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回复: 0

[散文] 《怀疑的文化》(二)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15 11: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疑的文化》(二)





我们看到宗教信仰对世俗文化的影响之巨,可谓罕有出其右者,正如《怀疑的文化》指出的,美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结,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宗教性已经是美国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蔓延不绝。在卡特看来,今天,众多政法文化舆论的代言人,在社会生活中频频受挫,宗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或许也是一种政治力量,却呈现出日益高涨的态势,但奇怪的是,在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大多数人却宁可装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美国人对宗教的这种矛盾心态隐含的诸多奥妙自然不可一概而论,有学者认为:×假如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基督教的特征,最恰当的莫过于‘世俗化’。“①的确,“世俗化”是讨论美国宗教的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宗教世俗化固然有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及宗教变革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似乎还是来自社会政治与法律。直面世俗、扶危济困、深入社会、教化众生等宗教自身的理念,可以说是美国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世俗政治、世俗法律和世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则可以说是美国宗教世俗化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不言而喻,作为一位资深法律专家,卡特最为关心的应该说还是美国宪法在宗教事务中的地位问题,因为宪法明确地规定了美国公民在宗教表达方面的自由 限度。卡特在著作中援引了大量涉教案例,在其相关案件评述的宇里行问,似乎有这样一种观点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开国元勋们创立的政教分离原则,意在努力保护宗教免受政治干涉而不是相反,著名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更是为宗教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①关于这一点.,卡特也注意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即政教分离原则确立之初的社会历史状况,与当代宗教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现实要求,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作为一位著名的法律工作者,卡特自然希望依据法律途径来解决这类差异与矛盾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

我们看到,在本书一开头卡特就列举了大量实例,试图说明这样一种看法,即在美国的政治和法律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将宗教鄙俗化或卑琐化的趋向,这种趋向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谁虔诚地对待宗教,谁就是执迷不悟。在卡特看来,美国文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淡化宗教的立场,简而言之,即“敬而远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深信宗教教义代表着一种神秘的非理性主义,因此,一个有思想的、热心公益的美国公民,最好对宗教信仰这类东西敬而远之。如果你一定要拜你的神,那么,你至少应该对那些不相信祈祷力量的人们保持应有的礼貌,如果你必须守候安息日,那么,你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安息日实际上就像其他任何一天的公休假日一样,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这一段话是本书第一章对美国宗教当下现实情况的客观描述。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国家来说,这种如此淡漠宗教的行为,不仅令托克维尔这样的欧洲学者十分费解,即便卡特这样的美国知识分子也一样深感困惑。

更令人困惑的是,“当公民们在公共场所公开自己的信仰时,他们不仅有可能会招致嘲笑,实际上还有可能受到惩罚。在科罗拉多州,一位公立学校的教师把他的《圣经》放在课桌上,专管闲事的督学发现后,命令他把《圣经》收起来以免被学生看见。在其他涉及学生活动的场合,他要阅读《圣经》也在被禁之列,即便默读也不行”。(本书第9 页)《怀疑的文化》一书,对诸如此类大量看似矛盾重重的宗教文化之谜,展开了深刻的剖析与阐发。卡特描述美国宗教的文化乱象常常令人疑窦丛生,但他对相关问题的梳理与分析始终有条不紊,他所得出的结论则更是令人心悦诚服。

在著作的开头章节里,卡特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描述。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对理解美国文化的有关途径进行了探寻,并试图弄清为什么美国的这种“怀疑的文化”会轻视宗教信仰、羞辱宗教信徒以及打击宗教热情。卡特更想一探究竟的是,当宗教在公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独立的道德话语的时候,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美国的民主体制服务?当人们试图把宗教从公众论争的领域中隔离起来时,这种倾向又怎么会使宗教的处境更为艰难呢?为此,卡特呼吁,对那些喋喋不休地指责宗教的言行,有正义感的美国公民再也不能听之任之了。尤其在美国的大众文化领域,人们再也不能想当然地把宗教信仰等同于理性缺失,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虔诚信徒一定比“正常公民”缺少理性观念。

卡特认为,在美国人的日常话语中,隐含着一种极为普遍的唯恐宗教危害社会的潜意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社会宗教氛围越是浓厚,对宗教文化之负面影响的警惕性也就越高,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世界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宗教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的地方,往往也是对宗教活动严加控管的荆棘密布之处。有鉴于此,卡特明确指出,“宗教危险”这种近乎固执的假说既不合乎逻辑,也无事实依据,那些没完没了的狂犬吠日之声可以休矣。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第二章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宗教对政治所施加的主要影响,大多数时候只是各种政治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权威的结果。卡特认为,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政治家,他们都是使宗教信仰变得浅薄无聊的主要责任者,政客们通过纵容宗教头领,试图将上帝转变为自己的支持者,以达到宗教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这是本书第三、四章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此外,卡特还对强势宗教可能压迫弱势宗教的倾向进行了大胆的评析,他认为,那些抱怨“世俗权力膨胀过土度”的合理性担忧太容易被人忽略,而那些坚持“宗教必然有害于人”的说法却又太容易夸大其词,这是本书第一部分所重点阐释的最后一个问题。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六章到第十章,卡特讨论了美国宗教的社会地位问题。首先,他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自己坚决捍卫政教分离制度的立场,但他也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坚持这一立场的前提条件,即人们应坚持一种尊重宗教,而非将信教视为非理性行为的态度。卡特的基本结论是,如无绝对必要,法律及其所效力的社会应该确保“立法不会去妨碍人们的宗教自由”。为此,卡特对宗教与法律的关系问题表现出了一个法学者的特别关切,并对宗教反对“法律歧视”和“福利国家的其他条例”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在本书的部分章节中,作者还进一步调查了公共教育中宗教深陷泥淖的本质性论争,尤其是关于“科学创世说”教学的论战,这是作者最为熟悉的领域之一。卡特对“宗教把持教室”的说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理性地回应了学生父母对宗教问题的关切。在这类问题上,法学家卡特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在本书第三部分,作者对“关于宗教境遇”的自由政治理论提出了批评,并为宗教更加微妙的选择勾勒出一个简要的框架。卡特试图从安乐死、堕胎和死位,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作者也试图为美国的政法文化系统的发展勾勒出一系列可能的前景。P’10(《怀疑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代译序))



在美国当代文化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很少有什么难题会比如何对待宗教复兴更为棘手的了。一方面,美国意识形态珍视宗教,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尽可以出于个人意愿,这也是我们要极力维护这个强大传统的原因。我说的这个传统有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个人宗教信仰选择的自由不容国家干涉。另一方面,美国众多的政治领导人、评论家、学者和选民,却倾向于把公共话语中的任何宗教因素皆视为极右派重塑美国社会的工具。遗憾的是,众多因政治需要而压制宗教的行为已使我们误人歧途:在我们以极大的热情,竭力防范政治活动为宗教所左右的同时,却创立了一种左右宗教的政法文化系统,它以或公开或隐秘的手段,迫使宗教信仰丧失其自我性,尽管这些信仰与它毫无关联。

最近,一家国家级杂志社对读者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随后在其杂志封面上公布了调查结果.调查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问题:现在,究竟有多少人还在祷告,多长时间祷告一次,为什么要祷告,怎样祷告,祷告些什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几周以后,一封颇有微词的读者来信不期而至,来信责问编者,为什么要让如此无聊的问题,占据杂志这么多的宝贵篇幅?

该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写来不满信件的读者只代表少数人的意见。十之八九的美国人是信仰上帝的,将近4/5的美国人会定期祷告。I。,但是,就政治和文化而言,寄来批评信件的读者却代表着美国文化信仰的主流。的确,这些人也信仰上帝,而且也会定期祷告,但他们倾向于将祷告 之类的事情视为个人隐私,并常常为此而心怀愧意。除了参与政治家们期许的礼神仪式之外,也就是说,除了祭祀活动出于命令而不是出于自愿选择的情况之外,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果有人太把宗教当回事,那么他就有被视为极端狂热分子的风险。P003

上面所选择的这些案例,无非是想证明本书的一种观点,就如同我多次讨论的那样,这里的每一事例都说明,在我们的政治和法律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将宗教鄙俗化和卑琐化的趋向,这种趋向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虔诚地对待宗教就是执迷不悟。我们的文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这种淡化宗教的立场,认为深信宗教教义代表着一种神秘的非理性主义,因此,一个有思想的、热心公益的美国公民,最好对宗教信仰这类东西敬而远之。如果你一定要拜你的神,那么,你至少应该对那些不相信祈祷力量的人们,保持应有的礼貌,如果你必须守候安息日,那么,你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安息日实际上就像其他任何一天的公休假日一样,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P005

在美国,我们一直在努力维系着一种“尴尬而必要”的平衡,但这种平衡的维持,看上去是一年比一年更难以为继。一方面,对心灵的自由的渴求,包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渴求,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宗教统治的政治压迫充满了不言而喻的恐惧,在公共场合,对那些把宗教太当回事儿的人,我们常常会多长个心眼儿。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关系的好坏是私人关系平衡与否的一面镜子。我们美国是地球上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国家之一,我们美国公民具有深刻的宗教情结;但是,在防止宗教影响公共事务方面,我们的警惕性,或许可以说无人能及。这种矛盾心态,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那就是我们的公民,经常被分裂为“公共的自我”和“私人的自我”,同时,宗教最好是被看成每个人的私事,但是,当这种私人信仰成为公共行动的基础时,“公事”与“私事”之间,就会失去平衡。P006

。美国现代社会在对待宗教问题时一以贯之的启示是这样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的宗教需求与其世俗事务发生冲突时,人们被期待的选择是——忽略宗教诉求,按照常规办事。P010

在本书第一部分,即第二章到第五章,我会探寻能理解我们一系列文化行为的有关途径,并弄清楚为什么它们会轻视宗教信仰、羞辱宗教信徒以及打击宗教热情,即便这些行为并没有什么直接目的。我的解释是,当宗教在公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独立的道德话语的时候,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民主体制服务?我们试图把宗教从公众争论的领域中隔离起来,那么,这种倾向怎么会使宗教的处境更为艰难呢?从根本上讲,我认为那些对宗教喋喋不休的指责再也不要继续下去了,尤其在我们的大众文化领域,我们再也不能想当然地把宗教信仰等同于理性缺失,再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虔诚信徒比“正常公民”缺少理性观念。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有一种极为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在美国社会中,宗教比其他社会力量更为危险,因而更应该严加控管,这种近乎固执的假说,不应该一再得到强调(第二章)。接下来,我会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政治家,他们是如何使宗教信仰变得浅薄无聊的。他们通过纵容宗教头领,试图将上帝转变为自己的支持者(第三、四章)。此外,我将会对强势宗教可能压迫弱势宗教的倾向斗胆作些评说,那些抱怨“世俗权力膨胀过度”的合理性担忧太容易被人忽略,而那些坚持“宗教必然有害于人”的说法却又太容易夸大其词(第五章)。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六章到第十章,我将讨论美国宗教的实质地位问题。首先,我坚决捍卫政教分离制度,但其前提是:我们应坚持一种尊重宗教,而非将信教视为非理性行为的态度(第六章)。我的基本结论如下:如无绝对必要,法律及其所效力的社会应确保“立法不妨碍宗教自由”的原则(第七章)。我还提出了=个关于宗教与法律关系的问题,即宗教反对“法律歧视”和“福利国家的其他条例”的问题(第八章)。我还进一步调查了公共教育中宗教深陷泥淖的本质性论争。关于“科学创世说”教学的论战,为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提供了可能(第九章)——是否像批评家所指责的那样,教室被宗教所把持,以及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较好途径,来处理学生父母对宗教问题的关切(第十章)。

在本书第三部分,我将会对“关于宗教境遇”的自由政治理论提出批评,并为宗教更加微妙的选择,勾勒出一个简要的框架(第十一章)。我会用这种选择,在有关安乐死、堕胎和死刑等(需要我们正视生命价值的)争议性问题之中探寻宗教的出路(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也就是本书的终结篇,我会揭示宗教若取得支配地位,我们的社会将会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同时,我也试图为我们政法文化系统的发展,勾勒出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前景,然而,这一切均取决于我们作为社会整体而言该如何接受和应对宗教问题,简而言之,取决于我们对待信仰的态度。P013

在开始具体讨论之前,对相关概念适当地加以限定和分类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谈及宗教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首先会出现某种群体膜拜的传统,该传统与个体的形而上学理念相对应,这种传统预先假定存在某种外在于既有规则和自然科学的超感知的东西,而且,它还得满足于同宗信徒之间的膜拜需求。我之所以强调群体,是因为关于宗教与政治、法律关系的棘手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因对现实状况的不同理解,宗教团体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冲突也此起彼伏,随后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21】有些传统文化相信灵异事件真实地发生过,有的则关注甚至密切也注视人类的自我认知,其实,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正如威廉,詹姆斯(斯(William James)所言,只要其其关涉人类自身,“他们就假定自己站在那种他们自以为神圣的事物一边”。无论什么,只要与宗教相关的就被认为是神圣的,正如埃米尔,杜克霍姆( Emile Durkheim)所指出的,“那些共有一致信仰和神圣事物的人”将会凝聚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









吴砺



2018.8.14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