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1|回复: 0

[散文] 武夷山游记(七)

[复制链接]

6231

主题

152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1-19 13: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夷山游记(七)


               

                                                                                二O一七年一月一日(星期日)


         
         上午姗姗来迟到公园南入口。

         10:55,上小火车前往天游峰。

冬日的武夷山与上次见到秋天的武夷山气息大不相同。天高云轻,树木半绿半枯。

来到跨溪桥头,溪水不大,水色清碧。朝溪水上游看去,溪道从右向左,由小鸟嘴变成鸟首形状。桥下游右侧河滩上有一片静水反映着天空中薄云,像水磨带纹路的大理石。

        一个景点没隔两个月故地重游时最大的敌人是新鲜感没有了,你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你多会开始对公园中景色变得熟视无睹,如同结婚多年的夫妻往往无视对方的容貌。

太阳平淡地照在秋日公园林中大道上。游人不多,四周弥漫着休闲轻松的气氛。路上方落叶后的树枝形成的网络印在天空中真的很美。有樟树靠树主干的分枝干上覆盖着绿色蕨类植物,变成粗胳膊横在天空中,黑色树枝与绿色羽毛状植物贴在上方灰蓝的天空中,色彩浓烈。冬日无叶树枝树干就是大自然以天空和白云作宣纸作的无数的中国国画啊。

再次走进“朱熹园”展览馆。像这样专职展览馆应当设立一个房间作介绍厅对宋朝的书院和理学对游客作一个概述,包括列表介绍相关研究书籍目录。若仅仅介绍朱熹,则无法给游客历史的全局观。

这次我看了近期“生活周刊”中杨璐写的一篇文章“书院:理学传播”,下面是我选取和编辑文章中部分内容:


北宋太祖太宗两朝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训,既要削弱武将的权力,又要避免门阀士族把院持朝政,其中一个设计就是,“宰相需用读书人”,重视科举取士。有人做过徽宗朝的统计,那是在王安石变法加大教育投入之后的数据,官学学生在16万到 21万人,而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在40万左右,尚且满足不了科举取土的要求。

北宋的书院当然有教育民众、培养知识分子的目的,但时代机会是满足科举考试的刚需。书院在北宋的开端,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试教育”。

宋代中期之后,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发展官学,书院作为应试科举的功能衰落了,但它的学术研讨功能却以涓涓细流的形式延续了下来,因为北宋文化并不是继承前代、按部就班,而是个大变革。现在总有人说宋代文化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有人统计,南宋书院的数量是北宋的6倍,是从唐到北宋500年的3倍。这些书院大多是理学为了传播学说所建立的。在历史机遇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之下,理学在南宋末年被确立为正统,从而开启了对中国长达千年的影响。

在153 年里,南宋书院总数是442所。南宋的书院不但数目大,分布也很广,覆盖了11个省。这种数量和广度,也可以看成理学在南宋传播的路线图,因为南宋的书院是伴随着这一学说而发展的。

书院选址大多数是风景优美的名胜,这其实是理学家们经过谋划的。为了营造出不关心世俗、修身自省的氛围,书院跟佛、道观类似,喜欢建在幽静的山野里。

朱熹创建了书院 4所、修复了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3所书院,前后在20所书院里讲课。

儒学作为一种政治学说,没有关注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问题。要真正超越佛、道两家,成为一个更优越的、更能庇佑国家的态,儒家知识分子需要对物质世界、社会关系和宇宙进行观察思考,重新规范价值体系。刘子健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里总结朱熹的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理”和“气”这一对概念,“理”指存在于万世万物之中,永恒不变的非物质性原则,它赋予万事万物以形。“气”是物质性力量,它使万事万物呈现千差万别的实际面貌。第三个概念是“道”,它是一种充盈于天地万物之中的内在原则,但并不神秘,而是与人本身、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全体以及整个宇宙息息相关。对于朱熹学  派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认知“道”,不懈地循“道”而行,使自己更为高尚,让“道”流行于天地之间。

理学在当时不是一枝独秀,但它最后能脱颖而出成为正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播的力度。他们认为教育是觉悟普遍规律、感知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手段,于是,道学的知识分子像传教士一样,从南宋经济的核心区域浙江、江西和福建,向偏远地区湖北、四川、湖南扩散,诲人不倦。

传教的载体就是书院。朱熹的理学成为国家正统,在小岛毅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在宋初人们心中是一个理想王朝的模范,但是不久来人开始摸索超越大唐的政治理论和皇权理。如果说唐朝实体被黄巢消灭,那么唐朝的理念在朱子学立为正统时被消灭。中华文明从唐韵转向了漫长的宋调,朱熹的理学包括新儒学在当时是种新文化潮流,可一直影响到封建王朝的末期。这些理念和规范构成了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是什么样子。

“孔孟之道”是宋代才有的说法。在宋之前的说是“周孔之教”,“周”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宗族社会也是在朱熹理学的传播过程中产生。宗族社会在宋代开始逐渐形成,朱熹理学兴起之后,更有完全按照朱熹的思想去经营家族的。

理学对宋代的影响在风格上从唐的热烈飞扬转到了宋代的内敛,以方寸之心去牢笼天地,在一件玩物、园林、景观里看到浩瀚宇宙。



不难看出,我仅重编剪辑上述一千多字,就使读者同我一道对宋代书院和理学有了初步概念。毕竟我们己远离古代,一个好的展览馆应可以让游人最短时间接近古人。

         现在的中国人正处在急于享受姗姗来迟的物质丰富的时代。西方人至少比我们提前了三四十年,他们现在是可以讲究文化品位了,而我们还是穷山沟里第一次出门进入现代城市自助餐厅的小伙子,正一盘一盘大鱼大肉的盘子放在餐桌上大吃特吃解馋,顾不上像贵族有清淡风雅的情趣。

   

        看着路边石条,我不由感叹多亏了人类发明了水泥钢筋建筑,否则只能依靠天然的石材,单调费时,不可能建成现代的城市。


         散文游记的出路在那里?现在全世界都是游客,人人都是游客: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游记绝对比不上读者亲身经历去看看。基督教在西方穷苦黑暗的年代可以向信徒描述天堂中到处是牛奶鲜花的天堂中的美好生活,现代欧洲尤其北欧己进入当初社会主义国家向往的准理想的现实生活,还有几人听神父牧师说想象中的天堂?天堂中牛奶会比超市中低廉的桶装牛奶味道好?

人类见识世界现在似乎不再需要作家们用文字描绘了。或许现在伟大的游记只是丰富人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看风景时的联想力,但只能拥有小众的读者了。


        来到天游峰下方几片岩峰围成的天井。“仙浴潭”倾斜的山崖间隙在蓝天中画出曲线边框,很美。

        你很平静。

        这次看这个天井倒觉得他们像红薯地被冲走一半土层露出十来个巨大红薯围成一个坑!

        这次山上小瀑布没有了。冬天水少,瀑布不在实属正常,但给游人的印象会很不一样。

        一路上山的台阶都是在沙岩上凿出来的,岩面上有很多小石子。这真是自然界天然的混凝土啊。

到了天游峰顶上的平台。右侧山下方碧色呈U型九曲溪中,穿着桔红色救生衣的游人竹筏一串串像电视记录片中拍摄的行军蚊在地面上的形成的队列,特别显目。游客发出一阵阵欢呼声传到山顶,一种亢奋的青年人发泄声;还有筏工竹杆击打溪底有节奏声响。

天游峰的四周都是不高的孤峰,大概都是雨水上万年冲刷地面留下的"土结石"!

今天没有一点写作的冲动和欲望,神思枯绝。看来即使艺术家也要有新鲜感,太熟悉的东西产生不了灵感。

其实大众对艺术家作品也是要求不断创新,中国的国画就是创新太少,一千多年没有太多变化,我看到明清画时,心中产生的多是厌烦。流行歌曲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变啊。

        艺术似乎是人与动物之间区别之一,但诡异的是艺术家与人类中的常人相比,却更多是像动物一样少有人类的理性,或是不识人间烟火,不按常理出牌生活,所以多是在人的世界中属于最不幸福的一类,反过来这种不幸又刺激他产生灵感创造不朽的作品。没有这种不幸福或不幸福感,很难产生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宝剑锋成抵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听说幸福的人群中产生伟大的艺术家。

艺术家是人类中高度敏感的探测器。或许多是不幸与才华的合体,或者说人类中最接近动物或像动物的那一小撮异类。他们身上如动物一样理性的缺失和有更多动物身上对大自然直觉和敏感的残留。

这个结论或许是我的独创。


有游客谈论恐高症。我突然有了灵感:我可发明一个类似双筒望远镜纸筒眼镜带在眼睛上,眼睛只能看到前方管状地面,恐高症的人或许走山路就减少看到周围环境机会,从而大大减少畏惧感。

其实用两个纸杯去底后就可粘结成这样简易眼镜。或许未来游客带上我刚刚发明的简易眼镜,爬黄山华山就如履平地了。


        下午三点二十八分。前往水帘洞。

        重走水帘洞,仍然感到强烈地内心震撼。只是不再有写作的冲动。我只是重新回想自己不久前写过水帘洞的文字,检查自己描述内容作为读者的角度看是不是准确。结论是基本上符合实情。

匆匆从水帘洞西侧山路下山。接近山谷中主道时,夕阳金色光线水平扫射过来,照亮水帘洞相连山崖西端梯形垂直岩壁下方一组高大的杉木树干上,掠擦过垂直的岩墙上······成排栅栏状排列高大树干靠西一侧染上金色,静谧安详,很美很美······


   

         四点零八分。重走通向"大红袍"的"岩骨花香漫游道"。

         此时峡谷己接近黄昏。金色的阳光照在峡谷两侧不高断崖崖顶的树林上,形成灰蓝天幕中黄绿色的崖冠,梦幻而又纯净。西南方天空中长长数排细长、白色的纤云斜跨在峡谷V字型剪影的天幕上。有小鸟"吱------""吱------"婉转清亮鸣叫声在远处山崖上响起,整个峡谷立即变得透明空灵,宛若一个清秀素妆的丽人在凝思······

        阳光悬空,只能照到峡谷两侧淡黄色的崖顶,而峡谷中的你只是落在暗影之中······

        但峡谷上方东西方向有淡漠蓝天的长河······

        这是王维山水诗中才会有的清淡而亮丽的山景······

        小道石块路面上黄绿色的苔藓特别鲜艳,很美,它或许是大自然最艳丽的黄绿色······

       小鸟在峡谷中不停鸣叫,如细细的银雨飘入山谷清凉的空气中······

暮色中峡谷山路如梦如幻。


        五点二十分。走出大红和包景区大门。

        景区的公交车已在五点停运了。沿着山谷中公路先走二公里山中小马路到达横过来的溪边公路,再走二三公里过桥前往武夷山市。这两侧山谷很平凡,但很静很安详。月牙和金星在背后大V字型山谷的左侧的山坡上方的淡白色透心静的天幕上白炽发着银光。路边无叶的树枝上有黑色鸟窝,它在暮色最后余光的天幕中如大自然最精美的剪纸作品······




吴砺


2017.1.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