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6-11-22 16:43 编辑 ; w. Z, s8 M; h, V+ s7 g
" z3 W7 ]) Z3 y+ Y& O6 @5 L7 w
城外溪头小桃源
& q" S w% Z! B% @李国春 , x. A) W4 N9 S; {* A" y7 [
% v; v% m2 U! [0 r2 }$ b8 _% r+ B7 a5 G/ v% H
从跳吕台溯流而上,望同康桥如彩虹卧波,越过这桥,便不见了滨河两岸那些人工构造的桥廊亭榭,以及簇簇新植的花木扶疏。桥头逼仄,向北眺去,似乎这古城的郭外就横亘着颂嘉山与走马岭。其实,在东龙眠山的青黛隐约与山水龙城楼宇栉比之间,一处浑朴的村野几乎被城里人遗忘,它叫石庄,在文昌街道碧峰村。梦里桃源。 ) C* |* h& J0 `
- L+ B* l! h4 }2 i/ F% G0 b) |: a' w
绿树村边·橡栗豆腐 : y. ~$ V+ J# y* G
/ u$ U* u* @# u
石庄,幢幢楼舍依水而筑。“坐令西晖远,行看碧影长。”明代姚孙棐多次从毛河登颂嘉山,归来曾作《颂嘉山兴》,诗中有“客秋策杖来,水石如相待” 的佳句, 这首诗如其说是记写颂嘉山秋冬时一次水石与客的问答,毋宁说,这是诗人策仗过石庄时,看到庄上的人家生活宁静,对水而吟。石庄曾是个古村落,毛河之水流经村前,汇入龙眠河。历来从城里去披雪瀑的匆匆过客,都不曾留意这郭外的小村,竟然如南画里倪瓒笔下的景色:一河两岸,水宽山隐,丛竹楼舍,一片淡远。小时看到家中桌上一把景德镇茶壶,一面绘有村树烟云竹蓠茅舍,一面配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句,前天过石庄时,想想那壶上的景致,也许孟夫子是在描摹这石庄天地的野旷云飘吧。 石庄人一副悠然自得的逸致,荡漾在村妇的脸上,映在村前的池水里。杵砧上捣衣的主妇,刚晾好衣,就推起了石磨,一缕缕黄褐色的浆液,从村子先民的手中汩汩流淌到现在,从未间断。这种叫做“黄粟豆腐”的魔块,贴着“石庄”的标签,为城乡百姓人家所喜爱。石庄“黄粟豆腐”以山后野生橡栗为原料,经石磨研磨,几十道工序,全是手工。外形如美人冰肌,吹弹可破,入口则清鲜滑嫩,香而不涩。 石庄品牌的“黄粟豆腐”,其点化之母应该是村头的毛河之水。水自数十里以外的五岭山中来,清澈纯粹,舀毛河之水蒸煮这盘中之珍肴,这是石庄“黄粟豆腐”得天独厚的加工条件,无须担心其个中的秘密,不可为外人道。 % P: V0 [/ v- ]$ a! E% e. p( o1 p8 E
/ B" W* [6 R; w: [: t! ?: d' Z西堤杂树·秋风芦苇 / e) j; h" j: Z% M
2 V( S& ?" T2 N8 ~
《诗经》里才可以读到的一些植物,长满了西堤内外。西堤,龙眠河西岸从境主庙水库到同康桥的一段长堤,石庄,有西堤护守。春日可去堤边釆野芹、摘野蒿,捞萍藻,深秋,尽可以观赏小檀、乌桕及其芦荻。一些不知名的杂树丛,间有一两棵乌桕,风掠过槭槭的万条梢杪,蓦然看到一树临风,艳红夺目,仿佛阒寂的空谷有了一尾雉鸡,斑斓锦绣,卓荦不群。连银杏这千年的孑遗,不知何年被山风吹落到这堤上,一树窈窕,竟与乌桕争艳。 芦苇寂静不语。三千年前或更早,渭水之滨,这些称为蒹葭的多情种子,白露时节曾追寻着秋水伊人,溯水迴旋,依恋不舍,与佳人一起叩开君子们青春的心扉。不知这曾为楚地的西堤之侧,朝朝暮暮,那水中央可曾有关关睢鸠,可有浣女在鼓瑟吹笙? 今晚又踟蹰西堤。石庄,灯火掩映。乌桕掩去了白天的嫣然,银杏躲进了夜幕,路灯下我只与簇簇芦苇对语。这芦荻,以三千年为春,三千年为冬,任凭山洪倾泻,野火烧焚,樵人砍斫,遇春风芦芽生发,凌霜雪摇曳多姿。梦里桃源。 丙申小雪前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