小团圆》《同学少年都不贱》不出版,导致了张后来有二十年的空白。“她人无所事事之后,整个的颓废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作者与读者的互动问题,作家这种极度情绪化的职业,若长期没有受到鼓励,创作的动力会枯萎的。其实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样,就我个人而言,若有数十家世界最顶尖的不同领域的公司告诉我他们碰到的难题,我一年应当可以有上百个世界一流的专利设计与创新的,只是这样条件在现实世界几乎不可能产生,但若没有这样的外力的推动,我的这种能力几乎完全处在休眠状态。老实说,我现在工作以外的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全都被闲置了。  
这篇文章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止庵认为张爱玲的作品里所描述的人物和所有的事都是没有希望的。
止庵认为,“同样,《红楼梦》译成英文也没有读者,因为这里连人名都记不住。外国人要看情节变化很大的东西,写这种琐碎家庭生活,他不知你写的是什么事,”“比如林语堂的书,为什么外国愿意出,是因为情节起伏跌宕,人物的悲欢离合很鲜明。”   这也是张爱玲英文小说在美国当年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现代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中张爱玲文章中的大家庭已消失或将消失,《红楼梦》在中国将来或许也没有读者了。
  
                                                                                                                                                                              吴砺
                                                                                                                                                                                             2015.10.12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