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5|回复: 0

[散文] 《人的宗教》(二)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 13: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宗教》(二)



“有一个瑜伽信徒的故事,他坐在恒河岸边沉思时,看到一只蝎子掉入水中。他用手把它舀起来,却被咬了一口。蝎子又掉人河中。瑜伽信徒又把它救起来,又再度被咬。这样的过程又重复了两次,这时一个旁观者问那瑜伽信徒说:“为什么你一直救那只蝎子,而它的报恩只是咬你?”瑜伽信徒回答道:“蝎子的本性就是要咬。瑜伽信徒的本性是他们尽其所能来帮助其他的生物。‘p048

“灯光,”《薄伽梵歌》说,“是不会在无风的地方闪动的。”p053

或者换一个没那么严肃的暗喻吧。印度教徒说,一般人心灵运动的规律性,是有点像一只发狂的猴子在笼子内腾跳一般。不,更有过之呢;乃是像一只喝醉了的、发狂了的猴子的腾跃。就算是这样我们还是未曾表达出它的不安性;心灵像是一只得了舞蹈症喝醉了的发狂的猴子。不过要对我们的主题公平,还得更进一步来说明。心灵像刚被黄蜂咬过,得了舞蹈症喝醉了酒的发狂猴子。P056

这乃是退休的阶段。只要有了第一个孙子之后,个人就利用老年牌照,从他向来决意承担的社会责任中退隐下来。二三十年来社会已经征收了预期的费用,现在接下来是轻松的时候了,否则生命就会在未被了解之前即结束了。到目前为止社会需要个人去分工合作;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思考、无间断地寻思生命的意义。这并不令人厌恶;游戏本身即带来它自身的满足。不过难道人的精神就永远这样签约卖给社会吗?开始自己真正成人教育的时间已经到了,去发掘我是谁,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我”与之多年来亲密相处却仍然充满不可解释的怪癖、无可理喻的奇想以及非理性冲动的陌生人——其秘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生来要工作和挣扎,虽然各有其部分的快乐和哀伤,但却活得太短促了,一代又一代像浪花般短暂地上涨,然后打在岸上碎了,消退成为无名的死亡的伙伴。去发现存在奥秘的意义乃是生命最后的挑战。

在传统上,那些最为这种精神探险所引诱的人被称为“林栖者”,如果妻子愿意也可以夫妇同行,妻子不愿,丈夫就一人独行一他们辞别家庭、家的温暖和束缚,投入森林的孤寂中,开始自我发现的课程。他们的责任终于只是针对自己了。“事业;家庭、世俗生活,就像青年的美貌和希望以及成熟期的成功等等,现在都被抛到脑后了;只留下了永恒,也因此心灵转向永恒——不再是此生的苦差和忧心,它们已像梦般来了又去地不见了。”,2e‘退隐朝星星之外看出去,不是朝村子的街道看去。是编织出一套哲学,然后将之转为生活方式的时候了;是超越感官去发掘隐藏在自然界下面的真实并与之共处的时候了。

退隐之外,真正到达目的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云游者的境界,《薄伽梵歌》把他界定为“一个既不恨也不爱任何一切的人”。

现在朝圣者自由返回到世界中来了,森林锻练的意旨已经完成了,时间和地点已经丧失了它们的约束力。若非四海为家的话,在这整个世界上,一个人能够完全自由 地到哪里去呢?印度教徒把云游者比作是一只野雁或天鹅,“没有固定的家而浪游着,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雨云一同迁移,又回到南方来,以每一面湖或一湾水为家,处于那无限的、无边界的天空覆盖之下”。如今市场也变得似森林般宜人了。不过虽然云游者回来了,却变成了不一样的人。发现了完全从一切限制中释放,云游者学到了把有限我持续地消解,不让它遮蔽了那无限。

决非要“成为某种人物”,云游者的意愿刚好相反:为了让自己从根源上融人全体,在表面上他要维持做一个全然不起眼的人。我们怎么容忍自己再度以个人身分分出现,戴上面具去遮蔽内在自我的纯净与光辉,恢复一个有限自我的姿态与装扮呢?适合这种完全自由的外在生命是做一个无家可归的托钵僧。别的老年人会设法做个经济上独立的人;云游者则想完全与经济切断关系。在这个地球上居无定所、无职责、无目标、无所有,没有身体愿望。装腔作势的行为也不再出现和干扰他了。社会上的各种炫耀做作,在这里也找不到滋生与介入的机会。一个手持托钵站在他从前仆人后门口的人,是再也没有骄傲可言,而且也不作他想。P062

印度教多少世纪以来就与耆那教徒、佛教徒、袄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以及基督徒共同分享土地的事实,或者可以帮助解释,那通过印度教而不是其他伟大宗教,所产生出来的一个最后理念:那就是,她坚信各个不同的主要宗教乃是通向同一目的的不同途径。把得救当作是任何一种宗教的专利,就好像主张神只能在这一房间找到而在隔壁就找不到,神是这样的打扮而不是那样的打扮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追随其自己文明土地上源起的道路;那些绕着山转,想带领其他人到他们道路上去的人并非是在爬山。虽然在实践上印度各教派常常极端地缺少包容性,但在原则上,大多数态度是开放的。在早期,吠陀就宣说印度教的经典主张,认为不同的宗教乃是神向人心说教的不同语言。“真理只有一个;圣人以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而已。”

生命之山,可以由任何一边去攀爬,可是到达山顶时各条途径就会合而为一了。在基础上——神学、仪式及组织结构这些山丘底部,宗教是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以及集体的癖性上的不同,都会造成其起点上的分歧。这完全不必叹惋,反倒是好的;它增加了人类整体冒险的丰富性。人生难道不是因为儒家、道家、佛家、穆斯林、犹太教徒以及基督徒的贡献而来得更有趣吗?“多么艺术化呀,”一位当代印度教徒写道,“有空间来容纳那么多的不同——多么丰富的结构呀。比起上天只规定一种防腐性地安全、排外、正统的方式,这可要有趣多了。虽然神是单一的,它却好像是在多样性中找到了娱悦。”(41)但是超越这些分歧之外,同样的目标在召唤着我们。

要证明这一点,19世纪的一位印度教圣人,依序透过好几个世界伟大宗教的实践来追寻神。他轮流通过耶稣基督、无形象而由神主导的古兰经教训以及印度教之神的各种具体化形象,来找寻神。在每一例子中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样的神(他报告说)其所显现出来的,有时化身在耶稣身上,有时通过先知穆罕默德在说话,有时以护持者毗湿奴或者以完成者湿婆的面貌出现。通过这些经验就产生出一套对于伟大宗教在本质上统一的教导,并构成印度教在这一论题上的最高尚的声音。由于说话方式在此地也如观念一样重要,如果我们把这一节余下的篇幅用拉马克里希纳自己的话来说而不去试图重述,我们将更能接近印度人的立场。

\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所有的教旨皆只是许多条路而已,任何一条路并非就是神自己。的确,吾人如果全心全意地跟随任何一条道路都可以到达神那里。吾人可以从正 面或者从侧面 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  怎么吃都会一样甜。

水,作为单一的和同样的物质,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名字 来称呼它,一种叫它是水(water),另一种叫它作eau,第三种是aqua,更有一种是pani,那惟一的永在——智慧——妙乐者同样是被有些人呼为神,有些人称为阿拉,有些人称为耶和华,还有些人则称作梵天。

正如人可以经由梯子或竹杆或楼梯或绳子到 顶,接近神的工具和方法也是不同的,世界上每一种宗教都是表现这些方式的一种。

在别人屈膝的地方,你要躬身礼拜,因为在这么多人经年累月祷告的地方,仁慈的神必会现身,他是慈悲无比的。

救世主是神的使者。他有如一个强大君王的副手。当某个遥远的省份发生动乱时,国王就会差遣 手去平乱一样,当世界任何角落宗教衰亡的时候,神就差遣救世主到那里去。他乃是独一及同一的救世主,投身进生命的海洋,在某一处升起来,名之日克里希纳,又潜入水中在另一处升起来名之日基督。

每一个人都应该追随他自己的宗教。基督徒追随基督教,穆斯林追随伊斯兰教,依此类推。对于印度教徒来说,那古老的道路,亚利安圣人的道路乃是最好的。

人们用疆界来分隔他们的土地,但是没有人能够分隔开那头上覆盖一切的天空。那不可分割的天空包围了一切,也包含了一切。无知的人会说,“我的宗教是惟一的,我的宗教是最好的”。但是当一颗心被真知照明,它知道越过这些派别和教徒的战事之上,乃是那不可分割的、永 恒的、全知的妙乐。

一位母亲,在照顾她病了的孩 子们时,给一个孩子米饭和咖哩,给另外一个孩 子则是面包和牛油,主也同样为不同的人铺设不同的道路来适应他们的天性。

有一个人崇拜湿婆,可是恨所有其他的神祇。一天湿婆婆向他现身说:“只要你恨其他的神,我将永远不会喜欢你。”但是那人仍然毫不动摇。几天之后湿婆又再度向他现身说:“只要你还在恨,我永远也不会喜欢你。”这一次他的身体一半是湿婆,另一半则是毗湿奴。那人一半高兴一半不高兴。他把供奉放在代表湿婆的那一边,而在代表毗湿奴那一边则什么也没有供奉。于是湿婆说道:“你的固执是无可救 药的了。我,以这两种面貌出现,是想说服你,所有的男女神衹都只不过是惟一绝对的梵天之不同面貌罢了。”p084

印度教徒趋向于把锡克教徒(Sikhs,字面意思是信徒)当作是他们自己大家庭中有点不听话的孩子,不过锡克教徒却不承认这种说法。他们把他们的信仰看成是,出自一项原初的神之启示而开创的另一新宗教。P085

如果双方同意协调彼此的差异,大概也不可能在锡克教之外找到更合理的神学折中方案了。在保留印度教的永恒的真理上,传授给南纳克的启示肯定了那超越人所想像的至高无上而无形无相的神的终极性。不过,在保留伊斯兰教的启示上,它扬弃神的化身、种姓差别、把形象作为崇拜的辅助手段以及神圣化吠陀的观念。虽然在这几方面与印度教分离了开来,锡克教的启示却回过头来支持轮回的教条,而不同于伊斯兰教。P086

佛教的建立,始于一个人。到了这个人的晚年,他的教义在印度如火如茶地传开了,王侯们拜倒在他面前,人们到他那里,就好像到耶稣面前一样,询问他是什么。多少人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你是谁?”像名字、出身和家世,而是“你是什么?你属于什么样的存有层次?你代表了哪一种人?”当然不是凯撒,不是拿破仑,更不是苏格拉底。这种人只有两位:耶稣和佛。当人们怀着疑惑来到佛面前,他给的回答为他整个的教义提供了一个身份。

“你是神吗?”他们问他。“不是。”“一个天使?”“一个圣人”““不是。”“那么你是什么呢?”

佛回答说:“我醒悟了。”

他的回答变成了他的头衔,因为这就是佛的意思。梵文字根budh含有醒来和知道双重意思。那么,佛,意思就是“启悟了的人”,或是“醒悟了的人”。当世界上其他的人都被包裹在沉睡的子宫中,处于自以为是清醒的人生而其实仍在梦境的状态时,他们之中的一个把自己nH醒了。佛教开始于一个摆脫了迷乱、瞌睡、日常知觉像梦般妄想的人。它开始于一个醒悟来了的人。P091

经过45 年艰苦的教务之后,大约在公元前 483 年他80岁的时候,佛陀在铁匠肯达家中吃了猪肉干泄肚而死。甚至在临死时他的内心还在为人着想。在垂危的痛苦中,他想到肯达可能会觉得对他的死要负责任。因此,他最后的要求是,请人告诉肯达,在他漫长一生中吃过的饭食,只有两次特别给予他最大的幸福。一次是在宝树下吃的米粥的力量令他得以成道,还有这一次为他开启了涅槃的最后一道门。这就是《西藏生死书》中所保留的死亡榻上的景象。合起来它们表达了一个人步人一种“观念和意识停止存在”而没有一点点抗拒的情况。他的告别词中有两句话流传至今历久不衰。“l切组合的事物都会腐化。勤劳地实践你自己的救赎。”p097

读到佛陀生命的事迹,不可能不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接触到一位旷世伟人的印象。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明显的尊敬,而读者也很快会像他的徒弟们一样,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某个几近于智慧的化身。

或许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由 此使他一方面不致于感伤多情,另一方面又不会对人无动于衷。他毫无疑问地是旷世最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之一,在这一点上再也没有人比他更像苏格拉底了。面对每一个问题,他都能作冷静而不偏不倚的分析。首先,问题被分割成其组成的部分,之后再按照逻辑的、结构的次序重新加以组合,使其意义和重要性清楚暴露出来。他是擅长对话和辩证法的大师,冷静而充满自信。“在与人辩论时陷入混乱和窘迫——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p097

说佛陀是一位谦虚的人,或许并不正确。约翰·海(John Hay)做过林肯总统的秘书,他说把林肯当作是谦虚的人简直是荒谬,又说:“伟大的人没有是谦虚的。”当然,佛陀觉得他已经上升到远超过当时任何人所能企及的理解层面。在这方面是他坦然接受了他的优越性,并且生活在由此所得的自信中。但是这跟虚荣和毫无风趣的狂妄不大相同。P099

对佛陀的赞词充斥于经文中,这无疑有一个理由,就是没有任何描述能够完全满足他的弟子们。文字已经用到了极限,他们师父的奥秘本质仍旧深不可测,因为那是思想无法领悟,语言也无法表述的。他们能够了解的部分就对之崇敬热爱,但是却有太多东西是他们无法希望穷尽的。直到最终他都仍然是半明、半暗、不让人完全理解。因此他们称他为释迦族的沉默圣人( Sakyamuni),象征某种超出语言和思想的东西。他们称呼他“如来”,“真理一赢得者”,“彻底启悟的人”,因为“惟独他面对面地透彻了解和看见了这个宇宙。”“如来是深刻的,不可测度,难以了解,甚至于像海洋一般。”p101

佛教这个宗教,后者是必须通过由 之而成长的印度教背景来看。但与印度教不同的是佛教在短期间就完全成形地出现了,前者则是出自缓慢,大部分是觉察不到的精神累积。佛教大体而言是一种反对印度教的堕落而兴起的宗教——一种印度的新教,不仅仅是因为新教这个字在强调见证了某种东西来意义上,也同样在其日后的意涵上,强调对某种东西的抗。佛教从印度教吸取了它生命的血液,但是在反对普遍的腐败上,佛教有如鞭子一般,先收回而后挥出,加以痛击。P101

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提示了它们的因子存在于人的构造中。其中之一是权威。神圣权威我们姑且不谈,而单就人方面来看,首先遇到的就是专业区分的问题。宗教的复杂性绝不逊于政治或医学。因此某些人在精神事务上的才能和持续的努力,会令他们提升到一般人之上是合理的;人们会寻求他们的意见并且一般都会听从。加上宗教在制度与组织方面,需要一些行政机构以及居于权威位置的个人,这些人的决定是举足轻重的。

宗教的第二个通常特色是仪式,这实际上是宗教的摇篮,因为人类学者告诉我们,人们在想清楚宗教之前就用舞蹈来表现他们的宗教了。宗教兴起于庆祝和其反面——丧亡,两者都要求集体的表达。当我们受打击或者极端地欢乐时,不仅想要与他人同在,所用的方式还要使得交流的结果超过个别行为的总和一这样才能消减我们的孤独。这种行为并不仅仅限于人类。在泰国北部,当太阳最初照射树梢之际,长臂猿族集体用降半音的音阶哼唱着,手牵着手,在顶端的树枝猝降而过。

宗教可能开始于仪式,可是很快地,人们就要求有个解释,之玄想就成为宗教的第三个特色。我们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呢?——人们对这些问题要求答案,

第四个宗教的特征是传统。就人类来说,是传统而不是本能保留住了前代所学,并传留到现在,来作为行动的样板。

宗教的第五个特色是恩宠,亦即信仰——往往在事实层面上难以成立——绝对真实终究会在我们这一边。宇宙根本而言是友善的;我们在其中能感到安适。“宗教说,最好的东西是比较永恒的东西,也就是那在宇宙中掷最后一块石头、说最后一句话的东瀏。。fJ2I

最后,宗教在奥秘中出入。由于人本身是有限的,人心无法开始去探测对之有吸引力的“无限”的深度。

这六者——权威、仪式、玄想、传统、恩宠以及奥秘——每一种对宗教都非常重要,但是同时每一种也都可能妨碍宗教的工作。佛陀在世时的印度教就是如此,这六种都有份。P103














吴砺

2018.8.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