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氤氲苗尖寨 文/吴春富 图/桂开英
一缕炊烟在一户人家的瓦屋顶摇晃,又一缕炊烟在一户人家的瓦屋顶摇晃,村庄的炊烟在高山顶摇晃出了一幅浓郁的乡愁风景画。
这个村庄就是位于桐城市大山里唐湾镇800米高山上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苗尖寨。苗尖寨距今有400年历史。寨子现有30来户人家,清一色吴姓,据考始祖明末从江南避难而来,为了少纷扰,躲避到高山凹里,冀望风调雨顺,瞄(苗)准了“二姑尖”在它前方安营扎寨,这是传说中苗尖寨名的由来。在我认为,苗尖寨地处高山顶,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茂盛,苗儿尖尖地往上长。
是寨必有寨门,苗尖寨就有寨门,毛竹做的,飞檐翘角,一边下方还有一个衬托。“人间仙境在此地,世外桃园无他乡。”寨门上的对联暗含了苗尖寨的隔世悠然。进寨一路悬挂的红灯笼,让人不由地想起旧时红彤彤的年。
山高皇帝远,高远,与世隔离的缘故,现今的苗尖寨古村落与古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卧在高山山凹里的苗尖寨,布局规范严谨,现存古屋120余间,房屋内部为上、下两层的木质框架结构,有门楼、主通道、中厅、正堂及东西厢房。屋屋椽脊相连,一个整体。户户弄堂相通,一个大家庭。
城镇化的步伐荡涤乡村,乡愁离我们愈来愈遥远,可在高山顶上的苗尖寨,斑驳的土墙,岁月漂白的黑瓦,门楼子上悬挂的清同治年间““宝婺增辉””匾额,旧时谁家奶奶或太奶奶风光坐过的如今已灰暗了的花轿,还有房屋之间夹杂的桃树梨花,处处是旧物,满眼是乡愁。
苗尖寨地处高山凹,参天的枝条从三面的山头朝向凹里,把个寨子遮蔽得只剩下层叠交错的瓦顶。从两山交错的高处缝隙朝下看,落在凹深处的寨子就像一座古刹。
苗尖寨人家恬淡,一户老夫妻俩坐在屋场子上晒太阳,大爷闭着眼,奶奶专注地看着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吃食。一只冠顶紫红高高翘立的大公鸡特有意思,它紧跟着老母鸡与小鸡,头昂着,目光巡视四方,似乎在防范。
家家户户屋檐边都码着砍成一尺长的柴火,有些人家屋场上还交叉地架着柴火,这让人联想起电视剧里旧时山寨拦截外来者设置的栅栏。
乡愁是苗尖寨的魂,苗尖寨像家一样的温情。锅灶里火舌欢快,锅台边主妇不停地翻炒着翠绿的菜。莴笋,青菜,茼蒿,竹笋已经端上桌来,“当家的”抿着桐城老酒。“来!不见外!搞一盅子!”对外来客喊。这旧时乡村里随处可闻如今再难听到的溢满乡愁的话,在苗尖寨听到,格外的暖融。
如今乡村空巢,中年人都难见到,更何况青春美少女。可是在高山上的苗尖寨却能见到。一位着红衣裳的姑娘系着围裙,套着袖筒,一手挽着一只大扁箩筐,打家里走上坡,嘴里还哼着山歌,后面紧跟着同样挽着扁箩筐的她的父母。
山上不是毛竹,就是茶树,毛竹与茶树之间夹着小路。走着一群谈笑风生的妇女,她们带着草帽,扛着锄头,急促促地往高山上享誉盛名的桐城小花茶基地去。这难得的画面让人不觉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集体时的热闹情形。
坡上高高戳着披挂红绸布代表着乡村风水的五棵松,望一眼就想到童年与带着自己去祈愿的母亲。天蓝得说不出来的纯,蓝天上有悠悠的像棉朵似的云。 这是晴天。
雨天,雨雾在山凹里散不出去,只好遍访各家各户,苗尖寨的男女在家里缩着,女人们纳鞋底聊天,男人们抽烟看天井上面的天。
乡愁在高山顶的苗尖寨氤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