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9|回复: 0

[散文] 《人的宗教》(四)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 13: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宗教》(四)



“错误开始于它的名称。一直到最近它都被西方称为穆罕默德主义,这不单是不正确而且是冒犯性的。穆斯林说,它不正确,因为穆罕默德并没有创造这个宗教,神才是创造者,穆罕默德只不过是神的使者罢了。尤有进者,这个名称之所以有冒犯性,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伊斯兰教的焦点在人而不在神。把基督教依基督来命名是恰当的,他们说,因为基督徒相信基督是神。但是称伊斯兰.为穆罕默德主义就好像称基督教为圣保罗教一样。这个宗教的正确名称是伊斯兰(Islam),从字根 s-l-m演变而来,主要的意思是“和平”,不过还有“屈从”或“顺从”的第二层意思,它的全部意义是“当一个人的生命顺从了神,和平就会降临。”世界上只有两个宗教参迭基墮璺去修成的特性来命名的:一个是佛教,以佛为觉醒之意,另一个即是伊斯兰教;在后者,所要修成的是生命对神的完全顺服。遵循伊斯兰的人就称之为穆斯林(MusJims)。P240

经过婚后15 年的预备,他才开始了他的宗教职务。麦加城外有一座名叫希拉(Hira)的山,山中有一个山洞。穆罕默德需要孤独,就常常去那里。凝视着善恶的奥秘,他不能够接受当时视粗鲁、迷信及兄弟相残是正当的行为,“这伟大燃烧的心,如一个伟大的思想的火炉般沸腾着,慢慢地烧滚着”,正在走向神。‘’p243

那么,为什么《古兰经》作这样的要求呢?原因之一,禁食令人思想,正如每一位遵守赎罪日的犹太人会证实这一点。其次,禁食可以教人自我约束;一个能够忍受得住如此需求的人,在其他时候要控制食欲就相对容易些。禁食可以强调受造物对神的依赖。据说人是有如玫瑰花瓣般地脆弱的;可是,他们还要自以为是。‘禁食把人召回到一己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之中。只有那些经历过饥饿的人才会知道饥饿是什么。一年之内禁食了29天的人,下次在接近一个饥饿的人时,就更能够仔细地听取对方说些什么了。P266

我们一直以为伊斯兰教铁板一块,其实不然。像任何宗教一样它是有分歧的。主要派别有主流逊尼派(“传统主义者”占全部伊斯兰信徒870/0)和什叶派(穆罕默德的女婿的“拥护者”,什叶派信徒相信他应该直接继承穆罕默德,却三次都被忽略,最后被指定为穆斯林的领袖,但却被谋杀了)。由 地理上看来,什叶派聚集在伊拉克.和伊朗一带,而逊尼派则分布在西部(中东、土耳其和非洲)及东部(横过整个印度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横过马来西亚,进入印尼,单单这一地区就有为数超过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P277

在人的生命中有四个危险区域,如果失控的话就会造成无尽的麻烦:暴力、财富、性和语言。在动物的层次,这些都受到很好的箝制。有两项根本是很少出现问题的。语言没有产生问题,因为动物沟通的能力不足,根本不会有严重的欺骗。财富当然也一样,因为要在这方面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财富的追求所需要的预见和持续贪欲的程度,在动物国度是没有的。至于说性和武力,也不构成严重的问题。周期性使性不至于变得执迷,内在的机制克制住了暴力。除了蚂蚁是奇异的例外,物种内部的战争很少发生。当它发生的时候,通常物种就会自我毁灭了。

可是在人情况就不同了。嫉妒、怨恨和复仇能够造成暴力,除非将之控制住,不然就会把社群撕得粉碎。谋杀所挑起的家族仇恨可以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性,如果冒犯了某种禁忌,所引起的激情可以强烈到毁灭整个社群。盗窃和撒谎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想像人们在这几方面都得以任意胡为的社会,但是现今人类学研究了整个地球之后,并没有找到这样的社会。显然地,就算曾经尝试过全然放任的话,其发明者也未曾生存下来可以供人类学家研究。或许在此,远超过在别处,我们见到了人类不变的常数。巴黎人是邦哥地人(Bongolanders)的堂兄弟;20世纪老于世故的人与原住民有亲属的关系。但如果历史要继续下去,所有的人都必须控制他们的胃口。P308

\西方文明有两个信念要归功于一群我们称之为先知的杰出人物,远超越归功于任何其他人。这两个信念是:(1)任何人民的未来大都有赖于其社会秩序的公正;以及(2)个人要对其社会的结构以及个人直接的行为负责任。P309

虽然犹太人能够在他们的受苦中找到意义,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就在这里结束。它的顶峰乃是在救世主信仰( Messianism)。

我们可以通过一项显著的事实进入此一概念中。进步的观念一相信生命的情况能够改善,历史在这一意义下,得以前进到某种地步一乃源自于西方。至于说其他民族有这一想法,则是他们从西方得来的。P318

因此我们回到潜在救世主的主题,它乃是希望。进入到基督教中,它就变成了基督第二次来临的形式。在17世纪的欧洲,它表现为历史进步的观念,而在19世纪,它在即将来临的无阶级的社会美景中,使用了马克思的术语。不过无论我们在犹太人的、基督徒的、俗世的或异端的版本中所了解到的,其潜在的主题则是同样的。“将会有美好的一天!”如实地说出了这个意思。马丁。路德·金从先知以赛亚那里取得他的意象,在1968 年华盛顿游行的人权运动中,对二十万人的演讲词优美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今天,我有一个梦。

我梦见有一天每一个山 谷都将被高扬,每一个山丘和高山都将被压低,崎岖不平的地方会被理平了,弯曲的地方会被弄直了,主的荣耀将会展示出来,而所有一切众生都将一同看到。P322

从引见这样的小事到死亡引发的心灵创伤,仪式能安抚生命的转变,也许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做到。不过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在快乐的时候它能够加强快乐的经验,而把欢乐提升成为喜庆。这方面的例子是生日、结婚之喜,以及最简单的一顿家庭晚餐。在这一日最好的一餐饭中,或许这是一家人在一日中第一次轻松地聚在一起,饭前的祷告可以比赛跑的起点更重要。它能使这个场合神圣化。与沉重的负担相反,它神圣化了日常的欢乐。P324

。在整个犹太教中都有这双层主题:我们应该享受生命的美好,同时我们与神共享以增加它的乐趣,正如我们感受到的任何欢乐,都会因为与朋友分享而增加一样。P325

,犹太教把过去的记忆当成是无价之宝。一切宗教中,最富历史心灵的犹太教,发现神性和历史是分不开的。P325

当我们从迄今一直在谈论的早期基督教,转到今天的基督王国中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教会分成了三大支派。罗马天主教集中在罗马梵蒂冈并 由 之传播出去,一般而言,它支配了中欧和南欧、爱尔兰以及南美洲。东正教在希腊、斯拉夫国家、独联体部分国家皆有其主要影响力。新教则支配着北欧、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美洲。P374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留意到的是在原初世界中尖锐区分的缺失,其实,另一项缺失更为明显;那就是缺乏一条线把这个世界,从一个监督它和对抗它的另外一个世界分割开来。在历史的宗教中,这种区分脱颖出来,并且发生了很大的作用。

柏拉图代表希腊宗教以哲学的角度发言,提出把身体当作坟墓的说法。希伯来经文把创造出来的世界与一个神圣的、正义的、超越的神来对比。对于印度教来说,世界是幻影,只有极有限的真实性。佛陀把世界比喻为一座着了火的房子,逃离它是绝对必要的。一项伪经文记载耶稣说,“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却不要在上面造房子。”《古兰经》把世界比喻成很快就会被收割,或变成稻草物。在日本Taishi师父称世界是谎言,只有与之相对的佛陀才是真实的。贬低世界的价值,在历史的宗教中是很明显的。P405

在此项探究结束之际,我们所要提示的最显然的问题是:从这项探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究竟有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呢?

如果我们一路上没有学到一些事实那才怪呢:什么是瑜伽,佛教对生命混乱原因的分析,孔子对君子的理想,阴 阳符号的意思,“伊斯兰”的字面意思,出埃及对犹太人的意义,“福音”如何令早期的基督教徒振奋,等等。这些事实是不能小看的;一个储藏丰富的心灵,对那迎面而来的世界增加了兴趣。不过就只有这些吗?

在阅读本书时,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老问题或者又呈现了新的迫切性。现在三个这类问题浮现了出来,我们对它们的思考将作为这项研究的结束。第一,我们要如何以完形( gestalt)或模型来安排我们所研究的各宗教?经过个别地聆听了之后,我们现在如何来看待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呢?第二。它们对广大世界是否集体地有什么话要说?即使它们彼此有差异存在,在任何重要事务上,它们是否能以一致的声音发言呢?第三,处于一个宗教上多元化,乃至到底还是不是宗教的这样一个世界之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

宗教之间的关系

对于如何以模型安排这些宗教的问题,有三个答案自动出现了。第一个立场,主张在世界宗教中,一个宗教优于其他宗教。现界的人们,彼此间的了解增加了,这样的回答比过去少了,不过就算如此也不应该就此摒弃不谈。本书第一章中曾经引述汤因比的话说,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有足够的知识,使他可以有信心说,一个宗教是否优于其他宗教——问题仍然是敞开着的。不错,本书没有找到什么足以特许一个传统高于其他传统,但这可能是因为本书的类别所致:它在原则上避免作比较。即使在宗教的比较研究上,也并没有任何要求说,各宗教要在竞争剧烈的赛跑中,一定冲过读者关怀之终点线来决定谁胜过谁。

此一立场是诉诸于我们对人类一体性的渴望,可是一经审查,却证明了它是三个立场中最为靠不住的一个。因为一旦超出于含糊的一般性之外一像“每一宗教有某种版本的黄金法则”,或“我们大家都一定相信着某种东西”,如一位国会议员在一次对英国教会的祈祷书问题中,在众议院进行激辩之后鼓起勇气说的那样一这一立场就不能成立,因为各个宗教对于什么是根本的,什么是可以商量的,意见纷歧。印度教和佛教在这个问题上分裂,正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堪培尔(Alexander Cam吵ell)在19世纪基于新教各派共同接受圣经是信仰和组织的模范,企图搞大团结。他吃惊地发现,各教派的领袖并没有准备好让步,来承认他所提出的团结原则比他们个别不同的信条更为重要;他的运动结果是增加了另一个教派一“基督的门徒”一列入新教的名册中。世界性规模的Baha’ u’llah传道会(又译大同教)也是遭受到同样的命运。Baha’ u’llah源自于希望团结那些持有共同信仰的主要宗教,结果也变成众多教派中的另一教派。

因为这两个立场的动力是来自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个单一世界宗教,但是我们最好得再提醒自己注意在宗教方程式中人的因素。有人就是要有他们自己的信徒。他们宁可做自己那一群人的首领,不管人数多么少,也不愿在最大的宗教结社中做副手。这暗示着如果我们发现明天只有一个宗教,很可能再过一天就变成两个?。

第三个观点,把宗教间相关连的方式比喻成染色玻璃窗,其各部分把太阳光分成不同的颜色。这种类比,容许宗教之间颇大的差异,而并不宣判它们有各自相对的价值。如果世界上的人,彼此在气质上各有不同,这些不同就很可能影响到精神对他们显现的方式;好比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用启示的语言来说,要神的启示就必须以个别听者的方言来表述。《古兰经》在Surah14:4中所讲的几乎就是这个意思:“我派出的使者都是会说他人民语言的人,这样他就可以为他们把(信息)说清楚。”

提过了世界宗教可能成形的三种明显方式之后,我们转过来看他们集体地对广大世界有什么可说的。P417

当我们转到视野上面来时,有关智慧传统对事物终极性格的描绘,此处只说三点就足够了。

宗教一开始就向我们保证,如果我们能看到全面的景象,我们就会发现它是比我们一般常态以为的要更为整合。生命没有给我一个整体的视野。我们所见的是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而自利也把我们的看法奇怪地扭曲了。最接近我们的东西其重要性被过分夸大了,而其余的我们则以淡漠的冷静态度视之。生命有如一张极大的挂毡。我们却从其反面来面对它。这使它的外表看来像是线和结的迷魂阵,其大部分看起来都是混乱不堪的。

从纯粹属于人的立场来看,智慧传统乃是人类最持久而认真的企图,要从挂毡的迷魂阵这一边去推测其正面的图案,来赋予整体以意义。由于图案的美与和谐乃是出之于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而我们只能看到图案的碎片,故图案所赋予那些部分的意义,在一般常态情况下就看不到了。与一张画的各部分所暗示的相类似,我们几乎可以说那归属于整体的正是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所在,其“合一”的主题交织在它的每一表达中。佛教徒把手掌合并,象征克服二元性,而不二吠檀多派(Advaitic vedantins)则完全否定二元性。P419

在万物一体以及其不可计量的价值之外,乃是智慧宗教传统的第三个报告。真实被无可避免的奥秘所浸润;我们生来就是置身在奥秘中,我们生活在奥秘中,我们死于奥秘中。在此我们必须再一次把我们的世界从时间的贬值中拯救出来,因为“奥秘”已经与侦探小说中谋杀的神秘联系起来,由于后者是可破解的,就根本不是神秘的了。对于人的心灵而言,奥秘是那类没有解答的特别问题;我们懂得愈多,我们就愈是觉察到有更多我们不了解的因素与之有关。对于奥秘,我们所知的,以及我们明白到我们所不知的两者并进,知识的岛屿愈大,惊奇的海岸线就愈长。正如量子世界,我们愈是了解到它的形式结构,那个世界也就愈变得陌生。

万物比它们外表看起来要更为整合、更为美好也更为神秘;这种状况所展现的,正是智慧传统的各项报导所有的最大公约数。当我们再加上它们为伦理行为所建立的基线,以及对人类品德的说明,我们会想,是否有一个更智慧的生命纲领被构思出来了。在宗教生活的核心,有一种特别的喜悦,这种快乐结局的前景,是从必要的痛苦中开花结果的。带着人类的困难将被衷心接受而克服的允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这种喜悦的暗示。当它到来的时候,我们竟不知道到底我们的快乐是世上最难得的还是最普通的东西;因为在一切尘世上的事物中,我们都能找到它,将它给予人,并且接受它,却无法保住它。当我们拥有这些提示时,似乎如此快乐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回想起来,我们会惊诧伊甸园中这样的黄金有;少本该是我们的。宗教告诉我们,人类的机会在于把偶尔瞥见的洞见转化为长存的光明。

不过,世界一般而言,特别是现代世界是不会相信这种对事物的看法的,它没有如此主张的勇气。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宗教究竟是个好字眼或是坏字眼;究竟(如果结果是好字眼)我们要站在某一个宗教那一边呢,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切宗教张开我们的手臂:我们要如何在一个被某些神圣的和某些世俗的意识形态所撕裂的多元世界中自处呢?

我们聆听。

聆  听

如果一个智慧传统要认领我们,我们以聆听它来开始。不是非批判性地,因为新的情况教我们新的责任,而每一有限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有瑕疵的。可是我们仍然带着期盼聆听它,知道它拥有的真理在人一生中是无法将之包容尽的。

不过我们也聆听其他人的信仰,包括俗世论者。我们之所以首先要聆听,正如本书一开始就指出的,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如此。今天的社群不能只是单一的传统;它乃是星球。世界日渐缩小,了解乃是和平惟一能够找到的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科学所导致的消灭距离。今天有谁能站起来准备接受庄严的万民平等呢?有谁能绝对排除把外国的等同于次等的那种下意识倾向呢?我们当中有一些人经历了这最血腥的世纪而活过来了;但是如果它的折磨将是出生的阵痛,而不是死亡的挣扎的话,本世纪的科学进步必须要在人类的关系上有相当的进步与之匹配。那些聆听的人是在为和平而努力,一种建筑在了解和相互关怀上的和平,而不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霸权上的和平。因为,至少在如人类如此伟大信仰的固有高贵领域中,了解带来尊重;而尊重为“爱”这个更高的力量,作出了准备。“爱”,这惟一能熄灭恐惧、疑心和偏见的力量,它也能提供给这渺小而珍贵的地球上的人们,可以彼此成为“一”的方法

那么,“了解”能导致“爱”。反过来亦然,“爱”导致“了解”;两者是交互为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聆听去了解,不过我们必须也聆听去把各个智慧传统都嘱咐的同情心付诸实行,因为没有去听对方是不可能彼此爱对方的。如果我们要对这些宗教真诚,我们就必须深刻而注意地倾听别人,就如同我们希望他们会这样倾听我们一样,默尔顿(Thomas Merton)说明这一点,指出神在三个地方向我们说话:在经文中,在我们最深的自我中,以及在陌生人的声音中。我们必须有接受以及给予的雅量,因为再也没有比只说而不听更能把他人非人化的了。

愿耶稣的名受祝福,他说:“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也要这样待人。”也愿佛陀的名受祝福,他说:“凡人立意要,就可能到达最高境界——不过他必须热切地学习。”如果说我们没有在这些意见上引用其他宗教,那是因为它们都是异口同声在说这些话。P422”



吴砺

2018.8.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