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厦门海与湖之间(九)
二O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二)
回旅馆,翻看美国人伊恩·莫里斯写的《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马睿译,中信出版社,2016.1)。
现在想来,书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之一:只同你说话,却从来不厌恶和厌烦你……为此推论,西方宗教中的牧师和神父真是公众心理疗养师,同你说话,免费,如果你不烦他那一套说教,他们是一本活着的古书,千年以上的古书朗读和解释者,他们使人类不那么寂寞……
这是新时代一个很有雄心的人再次尝试理解我们人类。二千年前宗教创立者做过这样的事,孔夫子做过这事,马克思做过这样的事……那些不满足自己吃吃喝喝度过一生的大雄心的不少人,都尝试做过这件事。这个莫里斯现在想用更简洁图像描述我们人类一些基本特征……
——这是人类,地球上其他动物除了繁衍和吃喝生存本能外,没有多余精力来思考他们本身的社会和社会体系……
让我们听听莫里斯主要论点:
“第二章到第四章,我将用三章的篇幅展示这三种大致先后交替出现的人类价值观体系的现实。第一种体系,我称之为“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我称之为“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种体系,我称之为“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以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化石的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P007
“如果我的能量获取方式决定价值观的观点是正确的,它或许能引出两个结论:(1)道德哲学家们力图找到一个整齐划一的、完美的人类价值观体系的努力是徒劳的,以及(2)我们《不管“我们”是谁》如今视若珍宝的价值观,实际上很可能——在并不十分久远的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变得全然无用。在那个时间点(前提还是如果我是对的,,我们会拋弃这些价值观而进入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后化石燃料”阶段。在本书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些设想,探讨了那种价值观可能的形态。”P007
这个莫里斯显然是个简化论者。牛顿三定律是简化论,爱因斯坦的E=MC2,是对世界的简化;自然界很多规律可用简化公式概括,唯有人类没有一种单一的简化公式可以解释全部;或许用一系列“简化论”组合更接近描述真实的人类吧……
莫里斯理论真正是粗线条。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堂里斯那里变成了人类能量获取的方式决定人类社会文化。这两种理论似乎有些共通,能量获取的方式不正是经济基础文化,不正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只是莫里斯只是人类社会理论中一个新的小小鱼……能想出这样一个看人类社会的新视角,己是有十足的创意了……
莫里斯结论是颇为有趣的看人类的视角。从能量获得方式和数量定义人类社会的角度。外国人看问题总是批判前人,总是想创新,这样人基数若很大,总会有人脱颖而出的……
连续在外面跑,突然再静静地读点新书,如同大夏天烈日下走几小时,突然在树荫下喝上大杯冰镇的啤酒……这是阅读的一点人生 的乐趣吧……
法国人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宛如一部小说》中说:
“阅读对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但任何其他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解释,但却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一种微不足道的秘密的结合,阅读为我们照亮生命之美的矛盾,也为我们揭示悲剧生活的荒诞。我们阅读的理由就跟我们活着的理由一样离奇。”
(三)
12:23,中午乘751公交车前往曾厝安,想下午坐在海边继续看看书。
公交车进入环岛路。大金门岛后面的天空如糊糊白色微黄的云墙,压迫着海面;海面也映上了天空的微黄白色,或是淡黄微白的奶酪色——这很像远看不远处夏天暴雨形成的暗黄色天幕……
12:42,到曾山站下车。这也是海边音乐广场所在地。一位青年女士和一位男士在岸边四五百米长几米宽的鹅卵石堆成的另类小平台上吹萨克斯……这是厦门海滩偶尔会见到的一点艺术气息。不过,我一般都不会呆在音乐演奏人前面,我总觉得别扭,甚至怜惜这些长发飘飘的青年人……中国人怪怪的心态……
走下鹅卵石平台下深落下的大退潮后海滩。这里有几堆小屋子大小巨蛋状的礁石,有一片近三角形的泥沙池。这片上百平米的土灰色泥沙地,再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沙特别细腻,但又像厚厚橡胶皮一样结实,人走在上面只留下极浅的鞋印;最神奇的是这沙面上有黑色细纱子,在沙面上因水冲刷留下的木板暗纹般的无序近似相互平行纹路,散发着十分独特的美感……
现在是厦门海在退潮最低点时期。沿海滩行走。到白石山炮台人工栈道下方的礁石群中。
这里海岸边岩层垂直地面,其断面岩层方向朝西南方。其中有一米厚的泥绿色岩石层,表面经海水冲刷如玉石般的光滑,令我感慨不已。我在福州长乐海边,在福州鼓山上,都看到过这种厚厚绿玉石般夹层岩石垂直于地面——正常解释是,这泥岩层曾是淡水湖中沉淀淤泥,沉入地下被压成岩石,再地壳运动,被挤压竖立……最终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对于泥变成石还好理解,但对于岩石层被大地板块运动像大块夹层蛋糕变形和断裂,实在越过我们的想象力了啊……
我上午看的书是试图描述一万五千年人类的文明史,而这海底岩层却是记录着地球上百万年和上千万年或上亿年的历史啊……这是与我们人类开的另一个大玩笑:我们能感受比我们自身生命长数万数千万倍时间段的事……
退潮后白石炮台下海底,散落着直径十多米的巨型形状的花岗岩石蛋构成的地貌……
人类中的书呆子马克思,竟让自己对人类的历史研究和构想带给了人类近现代社会巨大的变化……而比他出生更早的法国书呆子卢梭的胡思乱想,引起了更早一点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是人类与动物之间巨大区别,其实二千多年前,佛陀、耶稣、孔夫子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相对而言,海边花岗石蛋地貌景观只是自然之力创造的,人类社会却会自己创造自己社会了……
这厦门岛海边的巨型花岗岩石蛋曾让我十分困惑,我原来以为只有冰川遗迹,即冰川将巨石磨成圆形再推他们到海边……可这附近并无高山大川啊……
网上一种解释是花岗石岩层自己先裂成多层冰糖式的方块堆,八个角最易先被风化剥蚀,最终成了准蛋形……或许这能粗粗地解释得通……
走回到海边栈道上,栈道下海水中有两个巨型石蛋只露出顶部,表面有如龟壳裂痕……
我注意到几对从我身边走过的海边拍婚纱照的新郎新娘,新娘多是一手拿着鲜花,一手提着婚纱礼服,新郎官却都是一律边走边看手机,没有一个同新娘说话的……我想起了一两年前一个经典搞笑的图片:婚礼蛋糕上的新郎新娘各自埋头看自己的手机……这现代手机对人类社会冲击比毒品还普及啊……
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法国教育部决定2018年10月起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携带手机。只是我担心法国人是否能真正实施得下去…
现在时代一个特点就是衣服穿不破了,女孩子们穿上人为的磨破和磨烂牛仔长裤……而过去衣服上有洞是绝对要补上补丁的……审美价值观念也变化了……
我来到了海岸边巨石碉堡附近,这里海滩上有超过球场面积的黄色巨石石阵,可我过去不记得是否走到过这片石阵之中……或许今天是大退潮,它们之间我第一次穿行其中……
仿佛上帝手捧着巨大的黄色桃酥,失手将它跌裂成众多的碎块,散落在在这一小片海滩上……
大海给这片黄色巨石块阵表面不同程度刷上黑漆般的颜色……最前端一块长有二十多米巨石一个垂直海水侧面,被海水洗出了不规则的十多道黄色裂隙,而它整体因海水周期性的浸泡如黑漆一样发黑,它看上去如黑白条纹相间的巨大蓝鲸下巴露出海面……
这片海水中有一组只露出部分上表面的黑色巨石,高低不平,白色的波浪不时轻抚漫过它们的不同曲面的面孔,在它们之间间隙中咏唱着,摇摆着,海水在这片光滑表面岩石上和岩石间千变万化舞姿曼妙,似乎要与人间最美的舞蹈与相试……
这是我第二次在厦门海边为海边巨石间海水所展现的舞姿所感动……
一块黑色的巨石中间有一个二三平米凹槽,有海水在此形成了小天池,水底长满了青苔般的绿色水藻,透明海水与鲜艳的绿色对比强烈……
我坐在一块巨石上一个多小时久久不愿离开这里……
看!前方海水中三块相邻孤独巨石,海浪先是白色的浪漫过第一块孤背,落入两石之间的凹陷,再翻过第二块巨石平坦表面,再落入与第三块巨石间裂隙,继续上升翻到第三块巨石倾斜更高更宽坦斜面上,中途停止,再退下去……海水绿碧和洁白的泡沫在旋转摇摆……人类的舞蹈美真是不及她们的运动舞姿美啊……
虽然走过几十次这条海岸线,却是第一次站在这片巨石阵中观看白色海浪与巨石之间白衣舞衣飘摆……不知人类舞蹈家们,是否曾经从海浪在岩石间的舞蹈中获得过灵感……中国有猴拳、蛇拳、鹰拳,这都是中国武术从动物攻防技术吸收灵感……
这里有一块黄色巨石十分像西方国家一种满脸皱纹的狗头……
我在海边巨石阵中静静地呆了两个小时……突然海浪在一片岩石中发出“呯”一声巨响,将我惊醒……海水已涨潮了,我该继续前行了……
5:34,步行到木栈道区域。这里高出海面数十米。右侧天空如一片灰朦朦灰墙,向海面倾斜的灰墙……海面也同样的灰色,只是带着一点微碧色,海天分界处勉强可以分辩。这里沙坡约有40度。这在高处看凹下去海面,很有些气势,这段海岸线长约二三千米,大海成了暗灰碧色大型舞台,只是舞台上只有五六只小渔船,而且只有一只在发出突突声音和移动……而海浪则是一段一段依次到达沙滩并发出拍岸声……
这里土红色木栈道,暗黄沙坡,长长沙滩底部有粗粗的白色浪花,扁长的海面,海面右侧海天微微可辨……天色半幽暗中,这片厦门海岸则是另一种很有气势的海的立体的画面……
现在海天交界处极朦胧的透出几处若隐若现的线状黄色灯光……
吴砺
20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