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回复: 0

[散文] 《社会中的宗教》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6 1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中的宗教》




    翻阅《社会中的宗教》/(美)约翰斯通(Johnstone,R.L,)著;袁亚愚,钟玉英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5

    据中文译者介绍说,这本书“是一部历三十多年而不衰的美国大学宗教社会学的标准教材”。从1975年首版,到这本中译本已是2007年第八版。

    在美国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中,一本关于宗教的书籍能被教育界广泛长时间认可,这意味着什么?这本书那一定是观点绝对的“中庸”,作者像走在上百上千国家制造的不同类型地雷形成的混合雷场中穿过,还没有被不被炸翻……

    这本书的语言,让我想起各国政府发言人电视机上面无表情的讲话方式……这本书50万字的大部头中译本,我读了六分之一后,就采用了跳读方式,仅仅了解其大致内容。这现代西方学者从科学角度,综述世界各国宗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以不动声色、最平静的方式,评述世界各种宗教活动基本共同的特征和现状,尤其重点讲述了美国各种宗教团体的现状。

宗教信仰和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观象,理应是现代人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所了解。我的一个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同学曾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在中学就有宗教选修课,有多种宗教课程可以自选。

事实上,对中国这样宗教很弱,甚至说基本上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了解宗教几乎都只能从书上和电视中看到。这样了解感觉会很“隔”,如同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对人类真实的战争的感受一样,只有粗略的从书本上得来的概念。

这本书是一本大学教材,这就是说我们从中得到的西方社会学研究宗教己获得的基本知识。这本书是这样说:“简单地说:社会学是研究群体中的人们互动的学问,也是研究群体对一般人类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其他机构和群体的影响的学问。”

显然,如作者所言,宗教界人士显然是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所从事职业做这种现代科学研究的。

这本书说社会学对人的本性有三个假定:人是一种生物有机体,即一种具有生理冲动、生理需要、生理潜能和生理局限的动物;人类拥有极其独特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人只有在群体中才成为其人。

社会学另两个基本假设是:每一项人类行动都是以某种形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问题或机制;在一个既定的群体或社会中,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提法,我们似乎听得很熟。社会学是一个系统,使我们看自己及社会有一个完整的特定的视角。

    作者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假定上极为平静的分析宗教。

    这本书对宗教的定义是:

    “宗教是一套信仰和礼仪的体系,人们的群体凭借这一体系去寻求理解、解释和应对复杂、不确定和神秘的世界,并将之认定为一种人们可在其庇护下生活的解释疑虑和消除恐惧的神圣帷幕。”p024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说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巫术。它们有相似之处,其区别是一个宏大,一个具体细小。

“其相似之处有下列几点:

(1) 两者都极其庄重地力图处理和解决好人们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两者都深信有某些不能看见而只能从其结果推断出来的力量存在及其效力,并以此为各自的依据;

(3)两者都包含了礼仪活动以及各种已成定制的传统的行为模式;

(4)两者都是群体的较大文化的真正组成要素,并且都具有明确规定的规范和禁忌,要求人们遵循和遵守。”p027

“巫术与宗教存在以下不同或差异:

(1)宗教关注的中心通常是像拯救和生与死的意义之类的宏大问题,而巫术则更可能用来解决当 前的具体问题(如抵消毒蛇的咬伤、求雨、战胜仇敌等)。

(2)宗教极为经常地面对未来,而巫术则基本上是关注当时当 地的问题(或仅仅涉及很近的未来)。

(3)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取向一般是敬畏和祈求,包括献祭和祈祷(如代表某人恳求相应的神或精灵发挥作用);而巫术则更多的是操纵性的,并大都显示出自大而不是谦卑(巫术师力求直接控制事物或事件,如果他们能控制 充足的曼纳有时甚至还捉弄哄骗神,或在争斗中力求击败神)。

(4)宗教以群体活动为特征,人们结成各种群体集体从事礼仪活动或崇拜活动;而巫术活动却是典型的个人事情——可以说,巫术师是与整个世界相对立的。”p027

这是我们自己很少自己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书中摘录如下文字,从这些谨小慎微的措词中看出这本书为什么能够为人接受:

“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对维持宗教的力量(如果它不是宗教产生的力量的话)提出如下主张:

1,人们持续不断和普遍地受到 失败、挫折和不公正的威胁。

2.  宗教就成为群体中的人们为把危及其整体的上述威胁“相对化”所作出的尝试:它把这类威胁置于一个较大的体系或规划的背景中,并常常从超自然力量干预和控制尘世事件方面来“解释”它们的发生的原因。

3.  同时,个人遭受的类似威胁也会影响社会关系,并在事实上影响社会本身。

4.社会为缓解对自身及其成员的这类威胁而尝试把人们带入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和行动的礼仪团契中,由此产生了宗教。因此,宗教是对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这二者的回应。

5.在一个确定的社会中,宗教信仰和解释的特有形式,明显地受到群体过去业已形成的社会范式及社会关系的类型和复杂性的制约。”p62

这本书把宗教当成研究对象,如同医学院的解剖学分析人体结构一样,这时医学院的人体不是爱憎分明的对象,而是一个物体。

我对书中美国主要宗教群体双维度的地位差异数据十分感兴趣(1972-2002年社会普查),这是核心数据:

不同宗教信仰中“大学肄业”以上人口比例(括号中是110000美元及以上收入)如下:

犹太教69.4%(28.1%),圣公教43.8%(16.9%),长老会36.4%(16.9%),天主教41.2%(8.7%),卫理公会22.5%(6.9%),路德宗21.8%(6.6%),浸礼会13.4%(3.6%)

这些数据中还有一个数据让我吃惊,犹太教信众中的大学肄业比例竟高达26.8%,大学毕业的仅27.0%,研究生15.6%。为什么犹太教中这么多人会选择肄业?这显然是有意的放弃,中途做生意或别的爱好去了。

现代西方社会怎样理解“世俗化”概念,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世俗化’”概念已被广泛讨论了好几十年,如果我们想了解当今宗教的发展并预计宗教的未来,就必须弄清这个概念。正如普通公民和学者对此概念的普遍理解和使用的那样,人们认为,宗教对实在的解释和对生活的取向,已被一种寻求用科学和理性的术语对人的行为和其他现象作出解释及合理性论证的取向所代替。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认为,婚姻不是在天上的永恒的结合,而是人在时间中以接近为基础、为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而结成的,这个人也就已经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或多或少是自动地把爱人死亡、洪水、飞机失事、干旱、战争、和平等现象“解释”为“上帝的意志”,而是在物理科学的规律和研究人类互动的社会科学“法则”中去寻找解释,或者也许仅仅将其看做是偶然结果或纯属意外事件。换言之,世俗化是一种心智状态,是一种具体的、可度量的发展现象。

安德鲁·格里利的见解更为中肯。他说,美国今天所讨论的世俗化,本质上意味着现在宗教已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了。如果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谈到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世俗化过程时所指的意思,那么,宗教的普遍衰落——而不仅仅是宗教制度的表现的衰落,就是一种要求作社会学考察和证明的经验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给宗教作出界定——无论是根据其“本质”,还是根据它是一套包括一揽子信仰和原则的特定传统(如“我们的犹太教——基督教传统”),或是根据其制度化形式的生命力(如成员 数、教堂参与率、新建筑物等等)。”p631

“定义一:取代宗教”632

“定义二:宗教领域与世俗领域的分化”p634

这本书说到美国宗教一个有趣的特点:关于宗教之目的的争论。

“当代美国宗教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关于宗教之目的的争论。这种争论为我们思考宗教的未来增加了一个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宗教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实践者的个人利益——如为了他们可能的最后的永恒拯救、安乐感、舒适感,以及生活方式的强化?抑或宗教首先是社会变革的手段,就像它试图击败贫困、歧视、性别偏见和其他社会疾病那样呢?

上述争论可以归结为,宗教的功能和目的究竟是服务于社会,还是服务于个人。这一争论由来已久,它表现了美国社会中的一种二难困境,该困境至少在19世纪后半叶当社会福音运动及随后由原教旨主义者发起的反挑战出现时便产生了。现在,有关的争论已被更新,但并不是说视角和重点消失了。”p643

“所有这一切的结果,就有组织的宗教来说,乃是一种方向上或目的上的危机。即是说,有组织的宗教被拖人了是关怀个人还是关心社会、是注重个人安慰和得救还是注重社会福利和帮助弱势者之间的令人头痛的争执之中。”p644

这本结尾讨论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将向读者介绍由詹姆斯‧杜克(JamesDuke)和巴里‧约翰逊(Barry Johnson)所得出的一些关于随着时间推移宗教及其制度性形式将发生什么情况的有趣的观察结果,作为我们的结论。这些观察结果将刺激我们对宗教未来将走向何方的思考。杜克和约翰逊使用了由大卫·巴雷特(David Barrett)汇编的20世纪70 年代中期全球224个国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归属情况的大量数据。

传统的、流行的世俗化理论,就其最常见的主题而论,杜克和约翰逊将它的语境概括如下:

1.世俗化是线性的或前进性的运动,这是从它沿着几乎是无可变更地与传统宗教相矛盾和相对立的道路前进这种意义上来说的。

2.世俗化一旦起步就不可避免。

3.世俗化的起因是现代化,因而具有新近的来源。

4.世俗化主要是一种西方的现象。②

杜克和约翰逊断言,他们利用巴雷特汇编的数据经过分析表明,从其中可得出五个相当不同的观察结果或结论:

1.  宗教的变化可能是且经常是循环式的,而并非总是线性的。当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或已确立的宗教开始失去影响力而新的宗教又开始出现时,或者已经存在的少数派宗教赢得追随者和力量并开始挑战旧的主导宗教时,这种循环范式就会经常重复。这些挑战者会成长起来成为主导者。但看来它们也会达到顶点然后衰退。它们也被挑战,并退让给新的形式,于是,循环得以重现。

2.当 然,绝对重要的事实是,当这种循环一次又一次重复时,宗教本身不会消失,或者甚至不会必然减少影响或追随者。变化的仅仅是宗教采取的形式或结构,因为它应对的同样是对舒适、归属、破解神秘的需求,以及个体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证明,这些是宗教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应对的事。

3.  宗教改革出现得相当频繁。即是说,当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被另一种取代时,循环便重复发生。

4.这样的宗教变化到处都可发现,且古代和现代都有记载。

5.这样的宗教变化被认为与文化中的其他特质的变化相联系,并受这些变化的影响。

尽管宗教的变化是普遍的,尽管在一个给定的社会里特定的宗教会衰退至失去领导地位且永不可能赢得它以前的影响力,但以这样或那样形式存在的宗教现象却不会消失。虽然这些形式可能是新的,其关注重点和教旨也可能大不相同,但它却仍然是宗教一直所是的东西——即是人们的终极关怀和确保他们未来这种基本需要(既有永恒的需要,又有此时此地的需要)的一种表现。”P651

“我们提及这些事件是为了表明,在当今的社会中,宗教极其明显的存在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了强调,宗教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我们还相信,这些事件的地域分布证明了宗教对世界人民的重要性,并认为,宗教不仅现在重要而且未来也同样重要。人们会继续思考:他们是谁,又是什么;他们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他们周围的世界是否有意义和目的,而首先是对他们作为宇宙中的微粒的个人是否有意义和目的。宗教试图应对这些问题。因此,宗教有其未来。事实上,只要人类有未来,宗教就有未来,因为宗教表达的是人们与自己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抗衡和人们彼此之间的抗衡。它既反映了人类生存的不稳定性,又反映了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不完善性。于是,宗教便不仅会以某种形式——或者不如说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且将始终是社会的一部分。”p652




吴砺

2018.8.5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