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4|回复: 1

[散文]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

[复制链接]

6249

主题

152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9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3-15 13: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



    翻阅《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美)卡尔著;刘纯毅译.-----2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这本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2010年写的《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Our Brains》一书2015年中译本,自购买后被放置了一年多,这几天终于静下心来粗读了一遍。

    似乎这个中文译名《浅薄》翻译得有些问题,很解气,但总有些刻薄。或许译成"浅滩"更贴切。

  

    这本书是一本人类的阅读技术工具如何影响人类数千年历史的综述,讨论技术怎样影响人类知识获取和改变我们人类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人类。

作者写这本书是在2010年,若他是现在的2017年写这本书,他对互联网的畏惧或许更为深刻……

作者认为互联网侵蚀了人类孤独沉思、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或读书的传统,这会使人类丧失深入思考的能力……更让作者畏惧的是互联网对人性的巨大侵蚀……你能感到他这种惶惶然,但这互联网到底对人性产生那些本质性侵蚀他说的并不是很清楚,他只是有大难即将到来前的动物本能的恐惧和预感……或许是担心我们人类正变成自己制造的工具的奴隶,丧失人类区别其他物质的灵性和敏感……

任何新事物出现都是双刃剑,人类收获她带来的好处时,必然也会受到她的伤害。近二三百年人类技术与思想的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物质上空前的繁华,可过去这二三百年新技术和思想也曾带给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最大规模的相互屠杀和苦难……


这几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走在动车车厢中,已看不到人们聊天,看不到人们打牌,看不到人们看车厢外的风景,看不到人们看书-----无论老少,全是眼睛叮着手机屏幕……若你去苹果专卖店,你会看到三岁到十岁儿童在电脑上玩游戏时成年人吸毒般扭曲的面部表情……

坐在班车上,或是食堂饭桌上,我有时想找个同事聊聊天,可总看到大家在看手机,即使十分狼狈地说几句,也立即觉得自己的话是太多余,你打断了别人看手机……世界变寂静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写了一本引起世界轰动的《寂静的春天》,讲述人类使用农药后可能面临的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看来我也应学习这位女作家和这本书作者写一本互联网这种新一代杀虫剂开始形成的逐渐缺少人声交流的世界,书名叫《寂静的人间》……



  互联网现在或许将人类像沙丁鱼群一样引诱到思想、知识的热闹非凡的浅水海滩上,浅水滩海面上洒满了面包屑和闪耀的阳光,吃得方便和热闹,远没有深海的黑暗和幽静……现在人类似乎难以回归到数千年来一直游走的无边无际深邃的和寂静的水面深处的大海……其风险是不可预测的大自然的巨浪可能将整个鱼群掀到海岸的陆地上……





附录:


“当然,需要忠告他们的是,浅薄一旦离开了深刻,那就不再是本质直观,而成了照相机和皮球。照相机没有大脑,一按就拍;皮球腹中空空,一拍就跳。照相机和皮球倒是不缺当下与此在,但仅仅是没有大脑的认识者与实践者。PXVIII

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水上摩托骑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或许只有我这么不合群。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向朋友们说起阅读中遇到的烦恼时,很多人都说他们也遭受着类似的困扰。他们上网越多,阅读长篇文章时就越难集时注意力。有些人担心自己正在患上慢性注意力分散症。我关注的几位博主也提到了这种现象。斯科特·卡普曾供职于一家杂志社,现在专门针对网络媒体这个主题写博客,他坦承自己已经完全不读书了。他写道:“我在大学学的是文学专业,以前可是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现在是怎么了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这样推测:“所有的阅读都在网上进行,阅读量也减少了。这是因为我的阅读方式改变了吗?也就是说,因为我一味贪图便利,所以我的思考方式也改变了吗?”P005

自从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读书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线性的文学思维一直都是艺术、科学及社会的中心。这种思维既灵活又深奥,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想象力,它是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它是工业革命中的创造性,它还是现代主义的颠覆精神。然而,它马上就要变成昨天的思维方式了。P009

在那些图书的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等待,为了等待合适的读者出现,把它们取走,它们愿意一等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些书用它们布满灰尘的声音跟我窃窃私语:“不要着急,我们哪里也不去。”P012

2005 年前后,Web 2.0出现,我也随之进入 2.0时代。我变成了一个爱交际的网民,我还是一个内容制造者,我注册了一个域名,开通了自己的博客。那真是太爽了,起码一开始那两年是这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一直都是以自由撰稿队的身份写作,主要写技术方面的文章。我知道,发表一篇文章、出版一本书是件很缓慢、很棘手而且还会经常让人灰心丧气的事。你辛辛苦苦地完成了手稿,寄给出版社,假设没有被贴上退稿条寄回来,那就要经过一轮轮的润色编辑、审核及文字校对。直到几周或者数月之后,作品才会最终问世。如果是图书,你可能得等待一年以上才能看到著作付印。博客舍弃了传统的出版印刷设备,你通过键盘输入些文字,设置几个链接,点击一下“发表”按钮,你的作品马上就会发表出来,全世界都能看到。你还可以得到在正式写作中极少获得的体验:来自读者的直接回应,回应可能是以评论的形式出现,假如读者有自己的博客,也可能是以链接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让使用过的人有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P016

2007 年的某个时候,怀疑的“蛇”溜进了我的信息伊甸园。我开始注意到,比起我以前那台“茕茕孑立”的个人电脑,互联网对我施加的影响要强大得多,广泛得多。这不仅表现在我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紧盯着电脑屏幕,也不仅表现在我越来越习惯并依赖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为习惯和做法也在随之改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大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对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超过几分钟的现象担忧不已。起初我认为这是人到中年出现的心绪紊乱症状。但是,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并不仅仅是游移不定,而是如饥似渴,它渴求以互联网喂食它的方式被喂养—一吃得越多,它就越饥饿。即便在我离开电脑的时候,我也渴望着去收邮件,点击链接,搜索网页。我渴望连接。正如微软的Word软件曾经把我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字处理器一样,我感觉互联网正在把我变成一个像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东西,我成了一个活人版的哈尔。

我失去了以前的大脑。P017

钟表不光变得更加精确、更加华美,而且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了。小型化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们能够买得起的钟表,这些钟表可以放在家中,甚至可以带在身上。如果说公共时钟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购物、玩乐及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这个比以往更加规整的社会的一员,那么更加个性化的计时工具一准表、怀表以及后来更小的手表一的普及则带来了更加私人化的结果。正如兰德斯所说,个人使用的钟表变成了“随时看得见、随时听得到的伙伴”。钟表持续不断地提醒它的主人“哪些时间得到了利用,哪些时间耗光了,哪些时间浪费了,哪些时间间错失了”,从而变成了个人“取得成就、提高生产力的督促和关键”。精确度量时间的“个性化需求是个人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这是西方文明空前突出的一个方面”。

机械钟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也像地图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钟表把时间重新定义为一连串为期相同的单位,我们的头脑就开始重视工作中的条理和分工。对于所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开始看到构成整体的碎片,然后又看到构成碎片的碎片。我们的思维变成了亚里士多德模式,强调通过表面现象洞悉隐藏在物质世界背后的抽象本质。在推动我们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来又进入启蒙运动时期的过程中,钟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关于技术带来的人文影响,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经过沉思冥想,在1934 年出版了《技术与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一书,他在书中描写了钟表如何“帮助人们创立一种信念,认为独立世界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测量的序列”。“时间划分的抽象架构”成了“行动和思考的共同参照”。对实际利益的关切刺激了这种计时工具的发明,并且支配着它的日常应用。钟表井然有序的滴答声独立于这种实际关切之外,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头脑,进而成为讲科学的人。

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一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根据其补充或放大我们自身能力的不同方式,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犁、缝衣针、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体力、灵巧性和适应力。第二类包括显微镜、放大器、盖革计数器①,它们扩展的是我们感觉的范围和灵敏度。第三类包括水库、避孕药、转基因植物,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和欲望。

地图和钟表属于第四类,这类技术的最佳叫法可能是“智力技术”,这是借用社会人类学家杰克·顾迪( Jack Goody)和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所使用的术语,但在此处的意义略有不同。这类技术包括用来扩展或支持我们脑力的所有工具一发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用公式阐明思想,分享诀窍和知识,测量并计算,以及增强记忆力。打字机是一项智力技术,算盘和计算尺是,六分仪和地球仪是,图书和报纸是,学校和图书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是。虽然使用任何一种工具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观点带来影响——犁改变了农民的境况,显微镜为科学家的精神探险开启了全新的世界,但对我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智力技术。这些都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工具,我们用它们来表现自我,形成个体身份和公共身份,培育人际关系。

尼采用球形打字机打字时的感受是人类智能与文化史上的一个中心主题,对于我们用来读写的工具,或者以别的方式处理信息的其他工具,在我们的头脑影响它们的同时,它们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头脑。就像地图和机械钟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当智力技术获得普遍应用时,这些技术经常会催生新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局限于少数精英群体的思维模式扩展到普通民众中。换言之,每一项智力技术都体现着一种智能伦理,具体化为一套关于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地图和钟表具有类似的伦理规范,二者都把新的重点放在了度们还可以选择不用似的)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我们“选择”了技术带来的无数副作用,这样的说法更难让人接受。我们已经看到,在技术投入使用之初,很多副作用是完全无法预见的。政治学家兰登,温纳( Langdon Winner)评论道:“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什么,那就是技术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辅助手段,还是一种改造人类活动及其意义的强大力量。”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事实,但早在我们出生之前的久远过去,在技术付诸使用的时候,它就已经为我们一生中许许多多的例行活动铺好了必须遵行的道路。要说技术会自发进步,那是言过其实——我们采纳和使用什么工具,都会受到经济、政治及人口因素的重大影响。不过,要说技术进步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并不总是跟工具制造者和工具使用者的意图和愿望协调一致,这可不是言过其实。有些时候,工具对我们言听计从;还.有些时候,我们得去适应工具的要求。

决定论者和工具论者之间的冲突永远不会解决。这一争论涉及关于人类本性和命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争论事关理性,同样也事关信念。不过,有一点是决定论者和工具论者都会同意的:技术进步经常会成为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新的狩猎工具和农耕工具带来了人口增长模式、定居模式和劳动模式的改变。新的交通工具导致了商业贸易的极大扩张和重新组合。新兴武器打破了各国之间的军力平衡。在医学、电磁学、冶金术等各个技术领域,技术突破以各种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改变。人类文明当前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以往使用的技术造成的结果。技术尤其是智力技术会对人的大脑机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更难回答的问题。我们能看到思想的产物,比如艺术作品、科学发现以及文献记录,但是我们看不到思想本身。世界上有大量的肉体化石,但是没有思想化石。爱默生在1 84 1 年写道:“我很乐意心平气和地翻开人类智力发展史,可是,对于这种透明的精神存在,人们迄今为止能够标记出来的脚步和边界又是什么呢?”P059

沃尔特·翁在1982 年出版的影响巨大的研究著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Orality and Literacy)中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评论说,“口语文化”能够“产生强大而优美的口头表现能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一旦书写占据了人们的心灵,口语文化连存在的可能IVP仅伺J”。但是,书面文化“是绝对必要的,不光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对历史、对哲学、对文学作品以及任何艺术都是绝对必要的。实际上,就连对语言本身(包括口头语言)的解释,也是绝对必要的”。沃尔特,翁得出结论,书写能力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人类更加完整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更是必不可少的。书写提高了人们的意识”。

在柏拉图时代以及此后很多个世纪,因书写而提高的意识为社会精英所独占,在字母带来的认知好处扩散到社会大众以前,不得不发明另一套智力技术—一这套技术涉及文字作品的抄写、生产和发行。P069

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按照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 Four Quartets)中的说法,读书要求读者置身于“旋转世界的静止点上”。读者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周围的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抵抗把关注焦点从一个感官信号跳转到另一个感官信号上的强烈欲望。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注意力施加“自上而下的强力控制”,形成或强化反制本能的精力分散所需要的神经连接。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家沃恩,贝尔(Vaughan Bell)写道,“相对不受干扰地专注于单一任务的能力”代表了“我们心理发展史上”一个“奇怪的反常现象”。

当然,早在书籍出现甚至字母出现之前很久,很多人就已经培养出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猎人、工匠、苦行僧,所有这些人都得训练他们的大脑,使之能够控制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读书过程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与注意力高度集中相伴的还有高度活跃而又十分有效的文本解析和含义解释活动。阅读一连串 刷文字的价值不仅在于读者从文字中获得的知识,还在于那些文字在他们头脑中引发心智感应的方式。长时间全神贯注的读书为人们开辟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他们在这片空间中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自己的推论,做出自己的类比,形成自己的思想。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一如他们进行深度阅读。





吴砺


2017.3.12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109

主题

1417

回帖

2264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264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17-3-15 1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存在值得深思!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