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寨大吊桥——卒子走遍安庆
提    示
    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老城和七县一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卒子走遍安庆推荐旅游的景点,未于授权引用本作者照片,将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白云寨大吊桥
——安庆风景
第1114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闲者免进)
卒子游记:
      位于岳西县菖蒲镇的白去寨村,有一座元朝末年至清朝长达几百年的山寨,这里山高路险,是屯兵打仗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霞山高千尺,峰峦入白云。水流石弹曲,林静鸟歌鸣。浩气唤诗魂,长啸舒怀襟。这是元朝末年的名士王廷圭登临白云寨时,即景生情,随口咏颂的一首小诗。  
   据潜山县志记载:白云寨,位于(菖蒲)镇东北面,与响肠镇交界。面积一十五平方公里,海拔786米,山势峻峭,因峰顶常年白云缭绕而得名,是(岳西)县内名山。据史书记载自北宋到清末以来这里都是各路英雄屯兵驻扎的古战场,明末石城王朱统锜在此扎寨聚兵抗清。寨上宽敞平坦,有一石耸立,称为点将台,台两侧是牧马场、校兵场。
    山寨南面是百仗悬崖中有一险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俗称大吊桥。全寨有东西南北四个通道关卡,四周险要处垒有石寨墙。
   白云寨在天仙河边的一条小道上山,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攀登,一堵苍黛色巨石垒砌的城墙横在眼前,这就是白云寨的古城墙,在寨子的东西南北四个寨口都有。这些城墙历经多少年代风吹雨蚀,已经是满目疮痍。
   爬上山顶,突兀峥嵘的感觉荡然无存,白云寨属于大别山东南坡山区,四周悬崖峭壁,势如刀削,奇峰高耸入云,常有白云飘缈其间,似有仙人乘鹤在此逍遥。寨内呈明显的低山丘陵地貌,一座座连绵的小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坝田,一条条田塍一条条羊肠小道如一条条筋脉神经,连着山间的小户农家。站在白云寨诸峰的至高点,极目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别山的层峦叠嶂在这里尽收眼底。
    当年的大吊桥、点将台、校马场、擂鼓尖、饮马塘等记载着石城王在此集兵抗清妄图恢复朱明王朝的足迹,记载着川湖总督王石仁与太平军互相对峙的兵戎场面,遗憾的是这些随着岁月侵蚀,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只有依稀可辨的残垣断墙。  
   在古城墙脚下,望着斑驳的石墙,遥想当年腥风血雨的恢宏场面,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险要,有多少英雄好汉在无情的战火中化作了南山北山中的一抔泥土。悠悠岁月淹没了黄尘古道,沾血的每一页历史都已成了过眼烟云。山间涓涓细流是否在向人诉说着这里曾经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故事。
   古老的山村白云寨,将以其大别山中独特魅力吸引愈来愈多的来者。据说,这里曾是太平军的营寨,清朝末期,太平军在此设立军营,营寨很坚固,环绕军营一周,通过帐篷和木杆捆扎起来用马车或者推车运输,这里便是比较好的易守难攻的山寨了。
    白云寨早在1927年就有党的支部活动,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白云寨的山山岭岭,染红了枫叶和杜鹃。山寨的四周外围,则是陡壁悬崖、奇松、怪石、瀑布、云海,变化万千、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目前在白云寨里有一个白云寨村,全村共有145户,山路弯弯险,行车很害怕。当年与心随我动、庙里的草等人一起游览此地,险些掉入谷底。
    白云寨景色迷人,东、南、西、北关无处不是一幅幅山水画卷,东观天柱山,一柱擎天,近在咫尺。南观天仙河似仙人罗带飘落人间。西观菖蒲潭,魅力乡镇景象万千。北观更精彩,田园阡陌,炊烟袅袅,莺歌燕舞,风光无限。白云寨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有似黄山的猴子观海,有似天柱山的皖公神像,一线天,晴雪崖,有与天柱山蓬莱仙境异曲同工的擂鼓尖,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神奇、栩栩如生的石头动物园。
(本篇完)
2016-12-07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冲雷匠峰与雷公石——卒子走遍安庆
赵冲雷匠峰与雷公石
——安庆风景
第1115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闲者免进)
卒子游记:
     位于安庆近郊的赵冲村,风景秀美。它东与杨桥镇、西与罗岭镇毗邻、南与大龙山相邻、北与五横乡交壤是安庆近郊一处清军与太平军战争时期驻防的要塞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赵冲座落在罗岭镇东边,杨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就在这片小山岗上,有一处名为雷匠峰的小山峰,山峰上有一块巨石名为雷公石。
    雷公电母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司闪电打雷的神。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雷匠。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篇有句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曰雷师」。《山海经》中有多处关於雷神的记载,称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但汉代王充《论衡》中所述汉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雷公当是人形。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闪电之职,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麾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後,电母更有名姓,《铸鼎馀闻》称「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舆服志》说到军中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北游记》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
    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的《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的《雷虚》篇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启请的神灵。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吒雷霆」,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雷匠峰在赵冲的山岗最北端,这里有大小很多座山峰,主峰龙头峰,是安庆市区境内的较高的高峰。这里山中有水,水旁有山。雷匠峰,峰中有雷公石,从雷公石看赵冲看,赵冲如同一个大盆地,每当雨过天晴周围山峰云雾缭绕,彩云翻滚犹如人间仙境。   
    雷匠峰山腰处有一条涓涓小溪,小溪虽不大,却能够让当年湘军子弟喝上一口水。地处大别山余脉的雷匠峰,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地形较为复杂。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没有金、木、水、火、土等星星。那是有一年,有一个老妇人病倒了。她身边有六个儿子,因性格和特长的不同分别叫做:千里眼,顺风耳,长脚拐、铁铮脑、冷热不怕和皮袋。他们请来一位郎中为娘治病。那位郎中诊断后觉得没有什么办法医好老妇人的病,又不好明说,就随便说了句:“雷公的脑汁能治好。”可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了。六个兄弟就真的商量了一个捉雷公的办法。这天早上,他们一切准备好了,分工千里眼看,顺风耳听,长脚拐来捉。一会儿,雷公刚露脸,千里眼就看见了,顺风耳听到雷声,赶快告诉长脚拐。长脚拐站起来脑袋顶到了天。不一会功夫,雷公就被他捉住了。他们高兴地回家把雷公放在锅子里盖住,就放火去煮。心想只要煮熟后就可以给妈妈治好病,就都跑去告诉他们的妈妈。正巧,他们前脚刚一定,就进来了一个强盗。他以为锅子里煮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伸手去揭锅盖,刚一打开,把他吓了个半死。雷公趁机跑回天上去了。雷公跑上天后到天王那里告了一状。于是,天王派了天兵天将捉他们。先捉到了铁铮脑,天兵就使劲地打,但是不管那些天兵怎么打,铁铮脑一点也没为痛。天兵没法,就又抓住了另一个。天兵改变了方法,把他放在锅里去煮,等他们煮了半天,打开锅盖一看,他却冷得在抖,原来里面那人冷热不怕。天兵又没法,只得另想办法又抓住了一个,全部抽出宝剑乱杀乱砍,但是尽他们怎么砍也都砍不进,原来那个是皮袋。天兵制服不了他们只得回天宫去了。等他们回到房中,母亲已经死去。他们悲痛欲绝,留最小的皮袋守住母亲的尸体,其余的去大闹天宫。长脚拐站起来双手一撑,顿时天空乌云滚滚,昏昏沉沉,整个天宫也被搅成了一锅粥。天王没办法。只好分别封予长脚拐、铁铮脑、千里眼、顺风耳和冷热不怕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神。后来,天上出现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据说就是他们五兄弟。
(本篇完)
2016-12-08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山落马桥——卒子走遍安庆

抱山落马桥
——安庆古桥
第11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某县的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抱山是大别山余脉,山势由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民间传说佛教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
    据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唐朝的诗人李白曾避地于此而闻名遐迩,有石刻“陇西”二字相传为李白的思乡之作。
    抱山四周环山,两座山脉的抄口缘溪而上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
    唐代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何时毁于战火。
    抱山是一风水宝地,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
    太平军广丰峰就在此处不远的小山岭上,上期卒子介绍过广丰寨,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一说是十三)位女将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抱山对落马桥此桥曾是太平天国时陈玉成将军属下十二(一说是十三)位女将所修共有三座半圆形石拱桥之一,这里一条小溪从东至西流过村里,在不到一里的地方修建了三座古桥,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其中的落马桥。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
    太平军陈玉成在安庆兵败之后,失散的众多营官、哨官的配偶结成部队散落到安庆周边的山区。这群太平军女将移至太湖县居守广峰寨顶,扎寨结伙。
    据汤家祖屋后裔端明公甘一世裔孙介绍,汤氏先祖明朝初期从江西德安复居九江湖口迁入到江南安庆府太湖县,汤氏见抱山二脉分支的中间形同上山之凤,在此建屋东面为青龙山岗,称之为对面山山嘴为竹林嘴,西边山脉为大雨包,过去祖辈逢天旱在此祈祷天公降雨而得此名。
    汤氏从明朝从遥远的潘阳湖瓦屑坝迁居抱山之后,其祖尧公之子正一公和舜公之子正二公打铁为生,一副家当行至江南省,正一公选黄泥港(今潜山县黄泥乡)建屋繁衍下来,正二公潜山江通嘴开基立业、插旗为界,娶韩家下属韩婆为妻,后因明尚公赌博将江通嘴三担六斗田地全部输光,显云公迁居小池谈子冲,现今罗山水库后尾汤家屋,至今地名未改,后因日寇侵华民国初期显云公又复居小池抱山村。据说,其中一支后裔迁到陕西山阳县。
    在汤家祖屋边,落马桥依旧守望着这片土地上。因无具体考证,此桥由太平军遗孀建造显然缺乏论证。在那个生死一命的战乱年代修建一座如此规模的石拱桥,的确不太现实。但从石拱桥规格看,这座古桥是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石桥全部由石头堆砌而成。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袭,石桥的桥基、桥面有不同程度的毁损。这座架设小溪便为交通要道的的石拱桥,抚摸着历史的沧桑、恍若穿越了时空,走进曾经的岁月,感受百年前的那一道巧夺天工的精美绝伦。这座石桥采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是古代人民采用智慧建造的一座石拱桥。显示着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站在溪水沟底,古老石桥映入眼帘,古朴大气,饱经沧桑,全部为青石建造,足见当时此地山水之丰富,石桥上沿,夹石之中生出一株树,据村民汤老哥介绍这株树已经有五百年,但走近一看,没有林业局的标牌识别,大约人的腰粗。
   从桥下细看此桥,由大青石磊砌而成,细看之间,中间竟无一丝粘合剂。据说建造此桥,采用了“积土法”建造,应该是先堆积积土,土上建桥,事后清除积土,利用拱桥特有力学原理,至此桥成,想来解释最为合理。
(本篇完)
2016-12-09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09: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家老屋与石雕影壁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唐家老屋与石雕影壁残件
——安庆石构件
第1117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某县的某山村,有一座已经完全被拆毁的老屋,叫唐家老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老屋一块影壁中石雕构件残件。
     在安庆怀宁县某镇某村,距采石场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个地名叫唐老屋的地方,据村中人介绍唐老屋地名是因为此处有原有一处老屋,名为唐家老屋,可惜老屋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倒塌,之后村里将其宅基地退耕还地了,唐家老屋虽然已经没有了,但其地名保留下来。
    走到衰败的村落里,看到已经倒塌得得只剩下一点厢房的旧房时,还依旧能够看到文革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是用水泥摆形而成的。在唐家老屋退耕的堤坝上,还能够看到农民在耕种。
    据了解,唐氏的起源相当的复杂。光起源就有数十种,有一说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二说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务事宜,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三说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四说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五说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六说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七说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八说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唐婚始祖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其各支始祖有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是为善邑唐氏始祖。唐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现在的乡居民房,早已进入了钢筋水泥的时代。雕梁画凤的手工艺人,已随风老去,而后继乏人。批量生产的装饰材料,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豪华气派的现代装修,找不到手工艺品的细腻与厚实,卒子不喜欢那些成建制的装饰物品,内心充满对渐渐绝迹的老屋石构件、老屋等遗存的追思。
    那些民居、民俗、民戏等物质文化遗留,该有恰到好处的发挥、传承与发展。就在离唐家老屋附近不远的地方,卒子曾找到过一块石雕影壁石构件,当然这是猜想,具体结论还是要那些专家下结论。至于,这块残缺的石构件,如何打破,又如何被再次利用,不得其解。
    听年长的村民介绍,唐家老屋原先是高墙黛瓦、三进两院、金属包门、雕梁画栋,经历了近一二百年的风雨沧桑后,已辉煌洗尽,在文革中被完全拆毁。“唐”姓并不是安庆主要姓氏,但从这块石雕影壁石构件,则可以完全看出唐家祖辈在安庆曾经的辉煌。如何老屋能够留到现在,肯定是研究明、清民居风格的珍宝,精美的石刻、木雕,彰显出当年的风光无限。
(本篇完)
2016-12-12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17: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迁皖残碑——卒子走遍安庆

迁皖残碑
——安庆石碑
第11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区某地,卒子无意中发现一块刻有迁皖字样的石碑残件,今天卒子向大家询问这块残碑的相关资料。
     卒子无意中发现的这块残碑,或是很久很久以前某处砌围墙或是它用,现在重新展现出来,猜想很多。但这块残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据卒子分析,这可能是安庆市区的某一个家庙或祠堂毁后,不存在了,但这块立于民国二年至二十九年(1913至1940年)的老碑,见证着安庆一段历史,也见证着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一段遥远的历史风烟。
    这块老碑上,刻着迁皖字样,是什么迁皖?卒子与喜爱文史的枞阳县刘生谈论很久。或是《迁皖墓碑记》,通过这块石碑讲述了某个姓氏家族迁移到安徽的那段历史。
    迁皖石碑残件是某个姓氏始祖,从何时开始迁往安徽安庆,有着什么样子的历史?在安庆这几百年风雨变化和频繁战乱中,多少石碑都已经倾颓,不知去向。今天这块刻有迁皖明确方向的石碑,文物部门应将其收集和保护起来。
(本篇完)
2016-12-12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缸窑天峰寺——卒子走遍安庆
缸窑天峰寺
第1119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区某临湖山区,有一处怪石林立的小山头,这里有一座寺庙,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枞阳县枞阳镇小缸窑居委会位于枞阳县城西大门毗邻安庆郊区,面积约五平方公里,这里自然形成大缸窑和小缸窑两个区域。小缸窑区域依山面湖,属沿江丘陵岗地和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
  
     天峰寺位于菜籽湖畔,依山傍水,奇峰怪石,境内定泉,旱雨水均。有令牌、大印、青蛙之巨石,前有白象、青狮两山锁湖口。
  该寺创建于明朝宗祯七年,始名天峰庵。清乾隆十六年改庵建寺。民国十二年住持僧殷和尚扩建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供养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弥勒等佛像,香火鼎盛,后曾几度沧桑,净土竟成废墟。
     一九八四年,尼妙容,重建宝刹,二进一亭。现有大殿二进,住持释僧果。
    寺后有“天柱石”,东有“大印石”,西有“令牌石”,西对“象形”、“狮形”二山,周围还有“青蛙石”、“卧兔石”、“马踏石”、“定泉”等自然景观,风景极佳。
  天峰山并不高耸入云,却有一巨石仿佛佛祖神剑从天外飞来,直插寺旁,形成绝壁危崖,威逼峥嵘,令人敬畏惊叹。这神剑侧下的天峰寺,也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寺外青竹环抱,山上松涛阵阵。上得寺来,顿感神清气爽,浊气排空,浮华遁形。
(本篇完)
2016-12-13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排山侵华日军碉堡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大排山侵华日军碉堡遗址
——安庆抗战遗址
第11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山区,有群山环抱的山区,在这样一座过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为纪念2016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今天卒子特向大家介绍安庆曾经发生的侵华战争遗址。
     1938年4月,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渡江先后占领了芜湖、当涂之长江北岸的和县、含山、巢县城以北的夏阁镇;随后在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从芜湖沿长江西上,在飞机的掩护下,攻占安庆;而这场被日军定名为“安庆攻略战”的侵略由此拉开序幕。
     安庆居于武汉与南京之间,战略位置举足轻重。南京于前一年12月17日已经被攻占,而要侵略武汉,又必须先行强占安庆,再利用安庆飞机场等设施对武汉发动攻击。安庆就是日军攻占武汉的大跳板。5月29日,日军下达大陆令101号,命令“华中派遣军以一部部队占领安庆附近”。后又下达大海令120号,命令“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协助陆军占领安庆附近”。6月1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命令第六师团坂井支队,从合肥陆地行军,南下攻占安庆;命令波田支队协同海军,沿长江西上攻占安庆。至此,“安庆攻略战”全面拉开。  
     6月10日夜,日海军中国方面派遣舰队第三舰队(及川古志郎中将兼司令),集结战舰40余艘、商轮13只、汽艇80余,加上数百只木船,在日军航空兵团第三飞行团50余架侦察、战斗、轰炸机掩护下,由芜湖溯江而上,开始大举向安庆发起进攻。驻守在安庆的是杨森率领的国民党部队27集团军。在安庆周边布置134师自枞阳至安庆沿江布防,阻止日军西进。12日凌晨,主攻安庆的华中派遣军波田支队(波田重一少将指挥的台湾步兵第一、第二联队以及台湾炮兵联队),在距安庆城区20公里的南北两岸分别登陆。北岸登陆的两个点,东为经开区老峰镇马窝村、西为大观区狮子山公园旁大王庙大沟附近随即,登陆的日军分别向城区逼近。
    “安庆攻略战”选自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32辑,出版日期是昭和十三年 (1938)7月1日,由东京朝日新闻社、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摄影。画面上的两幅图片,为日军高桥、佐滕部队分别从马窝子和大王庙一带登陆的情景。画面上,江岸渔民还没来得及收网,日军炮火逼近,只得匆匆逃离。另两幅图片,一是“日军由江面向安庆城发起攻击”,一是“日军空军与海军相互配合的安庆攻略战”,侵略嘴脸一目了然。此时,安庆已经是一座空城。记得小时候,卒子外婆曾告诉卒子,鬼子来了,跑鬼子反的故事。卒子小时候就住在大王庙一带,对那段久远的故事,留下一定的记忆。
     1938年1月13日,安徽省政府已经由安庆外迁至六安。3月下旬始,日军多次空袭安庆城东郊机场。《日军在安庆街头》,是一幅典型的侵略图:日本士兵挎在肩上的枪、背的防毒面具,和手上抢夺来的鸟笼形成了巨大反差。《日军在安庆近郊的残杀》,直接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安庆近郊大批屠杀乡民的暴行。华中派遣军直属第六师团坂井支队,包括步十三联队、步四七联队、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也浩浩荡荡由合肥方向向安庆围攻。但行至一半路程,安庆方面传来波田支队已侵占城区的消息。次日(6月13日),坂井支队攻陷桐城。《桐城占据》是日军沿途与国民党145师、199师交火的场景。《日军侵占桐城》上,日本侵略者正穿过桐城老城门。6月14日,日军向西南进犯潜山,在潜水附近又与杨森146师、147师展开了激战。
     在安庆西部地区,在怀宁县崇山峻岭中,卒子发现四座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修建的碉堡遗址,今天卒子介绍这其中的一座碉堡,并讲述由当地百姓阐述的抗战故事。在怀宁县的小山岗上,从村里进入约走半小时路程,这座小山岗本地村民称为“大排山”,这里山势丘陵蜿蜒起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四座碉堡分别处于钳式对应,相互形成侧翼、形成犄角,从山脚至山腰和山顶,碉堡之间有战壕互通。这处碉堡群是侵华日军在安庆重要的军事据点。
     这座大排山碉堡修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军占领安庆时期。在这里修筑碉堡群和其它军用设施,用于封锁安庆至桐城至合肥北部的交通要道、铁路桥梁、流溪河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这里常年驻有日军和大量由上海来的伪军,是日军在安庆西部重要关卡。
    大排山日军碉堡,现仅存少部分当年由百姓从山脚搬运上山顶的石块残件,怀宁县虽多山,大排山山脊却很少见到石块,要想在山顶建筑碉堡,必须动用大量劳工分别处于山脚、山腰搬运石块运至和山顶,大排山碉堡与背后的哨山碉堡之间相距五公里,与前面面山碉堡约距五公里,呈弧形分布。走近碉堡遗址,只见碉堡由石头和钢筋水泥筑成,经过八九十年的风化,现存只剩下极少部分的石块残存,当可以想像当年建筑的宏伟,据当地一位七十多岁的严老讲述,当年为修建位于山顶的大排山日军碉堡,日本侵略军和上海的伪军大量征用安庆劳工,修建的碉堡成呈长方形,长约四至六米,宽约二至三米,高约二米。碉堡面向东北方向,两侧墙体分别各自有入口,门外还有钢门。碉堡正面墙体呈弧形设计,上窄下宽,这样的设计让里面的人通过射击口更能监视到更远的地方。
     当年修建碉堡墙体修筑得异常坚固,这么厚的墙体,真是攻不可破,坚不可摧。据严师傅讲述,当年他的父亲就是村里被征用的劳工之一,他的父亲为日军和伪军做饭,每日由村民向山顶运菜和挑水,男村民每日挑知筐上山,女村二人抬筐上山,碉堡建在高高的山坡顶上,地势更加险要。站立在碉堡上,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虽经大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碉堡遗址仍留有遗存。碉堡顶部杂草丛生,长满了很多小树,但它却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当年侵华日军在安庆犯下的种种罪行。
    这处侵华日军修建的碉堡遗址,记录着当年日军在安庆犯下旳种种暴行,也是日军侵华的有力铁证。希望有关部门和机构,为安庆抗战时期多搜集一些资料,向有关机构和部门多多呼吁进行保护,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醒世人铭记历史。非经同意,拒绝转载。   
(本篇完)
2016-12-14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湾朱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朱湾朱氏宗祠
——安庆宗祠
第11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有一个叫朱湾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朱氏宗祠。
     朱氏迁居安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此以前安庆是否有朱氏不详。朱氏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二、以国为姓,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三、出自嬴姓,肇姓始祖——白帝朱宣,据文献记载,朱宣氏本是华胥氏的儿子,后来成为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最后少吴还为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被尊为“五帝”之一。朱宣氏的后裔,有一支以号为姓,成为朱姓中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四、出自祁姓,开姓之祖——丹朱,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
    据了解,邾国遗民的迁徙,纪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死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邾国后裔。
    朱氏的移民,使得朱姓在汉代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姓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姓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代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朱氏家族名人有——朱亥、朱士行、朱全忠、朱熹 (1130~1200)、朱宽、朱温、朱熹、朱元璋、朱自清(1898~1948)、朱德。朱氏分布主要有安徽沛郡、江苏丹阳、河南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等地。
    朱湾朱氏是目前安庆地区为数极少的朱氏老祠堂。它建于清朝初期的建筑艺术的遗存。它既存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宗祠以三进五开间为其核心,乃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朱湾朱氏老人介绍,朱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目前安徽省内保护完好的古宗祠之一。祠堂位于天华镇朱湾村,占地约四亩有余,建筑面积712余平方米,其制为两院三进五开间三天井格局,附有花墙、牌枋、客舍、马厩、更衣房等配套建筑,除主体建筑以外,其它建筑已经不存,现主体保存完好。祠堂中为正殿,具有崇文尚武之时代特征,原建有“朱家花园”,后毁。祠堂正殿,是朱氏祠堂建筑群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的部分,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
    后殿为祭祀殿,有庄严肃穆的神殿,在供奉先祖灵位的神龛上方雕造型,朱湾朱氏宗祠具有明代皇家宗祠的建筑风格,蕴涵着朱氏先祖恪守传统、维系规范、注重道德、重孝敬教、传承文化激励上进的良苦用心。朱氏宗祠跨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战乱、饱受沧桑、几经修缮、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宗祠前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潭,古人以水满则溢的道理喻示着后人做人低调,那老人凝望着远方……
(本篇完)
2016-12-15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绊马桥清朝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

   

绊马桥清朝墓葬群
——安庆古墓
第11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绊马桥,皖山皖水流经而过、为安庆西面群山要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几棺清朝妇人墓,这可不是一般的清朝百姓墓葬,而是有着“身份”的墓葬。
     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东山岭不远有个地方名为“绊马桥”,出于好奇卒子来到看一座古寺顺便看一看地图上标注的绊马桥。由于时间紧桥并未找到,但却在附近的山冲找到几座清朝晚期的墓葬群。  
  
  晚清时期,怀宁县洪镇,是安庆府西面通道重要的驿站,在一个小山冲对面,几座清朝古墓葬群引起卒子好奇。走近才看到,墓葬有数七、八座,个别墓葬规格较高,在高大的青石墓碑前方还有精美的石制望柱。
    从碑文看都是清朝晚期的墓葬,有光绪年间的,还有嘉庆年间的。在一座清朝光绪立的墓碑上,刻有“皇清诰封宜人某某之墓”,另有嘉庆年间“登仕郎王庆福之墓”这都是是清朝廷授的称谓。
    其中,一座“皇清晋封江太宜人之墓”并不多见,“宜人”不算是官。是古代对官员妻子或是母亲的一种封号,也就是通常说的诰命夫人。“宜人”在各个朝代的封号等级都不尽相同,宋代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代七品官妻、母封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清朝墓葬有什么特点大约是墓葬一般葬于山坟,清朝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时期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葬,又叫二次葬。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
  安庆清朝墓葬吸收了古风水学说的布局,在墓场的营造中糅进了古风民情,崇尚了古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人生孺慕之诚”的风气。以墓前的栏杆望柱的柱数而定,望柱越多,墓场规模就越大。如墓前栏杆设置两枝望柱的比较常见。走过这片小山岭,见一石块上刻有姜界字样,大概这个山头过去属于姜氏家族吧。
(本篇完)
2016-12-16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7: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楼四棵古樟树——卒子走遍安庆

高楼四棵古樟树

——安庆二级古树
第11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余井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四棵古樟树。
     天柱山后山的余井镇,有一处名为高大屋的地方,这里门前有四株古樟树;
     这四棵树高都在十一米至十二米,胸围都在六米至七米都无树梢,可枝条虬龙,分枝横空,显得古朴苍翠,树龄260多年了。
    远远望去,这四棵树好似四把绿色遮阳伞,由于岁月久远,树的主干外部大多长着青苔;
      近观内部已被腐蚀,呈空心状,人可在树干中或蹲或坐或立。
     据徐氏族谱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这里出了个举人徐安国,他的母亲丁氏在此建起“高楼大屋”,完工后在大门两侧各栽下两株樟树,共四株。
     遗存在古樟旁的两座旗杆墩,八角形,高0.6米,呈鼓形。其南侧旗墩南面刻有徐安国中举之记载:“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
     高楼地方属黄壤土,贫瘠干涩,好在四株古樟生长在水塘岸边,原来粗大根须都祼露在外,给人饱经沧桑之感,叫人不得不叹服其生命力之顽强。
     近年随着村民保护古木的意识増强,自动筹资垒砌塘岸,填充土层,使古树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树旁的古屋堂厅修葺一新,摆着历代徐氏祖宗牌位,古树与堂厅互为映衬。虽然一代又一代过去了,但四株樟树仍然存活着,并显露出勃勃生机。如今许多游人来此观赏"乾隆"古樟,它已成为美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本篇完)
2016-12-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